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平:阻断私域直播精准“围猎”老年人骗局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5 16:24 1

摘要:近期,私域直播“坑老”乱象持续发酵。从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警示,到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曝光多起相关案例,再到多地市场监管部门进行专项整治,此类骗局已引发全国范围对老年网上消费安全的强烈担忧。所谓私域直播,就是与普通的公域直播相对的封闭传播形式,依托微信群等

近期,私域直播“坑老”乱象持续发酵。从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警示,到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曝光多起相关案例,再到多地市场监管部门进行专项整治,此类骗局已引发全国范围对老年网上消费安全的强烈担忧。所谓私域直播,就是与普通的公域直播相对的封闭传播形式,依托微信群等私密社群开展,需要特定链接或密码进入,仅面向精准筛选的群体。此前活跃于线下的“保健品骗局”因监管加严逐渐掀不起风浪,于是,“大忽悠们”就把线下的“健康讲座”“免费礼品”套路搬到线上,让刚学会上网,对一切感到新奇,防范意识薄弱的“银发族”再次成为收割的目标。

私域直播的“坑老”套路在算法推荐加持下,比线下忽悠更具有隐蔽性和精准性。媒体记者调查发现,不法分子通常以“1元购鸡蛋”“免费领蔬菜”等线下活动作为诱饵,诱导老年人加入微信群,社群内的老年人被引导着通过私密链接进入直播间,输入“密码”观看直播。16省市消协组织及《中国消费者》杂志联合发布的调查报告中显示,直播中,主播常以“李会长”“刘教授”等身份伪装专家,将普通食品包装成“神药”。上海市场监管部门查处的案例中,乳酸菌冻干粉被宣称能“改善胃酸胃疼”,小分子肽被夸大能“调节三高”,实则所售产品都是普通食品;天津蓟州的直播间更将普通纺织产品“藏红花四件套”宣传为“能消炎止痛、改善失眠”的保健品。为了增强迷惑性,还有部分科技公司为私域直播提供了数据造假服务,利用技术“美化”观看人数和点赞数,甚至能够提供机器人暖场制造虚假互动。据上海市场监管部门数据,截至2025年8月底,当地专项整治已立案83起相关虚假宣传案件,单案罚款最高达35万元,而全国范围内因直播链接失效、商家跑路导致的未报案损失更是难以统计。这类骗局不仅造成老年人养老钱流失,更有甚者让老人轻信“替代药物”的宣传而延误治疗,危害身心健康。

骗局泛滥的根源在于传统监管模式跟不上新型诈骗手段。传统的线下骗局中,记者卧底、突击检查等方式尚且能够进行取证和打击,但私域直播的封闭性彻底打破了这种监管可能。“阅后即焚”的直播间链接结束即失效、无法回放,产生的交易记录大多脱离正规平台。以上海“国科优选”案件为例,直播间由总部运营,线下门店仅负责引流提货,多方的权责分离让监管取证异常困难。更棘手的是,商家们精心算计着老年人的健康焦虑与情感需求,从“家人式”关怀到“专家式”推荐,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精心设计的套路,受骗老人往往陷入“情感陷阱”难以警醒。主播每天以“家人”“干女儿”自居嘘寒问暖,群内不断推送“成功案例”,再用“限时秒杀”“名额有限”制造焦虑,不少老人即便被子女提醒,仍坚信主播的“关怀”,拒绝家人的劝告。更有老人买了直播间中的“天价”保健品之后,停用了正规药物。即使发现受骗,想维权时却发现引流门店关门、直播回放消失,连基本证据都无法拿到。

私域的封闭传播让监管部门难以主动发现违法线索,只能依赖于事后投诉;而提供技术的服务商以“技术服务”为由甩责,引流的线下门店则声称“仅负责提货”,更让追责举步维艰。

遏制私域“坑老”的骗局,要构建多重监管体系,直播运营者、引流方、技术提供方都有责任。除了相关部门监管发力,社会各方和子女也得出手。各地社区可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防骗宣传,并用上海、天津等地公布的真实案例拆解骗局套路,帮老人了解真相。子女一味地埋怨否定老人网上购物,反而会引起老人的逆反心理,不如帮老人核查直播商品资质,教他们留存交易截图、直播录屏等证据。只有多方合力,帮助老年人认清私域直播+互联网忽悠的手段,才能避免更多老人受骗。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