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诺奖获得者惊人发现:文化,才是增长的原子弹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5 17:16 1

摘要:你是否曾想过,我们习以为常的经济增长、技术爆炸和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其实是一个惊人的“例外”?

你是否曾想过,我们习以为常的经济增长、技术爆炸和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其实是一个惊人的“例外”?

为什么照亮现代科学的闪电,劈在了17世纪的欧洲,而不是其他伟大的文明?

主流解释往往聚焦于制度、资本或地理。但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的代表作《增长的文化:现代经济的起源》却给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答案:现代经济的起源,最深层的动力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变革”。

这不是关于艺术或文学的文化,而是关于“有用知识”的文化——整个社会,尤其是精英阶层,如何看待知识、如何获取知识、以及相信知识能带来怎样的未来。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这本书的指引,穿越回500年前的欧洲,揭开那场彻底改变人类命运的思想巨变的序幕。

在通常的叙事里,中世纪是“黑暗时代”。但本书指出,这其实是一个被低估的技术勃发期。机械钟、眼镜、风车、铸铁、深耕犁……这些发明奠定了后来发展的基础。

更关键的是,当时掌控知识的精英——修道士们,对技术抱有惊人的热情。像罗杰·培根这样的修道士,本身就是顶尖的技术作家。书中引用了林恩·怀特的论点:修道院是中世纪技术进步的先锋。

为什么?因为在中世纪的基督教世界观里,技术活动被看作是“为了帮助大众,为了彰显上帝的荣耀”。这是一种“以人类为中心”的信念,认为人类有责任和权利去利用上帝创造的一切。

然而,问题在于:中世纪有技术,却没有可持续的增长。这些发明如昙花一现,未能形成连锁反应。为什么?

本书一针见血地指出:因为这些进步多源于工匠的“缄默知识”和偶然试错,缺乏对背后科学原理的深刻理解。手艺可以改变世界,但若无系统的“命题知识”与之并行,进步很快会陷入停滞。

那么,转折点在哪里?本书提出了一个核心概念——“工业启蒙”。

这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大约在哥伦布到达新大陆后的两个世纪里。这是一个科学革命的时代,但真正关键的,是精英阶层“信仰和态度”的根本性变化:

·对有用知识的看法变了:知识不再是用来注释经典的,而是用来改善生活、创造财富的。

·获取知识的方式变了:从迷信权威,转向观察、实验和实证。

·传播知识的态度变了:从秘传、封闭,转向开放、共享。

这种新信仰催生了新制度(如皇家学会),新制度又反过来强化了新信仰。最终,在18世纪中叶,一种认为“技术可以驱动持续物质进步”的信念,成为了西方社会的共识。

这才是工业革命得以发生的文化温床。

本书揭示了欧洲文化一个至关重要的特质:对外来知识的极度开放和“抄袭”意愿,且毫不羞愧。

这与世界其他地区形成了鲜明对比。作者引入了生物学概念——“传播隔离机制”。许多社会都建有文化防火墙,认为外来者是野蛮的,没什么可学。例如,德川幕府下的日本和明清时期的中国,都对西方知识抱有深刻的怀疑和选择性接受。

但欧洲呢?政治分裂和激烈竞争,迫使它们必须模仿对手,哪怕对方是异教徒或敌人。

于是,大航海时代后,欧洲人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全世界的有用知识:

·他们使用“阿拉伯数字”,喝“酒精”,学“代数”。

·他们迷恋中国的瓷器、丝绸和漆器,掀起“中国风”热潮。

·他们种植美洲的玉米、土豆,穿印度的棉布,并最终在这些领域反超原产国。

·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被明确标注来自君士坦丁堡,然后被欧洲人改进。

正如书中所说:“棉花和陶瓷工业,工业革命中的两个典型产业,不仅反映出了欧洲对采用外国技术和产品的意愿,而且表明他们对这种做法完全没有丝毫的羞愧之情。”

开放是对外,而对内,欧洲发生了一场更深刻的革命:对古典权威的信仰崩塌了。

在1500年之前,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盖伦的学说与神学紧密结合,构成了不可挑战的正统。怀疑经典,近乎亵渎。

但这一切从16世纪开始土崩瓦解。本书生动地描绘了那些“文化企业家”们惊世骇俗的言行:

·帕拉塞尔苏斯当众焚烧盖伦的医学经典,被称为“医学界的路德”。

·威廉·吉尔伯特在其著作《磁石论》开篇就宣称,不引用希腊古人,因为他们的“错误像邪恶和有毒的植物一样疯长”,追随托勒密的是“一群乌合之众”。

·弗朗西斯·培根更是系统地批判古典科学,称希腊人的智慧只是“男孩的智慧”,呼吁建立基于实验的新科学。

推动这场“屠神之战”的,是新工具带来的新事实:

·望远镜让伽利略看到了木星的卫星,宇宙不再以地球为中心。

·显微镜打开了微观世界。

·气压计和真空泵证明了亚里士多德“自然厌恶真空”是错误的。

·解剖学发现盖伦的人体结构描述漏洞百出。

·环球航行证实赤道附近可以居住,推翻了古典地理学。

古典教条与观测事实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最终,权威的声望被不可逆转地摧毁。“好奇心”从一种罪恶,变成了一种美德。

本书另一个精辟的论述在于,它将早期现代的欧洲看作一个高度竞争的“思想市场”。

在这里,没有唯一的真理仲裁者。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原子论者、医疗化学家、盖伦信徒……各种学说激烈交锋。书籍可以被禁,但印刷术让思想无法被彻底扼杀。伽利略的禁书在新教地区被大量翻印传播。

这个市场虽然不总是能迅速达成共识,但在证据确凿、逻辑严密的问题上,“内容偏见”最终会发挥作用——人们会被更有说服力的观点所说服。哈维的血液循环论、牛顿的力学体系,最终都赢得了市场。

而推动这个市场的,还有一群被称为“技艺爱好者”的贵族精英。他们有钱有闲,出于好奇和荣誉感,投身于自然哲学研究,收集全球的“奇珍异宝”。他们为科学活动提供了资金、声望和社会合法性,为后来的专业科学家铺平了道路。

读完这本书的论述,你会形成一个强烈的印象:现代经济的起源,并非由某种“必然性”驱动。它不是欧洲人更聪明,或纯粹由经济利益使然。

它是一系列独特文化要素在特定历史时空下的“耦合”:

·源自中世纪的、对操控自然的积极态度。

·大航海带来的全球视野和致命开放性。

·对古典权威的彻底怀疑和背叛。

·高度竞争的思想市场制度。

·印刷术、新工具带来的“事实”革命。

作者强调,这不是一场命中注定的胜利。文化企业家们(如培根、伽利略)的成功,是与保守势力不断斗争的结果,充满了偶然性。其他社会在面对类似冲击时(如明清中国、德川日本),选择了保守和内敛。

而欧洲,恰好在那几个世纪里,完成了一次文化的“适应辐射”,就像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一样,新思想、新物种(科学方法、进步信念)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现,最终为工业革命准备好了所有的文化条件。

《增长的文化:现代经济的起源》不仅仅是一本经济史著作,它更是一部关于思想、勇气和开放如何塑造现代世界的宏大叙事。它告诉我们,经济增长最深的根,扎在文化的土壤里。

如果你想知道我们为何能生活在今天这个物质丰裕的时代,如果你对“李约瑟之谜”和“大分流”充满好奇,如果你相信思想的力量能够改变世界——那么,这本书绝对是你书架上不可或缺的珍藏

来源:融资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