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忠诚为民、精准及时、创新奉献”气象优良传统是气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形成的核心价值体系,系统构筑起“立根之本—立业之基—立身之魂”的有机整体。
一路砥砺奋进的跨越,总有一个坚定的信仰;一份常青的事业,总有一种不息的传承;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昂扬的精神。
“忠诚为民、精准及时、创新奉献”气象优良传统是气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形成的核心价值体系,系统构筑起“立根之本—立业之基—立身之魂”的有机整体。
弘扬气象优良传统,赓续人民气象事业创建80年血脉,集中体现了气象事业在党的领导下,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坚定步履,既明确了气象工作的政治属性和职责使命,也彰显了气象工作者的职业品格与时代风貌。
忠诚为民
1949年底,数封信件由中国发往海外。
“祖国已经统一,气象事业将大为发展,切盼尽快回国服务。楚才晋用,终非了局。”
“国内一切已上轨道,正吾辈有所作为之时。”
……
信中言语殷殷,为气象学家涂长望、赵九章所书,切盼诸君早日回国,参加人民气象事业建设。而在海外学习和工作的顾震潮、叶笃正、谢义炳等人心如潮涌,怀着赤子之心,在祖国最需要时,毅然踏上归途,投身建设洪流。
中国气象学开拓者涂长望 图片来源:中国气象
实际上,人民气象事业80年征程的起点,亦是气象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原点。
溯源寻根,从坚持不变的内核,更能理解信仰担当。
1945年至2025年,从延安出发,气象事业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先辈们在抗击日军侵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播下了人民气象事业的红色火种。初生的种子,蕴藏着“从哪里来”的基因,更标定“走向何方”的路标。80年来,在党中央高度重视和殷切关怀下,人民气象事业始终根植于党和人民需要,融汇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与时俱进,从持续深化的内涵,更加坚定向前步伐。
80年来,坚守初心,气象始终把人民摆在最高位置。从毛泽东主席强调“常常把天气告诉老百姓”,到气象化作与老百姓衣食住行紧密相连的“冷暖阴晴”。如今,在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上, 广大气象工作者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应对2023年华北极端暴雨、2024年“摩羯”超强台风等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助力抗震救灾、森林草原灭火等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增进民生福祉,公众服务满意度稳定保持在90分以上,气象服务已成为覆盖面最广、满意度最高的基本公共服务之一。保障生命安全,赋能生产发展,助力生活富裕,保障生态良好,气象事业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的生动实践中,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
1956年7月1日首次刊登天气预报的《人民日报》 图片来源:中国气象局
锻造锤炼,一代代人前赴后继,形成磅礴的力量源泉。
信仰的星火点燃,便不会熄灭。从凤凰山跋涉而来,从海外的航船归来,无数的“他们”听见召唤之声踏上归途,在求索中熔铸,在奋斗中砥砺,在担当中淬炼,凝聚成鲜明的气象优良传统。在1945年人民气象事业初创之际,他们毅然说出“行,哪儿需要,我就去哪儿”,不顾个人得失走上气象之路。如今,气象科研工作者花了大半辈子时间,用实践去回答“气象是大有用处的”,亦觉值得;扎根一线的农业气象人员“不在办公室,就在田间;不在田间,就是在去田间的路上”,就是“要搞有用的科研,农民认可才是关键”……心系“民之关切”,体现在无数重大选择与日常工作中。
忠诚为民,体现了气象事业的政治信仰,蕴含了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的鲜明政治品格。
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的宝塔山 图片来源:中国气象报
精准及时
1945年秋,延安气象台真热闹。
早上,天刚蒙蒙亮,院子里就响起年轻人背诵气象名词、规范规定的声音;课间休息饭前饭后,他们指着天空中的云你争我辩;晚上,有的人趴在被窝里还抱着笔记不撒手,甚至睡梦中还在说:“不对,这是高积云!”
他们清楚,气象事业的发展需要扎实的基础。
新中国第一份天气图——1949年10月1日08时地面天气图 图片来源:中国气象科技展馆
80年后,气象观测预报服务手段已日新月异。
风云气象卫星持续服务133个国家和地区,842部天气雷达观云测天,“气象芯片”数值预报模式自主可控,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防灾减灾、行业发展等领域深度应用……但是,在暴雨来袭前,首席预报员集体会商后,愈加谨慎,把各种可能的乃至最坏的、最极端的情况都考虑到,并互相提醒:“鼠标一点,画的这个圈,里面的灾害性天气可能影响到很多人。”
2023年7月,暴雨一级应急响应期间天气会商 图片来源:中国气象局
作为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如今,气象预报对生产生活的先导作用日益显著,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气象精细服务已在百姓生活中“一日不可或缺”。
“虽然做不到100%准确,但气象工作者会尽100%的努力!”这份气象工作者的担当,恰恰在这可能与不可能、可为与不可为的拉扯中闪光。
孜孜以求,随着诸多“最大”“唯一”与“首次”的缔造,比如建成布局合理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观测系统,成为全球唯一拥有覆盖“晨昏、上午、下午、倾斜”四条近地轨道民用气象卫星的国家,实现从分钟、小时到月、季、年的无缝隙预报预测……气象部门持续锤炼“硬核”实力。如今,我国气象部门可提前3—7天预报区域性暴雨、高温、寒潮过程,提前6个月预测全球气候异常事件;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超过85%,24小时暴雨预报准确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
分秒必争,业务各环节“咬合式”发展,以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递进式服务、高级别预警“叫应”机制持续完善,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不断提升。比如,福建省的“1262”递进式服务模式,就是省政府根据气象部门12小时、6小时和2小时的递进式滚动预报,相应采取提前划定防范重点区域、提前预置救援力量和提前部署人员转移等行动举措。今年5月底6月初,云南省怒江州出现持续强降雨,怒江气象部门强化递进式气象服务,及时果断“叫应”相关责任人,支持成功转移避险3904人。
今年5月底6月初,云南省怒江州出现持续强降雨,气象部门提供递进式气象服务,及时果断“叫应”相关责任人,相关部门有力有序组织群众转移。图片来源:云南省自然资源厅
致广大而尽精微,万千气象工作者将看似平凡的事,用心做出不平凡的成就。国省市县四级气象部门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昼夜轮转、全年无休。人工观测时代,他们以坚定意志取得无数个“百班无错情”;夜色中,他们紧盯雷达图,为泄洪与否的决策找答案;风雨中,他们年复一年往返陆地与海岛,日复一日观测记录风云变幻……日夜坚守的气象工作者把“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国计民生、千行百业赋能增益,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余个行业大类,气象投入产出比达1:50。
精准及时,蕴藏着气象工作的业务核心,它激励着广大气象工作者全力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凝聚起加快建设气象强国的不懈追求与坚定信心。
创新奉献
1988年9月7日上午,在世界气象组织二区协第九届会议上,时任世界气象组织主席、国家气象局局长邹竞蒙手举一张卫星云图,向与会代表宣布,它是数小时前由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提供的首图。这张有着划时代意义的云图,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已拥有自主研发气象卫星的能力。
2025年7月26日,在上海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上,中国气象局发布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将象征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智能体(MAZU-Urban)的“AI气象预警钥匙”交给吉布提、蒙古国的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效融合,中国方案惠及全球。
在时代发展的风云激荡中,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风起云涌中,在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计算等浪潮澎湃中,气象工作者将发展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着眼未来,放眼全球,“中国智慧”走向全球,以“硬实力”为防灾减灾锻造坚强后盾,持续以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赋能全球气候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一路攻坚克难,留下太多感人故事,只有从星光未显时回溯、从披荆斩棘时讲来,才能体味其中酸甜苦辣。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核心技术是求不来、等不来、买不来的。从周恩来总理“要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的嘱托,到风云气象卫星整体水平稳居世界前列,新型天气雷达关键元器件实现国产替代,基于北斗卫星的气象探空模式达到国际领先;从只能接收国外的数值预报产品,到“气象芯片”数值预报模式实现自主可控……
风云三号G星运行示意图 图片来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为国家做事,走的才是正道。”张志清与同事参与和见证了风云气象卫星“闪亮”星空,也在投身卫星气象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从事的是一项高瞻远瞩、意义非凡的事业。
十年磨一剑,沈学顺与同事愈加坚定“我们要有能力,把我们国家的数值预报做好。”
心怀“国之大者”,深沉的情感融入无数气象工作者的人生抉择。
一路执着坚守,在熠熠星光背后,广大气象工作者初心如磐,无悔奉献。
这不只是365天守候与24小时在岗。那些曾经人迹罕至的地方,他们抵达了,建起了气象站;那些漫长的岁月,他们坚持着,守护万家灯火。
在海拔4800米、冬季极端低温可达-43.2℃的西藏安多,陈金水等老一辈气象工作者建起了气象站。
1976年陈金水在西藏海拔4800多米的安多气象站,手把手地向年轻的藏族气象工作者传授技术。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茫茫沙漠腹地,气象工作者在拐子湖前赴后继坚守60多年。一度,政府搬迁,学校、卫生站、邮局、商店等都撤走了,但气象站还一直在那里。
在广袤的海上,三沙全年高温、高湿、高盐、高辐射。而气象工作者留下铮铮誓言:“人在,岛在,国旗在。”
有人说,要读懂天气气候,就要读懂陆地海洋,读懂山川河流,读懂城市乡村。他们做到了,根脉坚实。
这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代人,而是前赴后继的一代又一代气象工作者。从21人的清凉山气象训练队、11人的延安气象台,到如今奋战在祖国南北的高素质气象人才队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大国工匠、国家卓越工程师、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一大批先进典型涌现,铸就人民气象事业辉煌。
创新奉献,熔铸了气象事业的作风品格,彰显了气象工作胸怀天下、勇于登攀的时代担当和气象人“一年四季不放松、每个过程不放过”的职业操守,以及“特别能坚守、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高尚品格。
优良传统是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是人民气象事业传承发展的精神支撑。道不变,志不改,勇向前。精神的力量,穿越时光隧道,照亮过去、现在和未来。
作者:赵晓妮编辑:黄彬 王素琴
发布:卜钰
审核:段昊书
来源:黔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