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5年,三元从丹麦引进了奶酪生产线,这是中国现代奶酪产业的起点,那时候是为了满足外国驻华使馆的饮食需求,算不上真正面向大众。
一年2000多万吨的奶酪,被欧美人当成餐桌常客,从早餐三明治到晚餐焗饭,每顿都有它的影子。
美国人均一年能吃掉19公斤,法国人更是高达26公斤,奶酪早已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反观中国,人均年消费才0.2公斤,连别人零头都不到,差距大得惊人。
但其实早在几千年前,奶酪就在古代中国出现了,可如今这么久过去了,它却始终未能真正走进我们的厨房。
那到底是什么让奶酪在中国迟迟“火不起来”?
1985年,三元从丹麦引进了奶酪生产线,这是中国现代奶酪产业的起点,那时候是为了满足外国驻华使馆的饮食需求,算不上真正面向大众。
真正走向普通人视野的,是1990年深圳开出的第一家麦当劳,芝士汉堡的味道让不少人第一次尝到了奶酪,但也只是尝个新鲜。
快餐品牌是奶酪在中国的“第一推手”,1991年,三元收购了麦当劳部分股份,并成为其奶酪片供应商,这种方式让奶酪和汉堡一起被包装成了“洋气”、“潮流”的代表,可惜,这种尝试更多是年轻人在尝鲜,远远谈不上普及。
2000年后,随着必胜客在中国快速扩张,马苏里拉芝士开始走红,披萨变成了“拉丝神器”,也成了社交平台上的流量担当。
再后来,徹思叔叔奶酪蛋糕、半熟芝士、芝士奶盖茶,逐渐打造出一条“网红奶酪美食链”,尤其是2015年,某品牌靠半熟芝士蛋糕一个月卖出10万盒,足见奶酪的火爆程度。
不过,这种火只烧在了甜品圈和短视频平台,离老百姓的日常餐桌还很远。
在中国,奶酪的主要消费场景还是餐饮端,披萨、芝士焗饭、意面这些西式菜品才会用到,家庭烹饪用得少。
零售市场上,奶酪棒是主力产品,尤其是儿童奶酪棒,占了六成的市场份额,但很多家长不知道,奶酪棒里的奶酪含量其实只有15%,其他都是糖和添加剂。
味道也是一大障碍,有些天然奶酪味道浓重,比如蓝纹奶酪,闻起来像发霉的袜子,吃起来更是挑战。
中国人对这类味道天然抵触,就像很多人接受不了折耳根、臭鳜鱼、豆汁一样,即便有人愿意尝试,也不可能形成大规模消费。
中国的饮食结构也和西方不同,中餐讲究热食、重调味、注重口感多样。
奶酪大多是冷食,适合搭配面包、沙拉、红酒,和我们的饮食习惯格格不入,我们的蛋白质来源主要是豆制品,比如豆腐、豆浆,天然低脂健康,也比奶酪便宜得多,奶酪这种乳制品在中餐中找不到“位置”,很难像豆腐那样成为主角。
还有一点不能忽视,中国有大量乳糖不耐人群,喝牛奶都不太舒服,更别说吃高浓度奶制品,这也让很多人对奶酪敬而远之。
尽管如此,资本仍然看好奶酪市场,2019年,中国奶酪零售销量同比增长23%,妙可蓝多掌门人在奶酪高峰论坛上信心满满。
2020年到现在,行业内发生了18笔融资和并购,蒙牛更是豪掷40亿元收购妙可蓝多控股权,做大做强奶酪产业链。
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2024年上半年,中国奶酪销售额大跌22%。
这说明,奶酪市场并非一路高歌,短视频带来的热度能维持一时,真正要做大市场,还得靠稳定需求,目前来看,靠网红蛋糕、奶茶、吃播带货,虽然能造势,却难以构建长期消费场景。
在产品选择上,中国市场偏好再制干酪,比如芝士片、奶酪棒,它们口感柔和、甜味明显,更容易被大众接受,而原制奶酪,比如马苏里拉、蓝纹、切达等,接受度明显偏低,除了味道重,价格高也是原因。
再制干酪其实是“奶酪+添加剂”的产物,更像是零食而不是主食。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儿童奶酪棒能成为销量冠军,它的定位清晰、目标人群明确,用甜味掩盖奶酪本味,更容易让小朋友接受,家长也愿意为“营养补充”买单,哪怕含糖量不低。
宣传手段也在变,以前靠广告,现在靠短视频平台,芝士瀑布、芝士土豆泥、芝士拌面条,这些视频轻松获得几百万播放,吃播里炫两斤芝士成了新流量密码,背后是MCN机构和资本的操盘,一边造热点,一边变现。
但这种“奶酪=网红”的认知,很难让它成为家庭常规食品。
2022年,中国奶酪市场规模是120亿元,而全球市场是1000亿美元,中国占比不到2%,全球奶酪产量超出2000万吨,欧洲占了一半,美国占了三分之一,中国连1%都不到,人均消费差距也摆在眼前。
预测显示,到2028年,中国奶酪市场可能突破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0%-12%,这看上去很美,但也说明基数太小,就算翻倍增长,也难以撼动全球格局。
中国奶酪产业要真正做大,不能只靠“甜口奶酪+网红传播”这条路。
需要从饮食文化、产品研发、价格定位等多方面入手,找到适合中国家庭的奶酪形态。
比如开发适合热炒、煮汤的奶酪产品,或者推出低糖、低盐、更健康的儿童奶酪,都是值得尝试的方向。
奶酪不是不好,只是它还没找到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土壤。
简而言之,奶酪在中国的推广,还需要时间、策略和耐心,眼下它是“网红食品”,未来能否成为“国民食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来源:尔康盘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