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底,辉瑞与美国政府的一纸协议打破了全球创新药市场的平静,这家巨头承诺将部分产品价格砍掉50%到80%,看齐其他发达国家的“最惠国”价格,还答应增加在美国的投资,换来了3年的药品关税宽限期。
2025年9月底,辉瑞与美国政府的一纸协议打破了全球创新药市场的平静,这家巨头承诺将部分产品价格砍掉50%到80%,看齐其他发达国家的“最惠国”价格,还答应增加在美国的投资,换来了3年的药品关税宽限期。
没过几天,阿斯利康也跟上了脚步,签下了类似协议,要知道,美国一直是全球药价的“天花板”,同款品牌药在这里的价格可能是欧洲的三四倍,中国的十倍以上。
美国的药价问题早就是沉疴宿疾,兰德公司2024年的报告算过一笔账,2022年美国药品总价格是33个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的近3倍,其中原研品牌药更是达到了4倍多。
这么高的药价,最终都压在了财政头上,2023财年美国医保和医疗补助支出占了总开支的四分之一还多,而当年的财政赤字高达1.68万亿美元。
这下各方势力彻底站到了对立面,支付方这边态度坚决,退休人员协会手握近4000万会员选票,企业主不想被员工医保成本拖垮,财政鹰派更是盯着医保账单,都逼着药企降价。
但药企这边心态复杂,大药企玩起了“小让步”的套路,辉瑞降价的产品里,一款关节炎药物在二季度收入占比才2.2%,典型的“丢卒保车”,还有药企甚至想让其他国家涨价来补美国的亏空,算盘打得叮当响。
倒是小Biotech企业急得跳脚,有公司CEO直言降价政策是“创新的敌人”,毕竟投资者现在都盯着“产品啥时候被纳入谈判”,融资难度直接翻倍,不少小公司已经开始放弃高风险靶点和罕见病研发,只求活下去。
资本市场的反应也很真实,美股医药股没跌反涨,因为大家看明白了,巨头们只是拿出点“边角料”应付,但反映小Biotech景气度的XBI指数还在谷底,美股药企市盈率也逼近新低,显然投资者已经把政策风险算进了价格里。
美国这一动,最先紧张的是欧洲,欧洲政府心里挺矛盾,作为支付方,他们巴不得美国降价能帮自己压价;但作为制药重镇,又怕美国这个利润大头缩水,拖垮本土的研发投入。
德国尤其焦虑,拜耳、默克这些巨头的核心利润很多来自美国市场,要是收入降了,研发资金和高端岗位都可能外流,更让欧洲头疼的是,美国还指责他们“搭创新便车”,有药企高管已经放话,要支持美国降价就得欧洲多花钱买药,这无疑是把压力转了过去。
日本的应对则透着“精细”,他们乐见美国降价,这样自己管控国内药价就更有理由了,但又担心本土药企受影响,第一三共、安斯泰来这些靠ADC等尖端技术出海的企业,美国市场的收入预期直接打了折扣。
最有意思的是中国市场,A股和港股的创新药板块反而涨得红火,因为大家看到了机会。美国药价降了,国内定价的参考天花板虽然低了,但中国的人口基数摆在这里,市场分量只会更重。
长期来看,创新药“高定价、高回报、高研发”的老模式怕是行不通了,行业要进入“精打细算”的时代。研发上,药企不会再盲目砸钱到未知靶点,转而盯着那些验证过的靶点做“同类最优”,毕竟成功率才是王道。
罕见病这类需要高价回本的领域,可能会暂时被冷落,运营上,以前靠大力推销的模式得改改了,推广成本要砍,医保机构的话语权会越来越大,能不能证明药物能降低整体医疗开支,成了新药能否立足的关键。
对中国药企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会,跨国药企License-out的预算可能会缩水,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或许不如以前丰厚,但为了弥补降价损失,他们会买更多项目,交易数量反而可能涨。
这就倒逼国内药企把“卷王”优势发挥到极致,用更少的人、更低的成本出更多成果。AI正好能派上用场,分析数据找靶点、预测临床结果,能少做很多无用功;精准医疗筛选患者群体,还能缩小试验规模、加快审批。
不过机会不会均分,那些能快速适应规则、用好技术降成本的企业才能脱颖而出,就像有研发人士说的,不是创新不重要了,而是要更高效的创新,真正的突破性疗法依然能赚大钱,但更多药物得走性价比路线。
美国的药价降价风暴,本质上是给全球创新药行业来了一次“大体检”,淘汰掉的是虚高的价格泡沫和粗放的研发模式,留下的是对效率、价值和可及性的追求。
这场变革没有摧毁创新,只是重塑了创新的样貌,巨头们学会了妥协,小公司懂得了聚焦,中国药企则找到了在全球舞台上的新定位,对中国创新药而言,这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凭借人口优势、成本控制能力和不断提升的研发实力,中国市场正从“追随者”变成“关键玩家”,跨国药企的依赖度只会越来越高,可以肯定的是,“高定价躺赚”的时代结束了,但注重效率和价值的创新黄金期,才刚刚开始。
来源:侠骨c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