功盖华夏:他用这种方式让云南真正融入了中华!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5 18:22 1

摘要:说起朱元璋这个皇帝,我认为他最大优点和最大的缺点都是不相信狗屁的后人智慧!所以他总是想把一切给后人安排好,可是结果是有的确实安排的特别好,有的却安排砸了!但是朱元璋依旧可以是可以那个与秦皇汉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伟大帝王,因为今天我们中国的版图基本上就是由他奠

文/胡铁瓜

说起朱元璋这个皇帝,我认为他最大优点和最大的缺点都是不相信狗屁的后人智慧!所以他总是想把一切给后人安排好,可是结果是有的确实安排的特别好,有的却安排砸了!但是朱元璋依旧可以是可以那个与秦皇汉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伟大帝王,因为今天我们中国的版图基本上就是由他奠定的!

而在朱元璋最大的功绩之一就是彻底把云南融入到我们华夏,可以说没有明朝,没有朱元璋,那么云南到现在大概就相当于泰国、缅甸或者老挝,所以云南人真的应该感谢朱元璋。

要知道唐宋这几百年的时间里,云南一直是南诏、大理的天下。唐太宗曾派使者册封南诏王,宋太祖却只能看着地图叹气“此外非吾有也”。大理段氏虽年年向宋朝纳贡,却在自家朝堂上用着藏缅语系的文字,贵族子弟从不知孔孟为何人。当时云南的市集上,汉人商人被称为“客籍”,本地土司的法令比中原诏书管用百倍。就连忽必烈横扫云南后,也只是让蒙古贵族当梁王,大理段氏继续管着洱海流域,形成“蒙古在上、白族在中、夷族在下”的分层统治,与中原始终是“两张皮”。

这种半独立状态在1381年走到了尽头。朱元璋在南京皇宫里盯着西南地图,桌上摆着两份奏报:一份是云南梁王把匝刺瓦尔密杀了明朝使者吴云,另一份是梁王派人与北元联络想南北夹击。这个放牛娃出身的皇帝拍了桌子,当年九月就点了傅友德、蓝玉、沐英三大将,让他们带着二十五万大军南下——史料里有“二十万”与“三十万”之争,实则是作战部队二十万加后勤民夫五万的合计。明军从湖南入贵州,在曲靖白石江一战定乾坤,蒙古骑兵在明军的火器阵前溃不成军,三个月就打到了昆明。

梁王把匝刺瓦尔密带着妻儿跳进滇池自焚,元军残部退守大理。此时大理总管段世派人送来了降书,请求“如宋时故事,得世守其土”。换做宋朝皇帝,或许会欣然应允,毕竟怀柔政策最省心。但朱元璋的回复只有一句话:“云南必入版图,段氏必除”。明军攻破大理城那天,段氏家族的印章被收缴,历代积攒的典籍被付之一炬——如今云南省博里找不到一件完整的大理国官方文书,就是那时留下的遗憾。有人说这是文化浩劫,可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不摧毁旧政权的精神根基,新的统治就无从谈起。

军事征服完成后,朱元璋建立了一套精密而有效的治理体系。核心是沐英及其后裔世守云南。沐英作为朱元璋的养子,深受信任,留守云南直至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去世。其子沐春袭爵,自此开启了沐氏家族十二代、历二百七十二年的镇守历程,成为明朝在云南最稳定的支柱。

在行政架构上,设立云南承宣布政使司,与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并称“三司”。首任左布政使张紞治理云南十七年,政绩卓著,被朱元璋誉为“治行天下第一”。他完善了府、州、县各级行政机构,将云南真正纳入明朝统一的官僚体系。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明朝创造性推行土司制度,设立“三宣六慰”(南甸、干崖、陇川三个宣抚司,木邦、缅甸、八百、车里、老挝、孟养六个宣慰司),授予当地首领官职并准其世袭,但必须接受朝廷册封和调遣。这种“土流并治”的灵活政策,既保证了中央控制,又减少了改革阻力。

要知道在洪武十五年(1382),云南布政使司刚挂牌,楚雄土司就起兵叛乱,三个月内滇西、滇南相继失守。朱元璋在南京接到奏报后彻夜未眠,他终于想明白:唐宋元的失败,都败在只驻军不扎根。于是他下了道空前绝后的诏书:“留兵十万,永镇云南;迁民百万,以实其地”。这道诏书拉开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西南移民潮,也彻底改变了云南的命运。

而沐英自然就成了这个计划的执行者。这位朱元璋的义子被留在云南镇守,手里握着军、政、财三大权。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推行“三戍七屯”制度:十名士兵里三人守城,七人种地,每亩地收的粮食一半归军,一半归民。到1392年沐英去世时,云南的军屯田地已经达到百万亩,昆明周边的荒地上冒出了成片的水田,连过去只会种玉米的彝族同胞,也跟着汉人学会了种水稻。屯田带来的不仅是粮食,更是中原的生活方式——士兵们带着家眷定居,在驻地建起四合院,把“春节贴春联”“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带到了滇池边。

移民的浪潮远比想象的汹涌。南京柳树湾成了移民出发的起点,这里靠近皇城,朱元璋把拆迁户、商贾、甚至获罪官员的家属都往云南送。如今云南汉族人翻族谱,十有八九会写“祖籍应天府柳树湾”,每年都有老人带着子孙去南京石门坎寻根。除了民屯,商屯也跟着兴起:朝廷让商人往云南运粮,凭粮食换盐引(卖盐许可证),精明的江南商人干脆在云南开矿办厂,把景德镇的制瓷技术带到了建水,才有了后来的建水紫陶。

行政体系的改造同步推进。朱元璋在云南设了20个卫、133个千户所,从昆明到腾冲的驿路修了7200多里,每60里设一个驿站,快马送信十天就能到南京。这种严密的控制远超元朝:过去土司说了算的地方,现在要听流官的;少数民族首领想世袭,必须到南京领诰敕。沐英的儿子沐昂还搞了个创新:在土司地区设“土流并治”,让汉官管税收,土官管民俗,既避免了冲突,又把权力攥在了中央手里。

朱元璋知道文化同化比军事征服更彻底。所以沐英在昆明建了云南第一座孔庙,规定土司子弟必须入学,否则不准世袭。建水的文庙修得比山东曲阜的还气派,到清代这里出了111个进士,乡试中榜者常占全省一半,得了“临半榜”的美名。语言也在悄悄改变,明军军营里说的江淮官话成了通用语,商铺招牌换成了汉字,连段氏后人都改了族谱,说自家是“北方汉人南迁的后裔”。这种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却像春雨润物般,让汉文化成了云南的主流。

对比之前的朝代,朱元璋的手段确实够“狠”,却也够有效。唐朝对南诏一味扶持,结果养出个“两陷邕管、四犯西川”的强敌,耗空了国库;宋朝干脆放弃了云南,让大理自立门户;元朝虽然设了行省,却还是“蒙古人管军事,当地人管民事”,没真正融入。朱元璋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搞了套“组合拳”:用军事打垮反抗势力,用行政体系取代土司制度,用移民改变人口结构,用文化教育重塑认同。这套打法,把云南从“邻居家的孩子”变成了“自家人”。

不过云南当地土著对朱元璋的感情还是挺复杂的,我问过一些当地的白族人,他们说,如果朱元璋当年能给他们留下些书籍,他们的祖祖辈辈就不会丢失那么多传统文化。但他们也谈不上怨恨。毕竟,如果没有朱元璋,白族人可能还会认为自己曾是一个独立的国家,那样的话,或许就会像某些地方那样经历更多复杂的局势,而且如今他们也确实过上了实实在在的好日子!

可是不管怎么说,朱元璋彻底收服云南都可以算得上功盖华夏!别的不说,就说旅游,云南有多少个人一生必须去一次的地方啊!

来源:体历史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