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飞机起飞的那一刻,国民政府最后的中枢也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大陆。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天晚上,整座南京城都安静得有些不自然。
凌晨将至,灯火已寥寥。
可在紫金山机场的跑道边,一架C-47的螺旋桨正在缓缓启动。
冷风吹得人直哆嗦,蒋介石一身中山装,领口扣得紧紧的。
他没说话,只是看了一眼天色,然后低头快步登机。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
在飞机起飞的那一刻,国民政府最后的中枢也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大陆。
那是1949年12月10日,深夜11点。
谁都知道,这趟航程的终点是台湾。
但很少有人知道,在那之前,蒋介石曾经认真考虑过别的地方。
海南、云南,甚至缅甸。
这些地方都上过他的地图桌,做过推演,开过会。
但最后都被一一划掉。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得从更早的一年说起。1948年的夏天,大西南的局势已经开始变得紧张。
胡宗南还在西安附近坚守,但兵力已经被彭德怀撕得七零八落。
宋希濂那时候正在昆明,驻军不多,但消息灵通。
他看出苗头不对,就主动飞去西安找胡宗南。
两个人在一个简陋的军营会议室里碰了头。
宋希濂带了一份亲自拟的计划书,纸张已经翻得有点卷边。
他提出来的想法,说实话,当时谁听了都觉得胆子太大。
“我们不如直接撤出大西南。”宋希濂盯着地图上的滇西线,“从腾冲、瑞丽走,进缅甸北部。
那里山高林密,解放军一时半会儿追不进去。”
胡宗南没说话,只是皱着眉头听完。
他后来回忆说,他当时第一反应是:敢想。
但细琢磨,又觉得不是没道理。
按照宋的计划,他们可以带走十几万精锐,先控制滇西,然后抢占西双版纳,再慢慢撤至滇缅边境。
一旦进入缅甸,就等于脱离了直接战场,成了一个“流动的反攻核心”。
这事儿传到南京之后,蒋介石第一时间就否了。
他在日记里写得很清楚:“西南尚可固守,不宜轻言放弃。”
可真正让他下定决心拒绝的,不是军事因素,而是政治控制。
那批部队里有太多他的嫡系。
如果放他们出国,一旦脱离指挥链,谁还能保证他们不自立门户?
蒋对宋希濂的计划一句评价:“太毒。”
毒在哪儿?毒在它确实可能成事。
一旦成功,这支部队不仅能在缅北站住脚,还能借助复杂地形与地方势力勾连,成为一股长期存在的武装力量。
对解放军来说,追进缅甸意味着跨境作战,牵扯外交,不可轻举妄动。
而对蒋来说,那是他最怕看到的局面——部队不再听他指挥。
不过说起来,宋希濂的判断其实没错。
后来李国辉的残部——不到两千人,真的就钻进了缅北,还在那里扎下根来。
缅甸当时新独立,中央政府对边疆控制力极弱。
缅北的土司武装、地方军阀、毒品走私团体盘根错节,李国辉靠着这些势力活了下来。
要知道,他的兵还不到宋计划中预期的一个零头。
再看海南岛。
那会儿国民党还有海军,空军也没完全垮。
岛四面环海,守起来确实容易得多。1950年前,解放军的海空力量有限,真打起来也得费老劲。
可是蒋介石知道,海南不是空岛。
琼崖纵队早就在那里扎根十多年,熟人熟地,深得民心。
国民党真要驻军进去,不但要提防大陆来的部队,还得防着背后有人捅刀子。
更何况,海南虽大,终究是一座孤岛。
守是能守,攻就难了。
蒋介石那时候嘴上还在讲“反攻大陆”,心里其实明白,选哪儿都不容易。
他甚至还看过一份关于老挝的地理资料。
后来在一次会上,他半开玩笑地说:“再不行,就去西贡。”
这不是一句笑话。
那时候的国民党高层,真的有人提过越南、泰国这些地名。
可那种地方,说到底只是避难用,谈不上“中兴”。
最终,他还是选了台湾。
说实话,台湾也不是个完美选择。
地小,兵不多,要守住并不轻松。
可它有一点别人没有——已经在掌控之中。1945年光复后,陈诚早已在那里部署。
政治、军事体系都搭建完毕。
最重要的,是台湾对外还是中国的一部分,不牵涉外交纠纷。
那时候的台湾,交通还不算便利。
铁路只有北部几段,南部多是山路。
蒋介石刚到那会儿,住在台北士林官邸。
早上常常自己散步,没人敢打扰。
他的随身警卫后来回忆:“那段时间他话很少,偶尔提起大陆,都是长叹。”
1950年5月,海南岛失守。
那是蒋介石彻底断了“第二选择”的时候。
再往后,西南战场也全面崩溃。
宋希濂的部队最终没能执行他的缅甸计划,而是被打散在云南、贵州一带。
有意思的是,直到1951年,还有零星的国民党残部试图穿越边境,进入缅北。
可那时候局势已定,能走出去的都成了孤军,没翻起什么浪。
从那以后,台湾成了国民政府唯一的根据地。
再提起大西南、海南、缅甸这些地名时,已是多年之后的事。
参考资料:
胡宗南,《胡宗南回忆录》,远流出版社,1994年
宋希濂,《西南悔战录》,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年
李敖,《蒋介石研究》,时报文化,1992年
杨天石,《走近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罗志田,《国民党的最后岁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来源:中土岛SxY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