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攻心”?科学“养心”尤为重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5 17:15 1

摘要:凌晨三点的住院部,王姨坐在ICU门口的长椅上,一脸疲惫。就在两天前,64岁的丈夫突发胸闷、呼吸困难,被紧急送医。令人吃惊的是,检查发现,他的心脏功能出现急剧下降,医生反复问诊之后,才找到症结所在:一个月前感染了新冠。

凌晨三点的住院部,王姨坐在ICU门口的长椅上,一脸疲惫。就在两天前,64岁的丈夫突发胸闷、呼吸困难,被紧急送医。令人吃惊的是,检查发现,他的心脏功能出现急剧下降,医生反复问诊之后,才找到症结所在:一个月前感染了新冠。

“不是都说新冠现在就是小感冒吗?”王姨质问医生。可医生叹了口气说:“对于有基础病的人来说,它可能悄悄‘攻心’,你们大意了。”

事实上,自新冠病毒进入“常态化”管理以来,很多人以为防控期结束了,免疫系统可以“躺平”了。但近期一些研究和临床数据显示,新冠病毒对心血管健康的潜在影响,远比人们想象的更深更久 。它不仅是呼吸系统的“入侵者”,更可能是心脏的“隐形杀手”。

那到底该如何科学“养心”,抵御病毒的隐性伤害?这篇文章,我们将通过最新研究、真实案例与日常建议,带您读懂新冠后的“心事”。

病毒真的会“攻心”?医生有话说

新冠病毒会“攻心”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已有研究证实的病理现象。

研究显示,新冠病毒通过ACE2受体侵入细胞,该受体在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中同样分布广泛,因此一旦感染,病毒有可能直接损伤心肌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引起心肌炎、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

2023年《美国医学会心脏病学期刊》的一项大规模分析指出,新冠感染后的人群,在6个月内发生心血管事件(如心脏骤停、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衰等)的风险比非感染者高出1.5到2.3倍

就算是无症状感染,也不意味着心脏能置身事外。有些人康复后持续疲劳、心跳加快,往往不是“小问题”,而可能是心脏在“透支”。

尤其对于中老年人、原有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基础者,感染后的心脏风险更值得高度警惕——不仅是急性伤害,也可能是潜移默化的“内耗”

新冠之后,部分人群心脏或有这4种隐患

不少康复者表示恢复期“总觉得累”“心跳有点快”,这些不适,可能隐藏了以下几种潜在风险。

隐患一:心率失衡,心悸频发

新冠后心率加快是最常见症状之一,特别是轻微活动后,比如上楼、快走,心跳就飙到110-120次/分钟。这常常意味着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受损 ,通常需要通过适度锻炼、心理调节恢复。

隐患二:心肌炎

轻则倦怠心慌,重则可能出现胸闷胸痛,甚至发展为心衰。2022年的一项心脏磁共振研究显示,30%的新冠痛过者出现心肌炎表现,即使无症状,也未必安全

隐患三:血管内皮功能受损

病毒感染后会引发系统性炎症反应,使得血管内皮损伤、功能下降,进而影响血压控制、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是“无声杀手”。

隐患四:情绪波动诱发心脏问题

“阳康”后的焦虑、睡眠差,会加重交感神经活跃,造成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形成心理压力和生理反应的恶性循环 ,对心脏是一种持续“拉扯”。

如何科学“养心”?这5招请收好

面对新冠对心脏“静水流深”的影响,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更应积极调养——不是靠“静养”,而是靠科学“养心”。

一、控制基础病,是第一要务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是心脏“破口”所在。每天按时服药,每季查一次血脂、血糖、心电图,不仅是防复阳,更是防心病。

二、有氧锻炼,但别太猛

康复1-2周后即可开始散步、慢走,每天30分钟,走到“能说话不能唱歌”为宜。循环系统需要温和启动,过度运动反而易引发心肌炎

三、食养心脏不可少

推荐:“三红一绿”抗氧化组合——红枣补气、红豆利水、红心火龙果富含花青素、绿茶抗炎灭自由基。调理心神、稳定血管都有帮助

四、每天自查:心率别超过100

早上醒来数1分钟静息心跳超过95次,就需多加留意,尤其结合胸闷、乏力、咳痰等症状时,务必及时就医。

五、心理调节也是“强心剂”

压力、焦虑同样“偷走”心脏健康。每天固定20分钟静坐冥想、呼吸训练,或与家人聊天笑一笑,都是中老年人“心理强身”的良方

写在最后:把心放在“心上”,远离病毒的第二波冲击

新冠时代并未真正过去,它的影响从不止于咳嗽、发烧,更可能隐匿在“心跳之间”。

这是一场看不见的持久战,更需要我们有清晰的认识与主动的行动。

养心,其实就在一餐一饭、一步一动、一笑一颦之间 。不止是吃点什么補点什么,而是在平凡生活中保有规律、有节制、有温度的节奏。

王姨的丈夫在医生指导下做了心脏调养计划,现在,也能每天陪她下楼遛弯儿。王姨感叹:“以后我们得更用心过日子,不能让病毒再得逞一次。”

你是否也经历过类似疲惫、心慌的“阳康”病后反应?别大意了,现在开始,跟着这篇文章的方法调整生活、调养心脏,行动越早,回归健康就越快。

毕竟,这颗心一生只有一个,值得我们用一生守护

健康从来不是大病初愈后的懊悔,而是每一次主动选择中默默累积的财富。今天开始,让我们把“科学养心”,真正落地于每一天的生活细节中。

注:文中所涉人物化名处理,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公开网站。本文为科普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健康情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就诊,由医生做出专业判断,切勿自行诊断或延误治疗。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Gupta A, Madhavan MV, et al. Extrapulmonary manifestations of COVID-19. Nat Med. 2020

3.《新冠病毒感染与心血管系统的交叉影响》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

4.《JAMA Cardiology》2023年2月刊:COVID-19后的心肌损伤长期风险

5.《美国心脏协会建议:新冠病毒后康复锻炼指南》

6.《中国中老年人运动指南(2022版)》

7.《中华临床营养杂志》:营养干预与心脏康复关系研究

8.《Lancet》:新冠引起的多系统炎症反应与心血管损害

9.《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实践指南:心力衰竭诊治建议(2022)》

10.《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来源:幻想阁pvb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