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戏曲曾经是风靡全国的艺术形式,但伴随着经济发展以及电视、电影、短视频等新表演形式的兴起,戏曲受到很大冲击,国有剧团的数量整体下滑,民营剧团的生存也受到严重的挑战,剧本缺乏、市场疲软、优秀传承人后继无人等情况接连出现。近年来,在各级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戏曲发
戏曲曾经是风靡全国的艺术形式,但伴随着经济发展以及电视、电影、短视频等新表演形式的兴起,戏曲受到很大冲击,国有剧团的数量整体下滑,民营剧团的生存也受到严重的挑战,剧本缺乏、市场疲软、优秀传承人后继无人等情况接连出现。近年来,在各级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戏曲发展状况有了大幅改观,诸多戏曲从业者也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创新发展,走出了新时代戏曲的新路径,戏曲出现了整体繁荣的新趋势。
结合时代潮流,不断适应现代审美
现代审美包括内容的审美和形式的审美。结合时代潮流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排演适合现代观众口味的新戏,比如反映现代生活的现代戏以及对影视大IP的改编等等。诸如上海越剧院推出的越剧《甄嬛》,就是对小说《后宫甄嬛传》和热播电视剧《甄嬛传》的再加工,因为有成功IP的加持,一经推出就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和比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在形式上主要表现为利用现有的先进技术,在舞台设计、音响效果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让传统老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比如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的沉浸式演出《新龙门客栈》,就对传统舞台演出形式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造,观众不再只是观众,而是变成了表演的一部分,都是龙门客栈里的食客和过客,这种崭新的形式吸引了观众与演员直接互动,直接契合了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从2023年3月首演开始就在业内引起了极大反响,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再以应县耍孩儿白家班剧团为例,白家班是个民营剧团,为了扩大影响力,剧团结合当地著名景点应县木塔,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小戏作品,这种将戏曲与文物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扩大了白家班的影响,增加了受众面,尤其是赢得了年轻观众的喜爱,同时还提高了剧团的收入,还带动了一些附属产业的发展。当代戏曲创作者们还将戏曲与方言、俗语、民歌、舞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元素相结合,创作出融合性的、更容易为现代观众接受的作品。比如太原莲花落剧团,近年来接连创排出《机不可失》《合浪浪许家》等新创剧目,引发了巨大的关注,也推动了国家级非遗莲花落的传承保护等。
更迭传播媒介,融汇新的传媒方式
新传媒方式包括传播路径的现代化和传播内容的现代化。路径的现代化传播方式包括电影、电视、微电影、网剧、微短剧等主要面向大众的、已经普及的媒介。近年来一些戏曲电影、电视剧的拍摄,都是传播路径现代化的表现,还有短视频拍摄、直播等传播方式和戏曲的有效结合,更是将戏曲推广推向了高潮。以戏曲直播为例,在抖音发布的2023年度演艺直播数据报告中,越剧直播达16万场,吸引了8.9亿次点击观看,同比增长50%,晋剧主播1.2万场,场均票房同比增长379%。内容传播的现代化则指的是在保持戏曲文化的前提下,用更贴近现代生活的叙事方法、更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念、更吻合现代社会的审美取向,赋予戏曲新的时代意义、新的传播形式,以期更容易为大众接受、产生共鸣,也更容易在吸引原有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群之外,带来中国的乃至世界的年轻时尚消费群体,树立戏曲持续良好的口碑和形象。比如戏曲主播在短视频平台的“斗戏”等形式,还有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在改编《新龙门客栈》剧本时,特意考虑了“磕CP”这个时尚概念,也成功让其中两位戏曲演员依靠CP经营成功破圈,并反过来极大地影响了这部戏曲的传播。
在这一点上,戏曲和当代电影的结合可谓走得最远,力度最大。戏曲和电影的结合从电影诞生之日就开始了,老一辈电影人对戏曲的留存和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用镜头忠实记录戏曲演出场景的作品,也有按照电影方式拍摄戏曲内容的作品,传统戏曲中美学的表达,是写意的,舞台重人而轻物,表演是程式的,是虚拟象征的,需要借助观众的理解和想象来完成,而上世纪的电影中,美学多是写实的,即真实布景、真实搭建,道具、色彩、音乐等各类元素,都为电影剧情发展服务,相应地,当时的戏曲电影,也就出现了写意和写实两种美学。但在数字技术革命不断更新的今天,戏曲电影有了更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就相应地构建出了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新美学。
首先,数字技术让传统戏曲电影焕发出“不一样”的美。今年年初,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联合腾讯发起了“当科技遇见戏曲之美”系列活动,由此拉开了“中国戏曲文化数字焕新行动”的序幕。首批用AI修复的50部戏曲电影涵盖京剧、昆曲、越剧、川剧等10多个剧种,与传统人工修复相比,AI模型可以学习人物面部特征,重现各种细节和质感,在效率、精度、一致性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在数字技术的作用下,昔日的老电影胶片重现了当年戏曲大师的精彩表演,下一步,随着智能算法的不断优化,AI修复还将在色彩还原、声音修复、情感分析等方面实现更多突破,让现代观众真正领略到旧内容、新画面的中式古典之美。
其次,数字技术让新戏曲电影构建出同时融合了写意和写实的美学。在中影电影数字制作基地,LED数字虚拟影棚技术打破了空间的束缚,戏曲演员可以在各种场景之间迅速切换;“京剧电影工程”项目中《大闹天宫》(2021)中孙悟空与天兵天将的鏖战场面、《群英会》(2022)中的赤壁大战场面,都是利用CG合成技术营造出了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虚幻影像,近期热映的晋剧电影《布衣于成龙》,大面积使用了绿幕拍摄来配合后期制作,弥合了戏曲虚拟性与电影纪实性的鸿沟,虚拟化的场景成为镜头语言,完美地体现出了于成龙人生各个阶段的不同心理状态,引起了业内极大的反响。这些都是数字技术构建与以往戏曲电影完全不同新美学的典型案例。其中最为突出的是2021年上映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完全突破了电影实景搭建的界限,布景按照戏曲台本,用大量后期特效制作,勾勒出二月天杨柳醉春烟、西湖人间四月天等等如梦如幻似真似假的场景,那无时不在的飞花、烟笼寒月的秋夜、如烟如黛的远山等等视觉奇观,更是与人妖结合的禁忌玄幻之恋极度贴合,镜头语言将戏曲的写意和电影的写实融合起来,在写意和写实之间,寻找到了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最终获得了观众口碑和院线票房的双赢,引领了戏曲电影的创作风潮。还有2022年的沪剧电影《敦煌女儿》,同样是利用CG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来合成虚幻的活动壁画和雕塑,比如飞舞的乐伎、五彩的云霞和诸佛菩萨等展现莫高窟艺术世界的瑰丽,同时利用景别叙事、蒙太奇叙事等手法来展现真实场景、刻画真实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影片拓展出了更为广阔的叙事空间,摆脱了传统戏曲电影舞台表演的局限,呈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听觉感染力,让观众在现实和虚拟之间切换,仿佛游走于真实世界和梦幻世界之间,形成了独特的戏曲电影新美学。
再次,数字技术让戏曲电影拓展了美学新范畴。2024年8月30日,舞台纪录电影《新龙门客栈》上映,截至2024年9月30日,影片票房总计610万,据灯塔数据显示,《新龙门客栈》打破了过去五年纪录片首映日和单日票房纪录,堪称奇迹。这部电影来自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原本就改编自1992年同名香港电影《新龙门客栈》,越剧自2023年3月28日在浙江杭州蝴蝶剧场首演后,同步在短视频平台推出各种演出花絮,2023年8月,几位演员返场互动片段在短视频平台走红,持续爆火,导致因为扮相俊美、动作潇洒、展现了越剧之美的演员成为年轻一代心中国潮的代表人物,也导致该剧热度持续高走,到如今仍一票难求。为了让更多观众有机会领略到越剧的魅力,制作方决定将其搬上银幕。片方的自贴标签为“舞台纪录电影·越剧”,实际上也确实不同于以往的戏曲电影,影片看得见沉浸式舞台,也看得见观众的反应,甚至灯光、后台,视角相当于“在影院内的剧场观众”,这种人际交互、角色代入和360度全景拍摄等方式,打破了舞台和观众之间的隔阂,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戏曲电影。虽然这部电影至今存在争议,甚至有观点分析其为“融合多种现代技术手段,采用多机位取景摄制,用摄影机镜头以滑轨、特写等独特的方式,通过卫星向全世界剧院影院进行高清直播,或者通过数字拷贝等介质进行循环录播放映”的高清戏剧影像,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戏曲电影,但毋庸置疑的是,这部“舞台记录电影”确实拓展了戏曲电影美学范畴,为大众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和体验。
积极创新改革,形成长效培养机制
在新时期,戏曲主管部门和诸多剧团都积极创新,加大了改革力度,进一步推动了戏曲的大发展。以山西为例,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素有“戏曲摇篮”的美誉。汉代山西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元代时成为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但自电视电影等新的艺术形式兴起后,山西戏曲受到很大冲击,截至2016年,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结果显示,山西现存剧种38个,均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除去4个保护传承较好的本土剧种及3个外来剧种外,剩余31个本土剧种从覆盖区域、受众、传承院团数量等方面衡量,已属于稀有剧种。
为保护传承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其中的稀有剧种,近年来,山西非遗戏曲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新路径,让稀有剧种不再“稀有”,出现了新的繁荣趋势。首先是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为支持稀有剧种传承发展,近年来山西出台了大量非遗的政策法规,给与非遗传承人诸多政策上的倾斜。其次,中央财政从2021年起,支持每个稀有剧种每年100场演出,购买标准为5000元/场,山西省26个剧种38个院团受益。从2023年起,山西财政制定了《稀有剧种保护资金管理办法》,将31个稀有剧种全部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下达市县稀有剧种保护资金2125万元,全省67个有资质的文艺院团全部受益,公益性演出场次同比由2600场增加至4250场,购买单价仍参照中央标准5000元/场,由单一院团传承的剧种,年购买场次仍为100场;由多个院团传承的剧种,每个院团年购买场次最低为50场,不仅大大支持了稀有剧种的发展,也为农村社区提供了更多百姓喜闻乐见的本土特色戏曲演出,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其次是进一步加大了戏曲传承人的培养,开办各种培训班,举办戏曲进校园活动,组建各类专业的非遗学校,已形成产学研(演)传承人培养的长效机制。以山西省蒲剧研究院(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为例,改革前,由于种种原因,运城市蒲剧艺术研究所(市蒲剧团)、运城市蒲剧教育培训研究所(市蒲剧青年团)、运城市蒲剧音乐舞蹈研究所(市文工团)三个演出团发展都处于困境,演职人员的基本生活和养老保险都不能保障。2020年,运城市委市政府投资资金2000多万元实现回迁办学,三团一校合并,挂牌成立山西省蒲剧艺术院(运城市文化艺术学校)。组建后的山西省蒲剧艺术院融蒲剧艺术科研院所、演出团体、中等学校、技能培训于一体,开展创作、制作、研究、演出、教学、培训等工作;承担蒲剧传承与创新、文化演出任务,承担中专学历艺术教育,培养、培训蒲剧及各类艺术人才。同时,学院(校)管理专业化,聘请著名蒲剧演员担任名誉院长,为三个演出团聘任艺术总监,引进了大批优秀人才,设立了名师工作室、组建名师传承班、采取学期考核制、实行戏曲生免费招录政策,院(校)制度规范化,加强了蒲剧艺术研究和培训力度。如今,学校有在校学生600多人,学校开设音乐、美术设计与制作、舞蹈表演、戏曲表演、戏曲音乐、社会文化艺术、导游服务7个专业,筹办了院刊物《山西蒲剧》和融媒体中心,制定蒲剧艺术优秀剧目和历史数字化转换;制定校史编撰方案;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传承人申报,木偶戏与现代舞融合创新等工作。还采取多种方式对戏曲爱好者、教演职工、学生等人群进行专业提升培训。2022年7月至今,举办了社会成人戏迷、鼓乐传承、少儿戏曲爱好者培训等7次培训。同时进行了传统剧目复排、优秀剧目创新,以赛促学、以赛促演、戏曲进校园,参与举办大型活动和文艺演出等工作,结出了蒲剧艺术的累累硕果,获得了多项大奖,还登上了央视春晚,多次申报成功国家艺术基金。通过院校改革,山西省蒲剧艺术院实现了产学研(演)一体化,进一步激发了院校的内在生机与活力,充分发挥了蒲剧金字招牌,扛起了弘扬蒲剧艺术的大旗,为戏曲传承人的培养提供了典型案例。
此外,戏曲在乡村振兴、教育方式、文化旅游等方面,也走出了诸多创新发展的新路径。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征,包括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要求在新的时代,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戏曲的传承和发扬完全符合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和创新性以及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这五个等方面的特点,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下一步,只有继续创新发展,才能让戏曲走得更高、更远,才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新时代新戏曲的新魅力、新光芒!
来源: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