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年中国一定要“上山下乡” ?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5 17:57 1

摘要:说起温铁军这个人,很多年轻人可能不太熟,但他那段上山下乡的日子,其实挺能说明当年中国为啥非得搞这个运动。温铁军1951年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家里条件不算差,但他17岁那年,也就是1968年夏天,刚高中毕业,就赶上全国动员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他没多想,收

说起温铁军这个人,很多年轻人可能不太熟,但他那段上山下乡的日子,其实挺能说明当年中国为啥非得搞这个运动。温铁军1951年出生在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家里条件不算差,但他17岁那年,也就是1968年夏天,刚高中毕业,就赶上全国动员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他没多想,收拾行李先去了河北遵化县大老峪村,

那儿旱情严重,他帮着村民挑水抗旱,干了段时间后,组织又把他安排到山西汾阳插队落户。从北京坐火车转汽车到那儿,黄土高原边上,村里住窑洞,土地干巴巴的,水少得可怜。他被分到生产队,每天跟着社员下地,秋天割麦子打场,冬天修水渠,春天耕地播种,夏天锄草浇水。生产队按工分分粮,产量不高,大家分的时候都仔细算计。他在那儿几年,从知青变成煤矿工人,下井挖煤,环境闷热尘土大,后来又转工厂当车工,操作机床加工零件。整个过程持续11年,到1979年才调回北京。这段经历让他对乡村有切身了解,后来工作都围绕农村转。

上山下乡这个事儿,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从1950年代中期就起步了。那时候中国刚解放,经济底子薄,城市就业岗位少得可怜。1955年,河南郏县有中学生回乡参加农业合作化,中央觉得这主意好,就鼓励更多青年去乡村帮忙。1957年又有讲话,说中小学毕业生主要去搞农业。到1960年代初,连工人也开始下乡。1968年进入高潮,因为那几年城市积累了上百万毕业生,既升不了学也找不到工作,农村正好需要人手开发。外部环境也不好,1950年美国封锁,1960年苏联撤援助,工业资金链断了,城市劳动力剩下一堆,农业又劳动力密集,能吸纳这些人。

农村集体化后,成了缓冲区,城市压力大就把人往乡村推,避免闲置。知识青年分散到农村,插队落户或进生产建设兵团。兵团从1969年扩大,全国12个,青年去边疆屯垦,还结合备战。青年在农村学种地、修路、办小工厂,有些地方建水电站通电。还当赤脚医生看病,教村民识字,组宣传队。整体来说,这政策让农村扛起城市负担,农业产量也跟着提上来。中国人口多,底子弱,通过这种方式配置劳动力,保持社会稳。

温铁军在乡村的日子挺典型,他先在河北帮抗旱,然后山西插队,干农活学着适应。生产队里,粮食有限,分粮时社员表情严肃,他帮忙称量装袋。煤矿工作时,下井推车运煤,注意安全。工厂车工阶段,加工农机零件,环境嘈杂。他观察农民交公粮,收获后上缴部分,剩的才自家用。乡村医疗差,教育简陋,他见过用草药治病,帮孩子识字。

村里搞小型水利,建水塘,他参与挖筑。夏季防汛,冬季修农具。交通不便,运化肥靠人扛,一袋50公斤。集体种植实验,试新品种玉米,记录产量。这些事儿让他从城里小子变成懂农村的人。1970年代初,他转煤矿,学爆破开采。后来工厂,加工齿轮轴件。节日少,春节贴春联。宣传队表演,他看乡村文化。农业季节性强,雨季排水,旱季浇灌。这些积累对他后来的路影响大。

政策实施中,青年分散到各地,兵团在边疆开荒,修路建厂。农村吸纳城市剩余劳动力,避免失业闹事儿。农业合作化需要人,青年去帮忙。外部压力大,美苏围堵,国内得自力更生,农村成基础。1968年指示一出,运动推向高峰,三届高中生400万没法安置,全下乡。城市经济调整时,劳动力回流乡村。青年在农村参与生产,学农活,当医生老师。整体看,这运动持续25年,涉及2000万青年,社会影响广。它不是为折腾人,而是国情决定的,人口就业压力大,农业需加强。

温铁军1979年回北京,以工人身份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83年毕业拿学士。1985年调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做调查,同年骑摩托沿黄河考察8省乡村。1987年去美国进修,管世界银行贷款监测。1990年代,在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任职,主持基层实验。2000年后,转中国体改研究会,推新乡村建设。2004年,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搞生态农业。2012年,在西南大学恢复乡村建设学院,当执行院长。2013年,兼福建农林大学职务。他出书研究乡村制度变迁,获奖励,成农业专家,继续干农村事儿。他的路显示,上山下乡给很多人打下基础,后来的工作都从中受益。

上山下乡结束于1978年10月全国会议,决定停,1979年初国务院许可返城,大批知青回城市。运动告一段落,但影响长久。青年回城后,有的考大学,有的招工,从军。温铁军就是典型,从乡村出来,进政策研究,考察乡村,推动改革。

想想看,那年代中国刚起步,工业弱,农业是支柱。城市毕业生堆积,闲着容易出事儿,下乡就解决了。青年去农村,学农活,帮生产,还缩小城乡差距。温铁军在山西干了11年,煤矿工厂都待过,积累经验,回城后专攻农村政策。很多人像他一样,从下乡中成长。运动虽有代价,但国情决定,非搞不可。外部美苏压力,内部调整经济,下乡成出路。农村集体吸纳人,生产上台阶。青年分散,边疆开发,备战结合。整体逻辑清楚,人口就业是核心。

温铁军后来考察乡村,推生态农业,新乡村建设。他的书讲制度变迁,基于下乡观察。运动结束,知青回城,社会转轨。但那段历史,让人懂国情。为什么一定要上山下乡?就因为中国底子薄,人口就业压力山大,农村成缓冲。城市毕业生多,下乡支援农业,稳社会。外部环境差,自力更生靠自己。温铁军经历证明,这运动塑造一代人,对农村发展贡献大。

来源:法只必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