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地名故事,读懂城市基因】通化行政区划历史文化系列之东昌篇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5 16:16 1

摘要:在长白山系的余脉间,浑江如一条碧绿的绸带穿城而过,孕育出一座兼具山林雄奇与江川灵秀的城市——通化东昌。这里不仅是通化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一片承载着六千载文明薪火、镌刻着红色英雄印记、流转着市井烟火气息的土地。从新石器时代的万发拨子遗址到现代繁华的都市

在长白山系的余脉间,浑江如一条碧绿的绸带穿城而过,孕育出一座兼具山林雄奇与江川灵秀的城市——通化东昌。这里不仅是通化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一片承载着六千载文明薪火、镌刻着红色英雄印记、流转着市井烟火气息的土地。从新石器时代的万发拨子遗址到现代繁华的都市街区,从抗联密营的深山密林到车水马龙的商业核心,东昌区的行政区划变迁与地名故事,恰似一部立体的史书,记录着这片土地的兴衰与重生。

区划沿革:从“五股流”到“九街两乡一镇”的空间演变

东昌区的行政区划是一部与历史进程同频共振的“成长史”。它的边界与建制随时代更迭而调整,每一次变迁都印刻着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鲜明烙印。

(一)溯源:从“头道江”到“东昌街”的雏形

东昌的历史起点绕不开“浑江”这条母亲河。清代同治年间,浑江上游的第一个重要渡口在此形成,因地处江道要冲,往来舟楫、车马在此集散,渐成集镇,当地人称之为“头道江”——“头道”即“第一处”,直白地道出了它的地理区位价值。又因荒沟河、通天河等四五条支流在此汇入浑江,形成“五股水流交汇”的奇观,“五股流”这个充满乡土气息的俗称,也在民间流传开来。彼时的“头道江”尚未有明确的行政区划,却已是通化地区的商贸雏形。据《通化县志》记载,这里自古就有“东昌”之称,建镇初期便是商贾云集的商业区,光绪年间清真寺、基督教堂相继在此建立,青砖灰瓦的建筑间,驼铃与叫卖声交织,见证着早期的市井繁华。“东昌”之名,虽无确切史料记载其最初由来,却因长期作为区域商贸核心,逐渐成为这片土地的文化符号,为日后的区划命名埋下伏笔。

(二)建制:从“区”到“市辖区”的身份确立

东昌的正式建制始于20世纪中叶。1947年,通化解放后设立通化市,东昌区的前身“东昌街”成为市区的核心街区之一;1956年,通化市将城区划分为东昌、民主、老站三个街道办事处,“东昌”首次以行政单位名称出现,管辖范围涵盖了今东昌街道、光明街道等核心区域;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通化市设立东昌区、二道江区两个市辖区,“东昌区”作为县级行政区正式定名,沿用至今。

(三)现状:“九街两乡一镇”的格局成型

历经数十年调整,如今的东昌区已形成“街道引领、乡镇支撑”的行政区划格局。截至2024年,全区下辖东昌、民主、老站、团结、新站、光明、龙泉、陆港、滨江9个街道,金厂镇1个镇,环通乡、江东乡2个乡。这一格局既保留了“老站”“东昌”等承载历史记忆的老街区,又新增了“陆港”“滨江”等契合现代发展的新单元,兼顾了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的双重需求。

地名寻根:山水传说与英雄的文化密码

东昌区的每一个地名,都不是随意的标签,而是山水地貌、民间传说、历史事件共同浇筑的“文化密码”。从山名到街名,从村名到巷名,背后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串联起这片土地的精神脉络。

(一)山水地名:自然禀赋的“直白叙事”

东昌区地处长白山余脉与浑江谷地的过渡带,山环水绕的地貌,直接催生了一批以自然特征命名的地名,质朴而生动。

1.白鸡峰:陨石传说与满语密码的“双重猜想”。位于金厂镇境内的白鸡峰(原名白鸡腰山),海拔1318米,是东昌区的最高峰,其地名由来流传着两种充满神秘色彩的说法。一说为“陨石传说”:相传数千年前,一颗陨石坠落于此,砸出两座山峰,山顶分布着银白色的巨石,远看如雄鸡的两翼,故得名“白鸡腰”;另一说为“满语译音”:有民俗学者认为,“白鸡腰”是满语“八枝丫”的音译,原指“山间多岔路的地方”,后因语音演变,逐渐被俗称为“白鸡腰”。如今,白鸡峰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无论是陨石传说的浪漫,还是满语译音的厚重,都为这座山增添了别样的文化魅力。

2.浑江:流淌千年的“母亲河记忆”。作为松花江的重要支流,浑江贯穿东昌区全境,是东昌人最熟悉的“母亲河”。“浑江”之名最早见于《辽史》,因江水泥沙含量较高,水色浑浊而得名(一说为满语“瑚尔哈河”的音译,意为“混浊的河”)。正是这条江,孕育了“头道江”“五股流”等早期聚落,催生了东昌的商贸文明;如今,沿江而建的滨江路、滨江公园成为市民休闲的核心区域,“浑江”之名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承载着东昌人的集体记忆。

(二)传说地名:民间智慧的“浪漫想象”

在东昌的乡村与山区,许多地名源自代代相传的民间传说,充满了奇幻色彩与人文温度,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1. 金厂沟:淘金往事的“岁月回响”。金厂镇的得名,与境内的“金厂沟”密不可分。相传清末民初,有山东来的淘金者在此发现沙金,遂搭棚设厂,雇佣工人淘金,“金厂沟”之名由此传开。虽然如今的金厂沟已无淘金痕迹,但这个地名却记录了近代东北的“闯关东”移民史——那些背井离乡的淘金者,用汗水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如今的金厂镇,已从“淘金之地”转型为“生态之乡”,但“金厂”二字仍在诉说着那段尘封的往事。

2. 仙人洞:山野之间的“神话印记”。在环通乡境内的深山里,有一处天然溶洞,当地人称“仙人洞”。传说古代有一位道士在此修行,能呼风唤雨,治病救人,百姓称之为“仙人”,溶洞也因此得名。虽无史料佐证这一传说,但“仙人洞”之名却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奇观的敬畏与想象。如今,洞内仍保留着一些人工凿刻的痕迹,成为当地村民口中的“神秘之地”。

(三)红色地名:英雄精神的“永恒丰碑”

东昌区是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活动区域,杨靖宇等抗日英雄曾在此浴血奋战,留下了一批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地名,成为传承英雄精神的“活教材”。

1. 靖宇路:以英雄之名的“精神传承”。在东昌区核心城区,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主干道——靖宇路,它以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的名字命名,是东昌区最具代表性的红色地名。1957年,杨靖宇烈士陵园在靖宇路北侧落成后,这条原本名为“中央大街”的道路被更名为“靖宇路”,寓意“以英雄之名,行英雄之路”。如今,靖宇路两侧商铺林立,车水马龙,既是城市的商业核心,也是红色教育的重要载体——每当行人走过这条路,都会想起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中孤身抗敌的壮烈事迹,英雄精神在此代代相传。

2. 抗联密营:深山里的“战斗印记”。在白鸡峰景区深处,有一处复原的“抗联密营”,它的原型是东北抗联一路军在东昌区境内的秘密据点。1936年至1940年,杨靖宇、魏拯民等将领曾在此设立密营,储备粮食、药品,召开军事会议,与日伪军展开游击战争。密营多建在深山密林之中,隐蔽性极强,如今已成为红色旅游景点,游客在此可以看到土炕、粮仓、瞭望哨等设施,切身感受抗联将士“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艰苦岁月。“抗联密营”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东昌红色文化的“精神地标”。每一次的探访,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

(四)市井地名:烟火气里的“生活温度”

相较于山水地名的厚重、红色地名的庄严,东昌区的市井地名则充满了生活气息,记录着普通百姓的日常与记忆。

1. 老站街:铁路带来的“市井繁华”。老站街道因“通化老火车站”而得名。1927年,中东铁路支线通化站建成后,周边逐渐形成了商铺、客栈、饭馆聚集的街区,“老站”之名随之传开。这里曾是通化最繁华的区域之一,南来北往的旅客在此中转,东北的山货、关内的布匹在此交易,市井气息浓郁。如今,老火车站虽已不再承担主要运输功能,但“老站街”的地名仍在,沿街的老商铺、老胡同,仍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铁路繁华”。

2. 民主街:时代印记的“鲜活见证”。民主街道位于东昌区中部,得名于1956年行政区划调整时的“民主原则”——彼时,新中国倡导“人民民主”,许多城市都以“民主”“解放”“团结”等词汇命名街道,民主街便在此背景下诞生。如今,民主街仍是东昌区的核心居住区,社区里的老居民楼、便民市场、街头公园,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地名中的“民主”二字,也成为时代变迁的鲜活见证。

文化传承:让地名故事“活”在当下

地名是文化的“活化石”,若不加以保护与传承,便会在时代发展中逐渐失去生命力。近年来,东昌区通过多种方式挖掘、整理、传播地名文化,让那些沉睡的故事重新“活”起来,成为滋养城市发展的精神养分。

(一)地名+文旅:让故事“可触摸”

东昌区将地名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了一批以地名故事为核心的文旅产品。在万发拨子遗址,游客可以通过考古模拟、文物展览,了解“王八脖子”地名的由来与六千年前的人类文明;在白鸡峰景区,“陨石传说”被改编成导游词,“满语译音”故事被印在宣传册上,让游客在登山赏景的同时,读懂山名背后的文化;在杨靖宇烈士陵园,“靖宇路”的命名故事与将军的英雄事迹相结合,成为红色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些举措让地名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化体验。

(二)地名+城市建设:让文化“融日常”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东昌区注重保留地名文化元素。在老站街改造中,施工方特意保留了“老火车站”的站房原貌,并在周边设置了“老站记忆”文化墙,展示地名的历史变迁;在滨江路建设中,路灯、护栏上融入了“浑江”“玉皇山”等地名标识,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地名文化;在新建小区命名时,优先选用“东昌”“金厂”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词汇,避免“洋地名”“怪地名”,守住文化根脉。

东昌地名里的“过去与未来”

行走在东昌的土地上,每一个地名都是一扇窗:透过“万发拨子”,我们看见六千年前的文明曙光;透过“玉皇山”,我们看见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透过“靖宇路”,我们看见英雄儿女的家国情怀;透过“老站街”,我们看见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这些地名串联起东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是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也是东昌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如今的东昌区,正以“山水宜居城、红色文化城、产业活力城”为目标加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内涵的地名,将继续作为精神纽带,连接着世代东昌人,让这座城市在时代浪潮中,既不失发展的速度,更保有文化的温度。东昌的故事,还在继续;东昌的地名,仍在诉说——诉说着一座城的根与魂,也诉说着一方人的情与梦。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