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5年8月6日的南昌,赣江的水流带着初秋的寒凉呜咽东去。36岁的方志敏戴着沉重的脚镣,一步步走向刑场。当枪声划破阴沉的天空,这位曾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共产党人轰然倒下,口袋里只留着一块怀表和一支自来水笔——那是他留给这个世界仅有的"财产"。而在他牺牲前七
《方志敏先烈颂》
忧怀国运反残空,领袖工农起战风。
暴动弋横真血勇,运筹闽赣历耕躬。
清贫守志人豪杰,正气扬眉子英雄。
可叹君身酬未意,千秋后继识方公。
1935年8月6日的南昌,赣江的水流带着初秋的寒凉呜咽东去。36岁的方志敏戴着沉重的脚镣,一步步走向刑场。当枪声划破阴沉的天空,这位曾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共产党人轰然倒下,口袋里只留着一块怀表和一支自来水笔——那是他留给这个世界仅有的"财产"。而在他牺牲前七个月的牢狱时光里,用敌人提供的纸笔写下的14万字文稿,早已化作穿透黑暗的星火,影响了中国未来的征程。
1899年的江西弋阳,湖塘村的稻田里总能看到一个瘦弱的身影。方志敏从小跟着父亲劳作,亲眼见过地主收租时的凶神恶煞,听过佃户们深夜里绝望的叹息。"田是老板的,牛是老板的,就连我们的命,好像也攥在他们手里。"母亲的低语,成了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8 岁读私塾时,他在课桌上刻下 "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 12岁那年,方志敏靠着族人接济进了私塾,一年就通读了《论语》《孟子》;14 岁因家贫辍学务农,却在牛背上读完《资治通鉴》。却始终解不开心中的疑惑:"为什么有的人不种一粒米却食不厌精,有的人累死在田里却吃不饱饭?"1921年,他考入九江南伟烈学校,本想通过求学改变命运,却因家境贫寒借贷无门,不到一年就被迫辍学。
1922年7月,带着仅有的盘缠,方志敏挤上开往上海的轮船。他梦想找一份半工半读的差事,却在这个远东第一大都市遭遇了最刺骨的羞辱。在法租界的公园门口,一块"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的牌子像烙铁一样烫痛了他的眼睛。"全身一阵烧热,这是我从来没有受过的耻辱!"多年后他在狱中回忆,正是那一刻让他明白:"欲救民族独立解放,绝不是哀告、跪求哭泣所能济事,必须唤起民众起来斗争。"在上海的贫民窟里,方志敏结识了赵醒侬等革命志士。他们夜里围坐在煤油灯下,传阅着《共产党宣言》和《新青年》,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为他迷茫的人生照亮了方向。1922年9月,他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两个月后带着使命返回江西。临行前,他在日记里写下:"江西的农民在哭,中国的农民在哭,我要为他们找出一条活路。"
1924年3月,方志敏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对着鲜红的党旗,他庄严宣誓:"共产党员——这是一个极尊贵的名词,我加入了共产党,做了如何引以为荣呵!从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这年秋天,组织原本安排他赴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那是无数革命青年梦寐以求的机会。但当接到返回江西领导农民运动的指令时,他没有丝毫犹豫:"党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战场不只在军校,更在千万农民的心田里。"
1925年的弋阳漆工镇,方志敏穿着打补丁的长衫,挨家挨户走访农户。起初,村民们都躲着他,"城里来的读书人,怕是又来催捐的"。直到他在晒谷场帮着张老汉抢收稻谷,顶着烈日帮李婆婆挑水,把自己的干粮分给饥饿的孩子,村民们才渐渐打开了话匣子。
"苛捐杂税比山高,地主的租子比刀利,这样的日子啥时候是个头?"面对村民们的哭诉,方志敏掏出纸笔,一笔一画地写下"减租减息""农民团结起来"。他在漆工镇创建了江西第一个农民协会,短短三个月就发展了两千多名会员。当得知警察所里的两条半枪经常用来欺压百姓,方志敏连夜召集农会骨干:"枪杆子不能用来欺负穷人!"趁着夜色,他们智取警察所,将枪支收缴过来,这成为赣东北农民武装的起点。
1927年3月,方志敏赴武汉参加全国农民协会成立大会,与毛泽东、彭湃等13人当选为执行委员。在武昌农讲所,他听毛泽东讲授《农民问题》,与彭湃交流农运经验。三位农运领袖彻夜长谈,一致认为:"中国革命的根本在农村,中国的希望在农民。"会后有人问他:"与毛、彭二位相比,你的农运工作起步晚,怕不怕落后?"方志敏笑着回答:"只要能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晚起步也能跑出快速度。"
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噩耗传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有人劝方志敏"避避风头",他却在弋阳的山神庙里召开秘密会议,举起拳头高声说:"大革命虽败,但我们的信仰不败!重起炉灶,再来干吧!"这年12月,他与邵式平、黄道等人领导了弋横起义,上万农民手持梭镖、锄头,高喊着"打倒土豪劣绅"的口号,占领了十多个乡镇。
1928年1月2日,方志敏在弋阳县窖头村主持召开弋阳、横峰、贵溪、上饶、铅山五县党员会议,即“窖头会议”,会上成立了中共五县工作委员会,同时成立了暴动总指挥部,方志敏被推选为五县工作委员会书记兼暴动总指挥。1月上旬,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领导参加弋阳、横峰暴动的百余村农民革命团,分六路纵队,近6000人,发起了弋横农民武装大暴动。
起义成功后,方志敏创建了赣东北第一个苏维埃政权。他创新性地开展土地革命,不仅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还为每户农民颁发了"土地所有权证"。一位老农捧着红本本,在田埂上哭了:"活了六十岁,终于有自己的地了!"为了保卫胜利果实,方志敏组建了农民革命团,后来发展为红十军。他还首创地雷战,组织村民用陶罐、铁壳制作地雷,在山路上布下防线,让国民党军队闻风丧胆。
在根据地建设中,方志敏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面对敌人的经济封锁,他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组织群众开垦荒地、开办工厂,甚至发行了中国最早的红色股票,募集资金发展生产。到1930年,赣东北根据地已经拥有了兵工厂、被服厂、造纸厂等多个企业,农民人均收入比起义前增长了三倍。毛泽东曾多次称赞:"方志敏式的根据地,是苏维埃的模范省"。"方志敏式的根据地,是苏维埃运动中最有光荣历史的一部分!"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方志敏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不久,他与毛泽东、朱德等8人一同获得中华苏维埃最高荣誉——红旗勋章。授勋仪式上,他把勋章别在警卫员的胸前:"这荣誉属于所有根据地的百姓,属于冲锋在前的战士。"
身为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十军政治委员,方志敏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他自己却过着极其清贫的生活。他的被子打了七个补丁,衣服上满是浆洗的痕迹,每天的口粮就是糙米饭和咸菜。有一次,后勤部门给他送来一件新棉衣,他转身就送给了冻伤的战士;通讯员偷偷给他留了两个鸡蛋,他硬是让炊事员煮进了伤员的粥里。
1933年1月20日,红十军在贵溪县神前村受令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南渡信江,策应红一方面军行动。消息传来,战士们议论纷纷:"家乡还没完全太平,怎能离开?"方志敏临时兼任红十一军政委,一路护送部队南下。并亲自来到军营,坐在篝火旁与战士们谈心:"我们是红军,一切要听中央指挥。保卫中央苏区,就是保卫我们自己的家乡。"送走红十一军后,他立刻组织根据地军民重建武装,仅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将闽浙赣赤色警卫师扩建为新的红十军,继续保卫闽浙赣苏区。
1934年7月,为了调动和牵制敌人,减轻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压力,中央决定将红七军团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开赴闽浙皖赣边区。这年11月,先遣队与新红十军会合,组成红十军团,方志敏担任军政委员会主席。此时他正患着重病,咳嗽不止,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有人劝他留在根据地养病,他却坚定地说:"党要我做什么事,虽死不辞!"
11月的皖南,寒风刺骨。方志敏率领红十军团孤军深入国民党统治腹心地区,宣传抗日主张,发动群众斗争。在太平县,他们打下地主的粮仓,把粮食分给饥民;在泾县,他们破坏敌人的交通线,牵制了数万国民党军队。但敌人的围追堵截越来越疯狂,国民党当局调集了10倍于红军的兵力,在山区布下了层层封锁线。
1935年1月,红十军团在怀玉山区陷入重围。大雪封山,红军战士穿着单衣,饿着肚子与敌人激战七昼夜。方志敏身先士卒,带着警卫员冲锋在前,肩膀被子弹擦伤也不下火线。1月27日,为了接应后卫部队,他果断决定返回突围,身边的同志劝他:"太危险了,你是军团主心骨!"他却说:"战士们还在山里,我不能丢下他们!"
1月29日清晨,由于叛徒出卖,方志敏在怀玉山密林中被俘。两个国民党士兵以为抓住了"共产党大官"能发大财,搜遍他全身,却只找到一块怀表、一支自来水笔和几枚铜钱。士兵们惊愕不已,方志敏平静地说:"我今天确实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不是为了发财。"这句话,成为他清贫一生的最好注脚 。
方志敏被俘后,国民党当局如获至宝,先是将他押上铁甲车"示众",想借此打击革命士气。没想到他昂首挺立,在囚车上高声演讲:"抗日救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蒋介石不抗日,反而打红军,迟早会被人民抛弃!"围观群众深受感动,有人悄悄递给他馒头和水,这让敌人十分紧张,赶紧将他押往南昌监狱。
在狱中,敌人对他威逼利诱,先是许以"高官任做,高马任骑",说只要"悔过自新",就能立刻获得自由。方志敏冷笑拒绝:"真正的革命者只有被敌人残杀,而没有投降敌人的。"见软的不行,敌人又动用酷刑,鞭抽、烙铁、老虎凳轮番上阵,把他折磨得遍体鳞伤。但每次审讯,他都用尽全力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
当敌人意识到无法动摇他的信仰时,便不再限制他的写作。他们以为,一个将死之人,写不出什么名堂。可他们没想到,方志敏早已把监狱当成了战场。在与看守兵相处如朋友的情形下得知暂不会被杀的消息后,于是他改变了斗争策略,在争取越狱的同时,书面总结从事革命斗争的经验。
从1935年3月下旬到8月牺牲前的近5个月的时间里,他先后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等16篇文稿,总计14万字。这些文稿里,既有对革命经历的总结,也有对未来中国的畅想;既有对敌人的控诉,更有对信仰的坚守。
在《可爱的中国》里,他把祖国比作苦难的母亲,字字泣血:"朋友!母亲躲到一边去哭泣了,哭得伤心得很呐!她似乎在骂着:'难道我四万万的孩子,都是白生了吗?' "但他更坚信:"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 这种在绝望中对希望的坚守,震撼了无数国人的心。
在《清贫》中,他这样诠释自己的人生:"我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业。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这朴实的话语,成为共产党人廉洁奉公的生动写照。
为了让这些文稿能送到党组织手中,方志敏想尽了办法。他把文稿分成几部分,分别托付给狱友、同情革命的狱卒等,再三叮嘱:"一定要送到上海,送到党中央!"这些文稿历经辗转,躲过了敌人的搜查,最终全部送达党组织手中。毛泽东后来评价:"方志敏在狱中的遗作,是一个共产党员革命意志、情操和高尚人格的写照,是不朽之作" 。
1935年8月6日清晨,方志敏被押赴刑场时,沿途的百姓纷纷落泪,有人冒着危险高喊:"方志敏不死!"他转过头,微笑着向群众挥手,直到枪声响起。
方志敏牺牲时,他的女儿方梅才3岁多,一生只与父亲见过两次面。长大后,母亲把《可爱的中国》手稿交给她,扉页上写着:"梅儿,这是你爸爸用血泪写的遗言,要好好继承他的事业。"方梅捧着手稿,一遍遍地读,仿佛在与父亲对话。2019年,87岁的方梅在接受采访时,动情地说:"父亲笔下'可爱的中国',我替他看到了,而且比他想象的更可爱!"
如今的弋阳,当年的战场早已变成丰收的田野,方志敏创办的兵工厂遗址上建起了希望小学。漆工镇的农民文化广场上,矗立着方志敏的铜像,孩子们在铜像前朗诵《可爱的中国》,声音清脆而坚定。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旧址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有上百万游客前来参观,其中不乏年轻的面孔。
在南昌方志敏纪念馆里,那支自来水笔和那块怀表静静陈列着,向人们诉说着主人的清贫与忠诚。一位00后大学生在留言本上写道:"以前总觉得信仰很抽象,读了《清贫》才明白,信仰就是在诱惑面前不动心,在危险面前不退缩。这正是我们年轻人需要的力量。"
从"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屈辱,到如今中国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当年农民食不果腹,到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方志敏笔下的"光明前途",到今天的美好生活。这一切,都如他所愿。他当年创建的"方志敏式"根据地,早已扩展到整个中国;他为之奋斗的革命理想,早已在中华大地上开花结果。
今天,"方志敏精神“已经升华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党要我做什么事,虽死不辞"的忠诚,是"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清贫,是"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坚定,更是"为了可爱的中国"面不懈奋斗的担当。
站在新时代的阳光下,重读《可爱的中国》,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穿越时空的力量。方志敏虽然牺牲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活着,活在每一个为祖国繁荣而努力的身影里,活在每一个为梦想奋斗的青春中。正如他在狱中所写:"我们活着不能与草木同腐,不能醉生梦死,枉度人生,要有所作为!" 这,便是对烈士最好的告慰,也是对青春最美的诠释。
参考文献:
[1] 方志敏生平大事记;
[2] 红十军史料;
[3] 弋横起义史料;
[4] 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大事记;
[5] 闽浙赣省革命根据地大事记;
[6] 其他网络资料。
来源:圣骑HjF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