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这些 “废料” 和多余热量排不出去,堆在反应堆里,不仅会影响反应持续进行,还可能损坏反应堆本身。
中国 “夸父” 聚变设施,它研发的偏滤器原型部件,能稳稳扛住 20 兆瓦 / 平方米的稳态热负荷。
相当于每平方米的面积上,同时堆着两万个家用电暖器一起加热,换做普通材料早就融化成渣了。
而这个部件正是未来聚变反应堆的 “核心盾牌”。
它的突破直接让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站到了国际领先的位置。
可能有人会问,偏滤器到底是个啥?
简单说它就是聚变反应堆的 “排废系统 + 防火墙”。
在聚变反应过程中,氘氚原子核碰撞会释放出巨大能量,同时还会产生氦原子、中子这些 “废料”。
如果这些 “废料” 和多余热量排不出去,堆在反应堆里,不仅会影响反应持续进行,还可能损坏反应堆本身。
偏滤器的作用就是及时把这些 “废料” 清走,把热量导出去,保证反应堆安全稳定运行。
但它的工作环境有多恶劣?
反应堆内部是数千万摄氏度的等离子体,还有强辐射、高能粒子轰击,普通材料根本扛不住。
之前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 ITER,在偏滤器技术上卡了不少年,热负荷承受能力和材料选择一直是难题。
而中国 “夸父” 团队这次拿出的偏滤器,不仅热负荷达到 20 兆瓦 / 平方米的国际领先水平,靶板表面的精度控制也做到了 1 毫米以内,这对反应堆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更关键的是今年 8 月底,国内某核聚变研究所还公布了一个新进展:他们为 “夸父” 偏滤器配套的冷却系统,在模拟实验中连续运行了 120 小时,全程保持稳定。
要知道之前类似的实验,国际上最长的连续运行记录也才 80 小时。
这个冷却系统就像偏滤器的 “降温背心”,能把部件吸收的热量快速导走,它的长时稳定运行,直接为未来聚变堆的持续发电打下了基础。
能扛住这么极端的环境,背后是材料和设计的双重创新。
偏滤器用的核心材料是钨,它是目前已知熔点最高的金属,熔点能达到 3695 摄氏度,而且高温性能好,还不容易吸附氢同位素,特别适合做聚变堆部件。
但钨有个大问题,加工和焊接太难了,尤其是做大型复杂结构的部件,国际上一直没找到太好的办法。
“夸父” 团队不仅攻克了钨材料的加工难题,还用上了国产的钾钨合金。
这种合金比普通钨材料的抗冲击性强 30%,重量还轻了 15%,关键是实现了完全国产化,不用再依赖进口。
除了钨合金,部件里用到的弥散强化铜、低活化钢,也都是国产材料,这不仅降低了成本,还保证了供应链安全,不会被别人 “卡脖子”。
再看设计上的创新团队搞了个混合偏滤器包层集成设计,能提高氚的增殖率。
氚是聚变反应的重要燃料,但自然界里几乎没有,全靠人工制造,能不能实现氚的自给自足,直接影响聚变堆能不能持续运行。
这个新设计能让氚增殖率提升 3% 以上,虽然看起来不多,但对实现 “氚自持” 来说,是关键的一步。
还有靶板的设计,团队开发了三种可正面拆装的结构。
要知道偏滤器在长期高负荷运行后肯定要更换,但反应堆里有强辐射,人根本没法近距离操作。
之前国际上的偏滤器,更换的时候得先拆反应堆的外壳,又麻烦又危险,还耽误时间。
而中国设计的可正面拆装靶板,不用拆外壳,靠机械臂就能直接更换,大大简化了维护流程,提高了效率和安全性。
今年 9 月初,团队还专门做了一次模拟维护实验,用机械臂完成靶板更换,整个过程只用了 45 分钟,比国际上平均 120 分钟的更换时间快了一大半。
这次的技术突破,不光能推动聚变发电,还能延伸到其他领域。
比如航空航天领域,飞机发动机的叶片,工作时也要承受高温高压,“夸父” 团队研发的高热负荷材料,就能用到发动机叶片上,提高叶片的使用寿命和耐高温能力。
国内某航空发动机公司已经和 “夸父” 团队合作,把偏滤器的材料技术用到了新型发动机叶片的研发上,今年 9 月中旬刚完成了第一次地面试车,叶片的耐高温性能比之前提升了 200 摄氏度。
还有新能源汽车领域,动力电池在充电和放电时会发热,如果散热不好,不仅影响电池寿命,还可能引发安全问题。
偏滤器的冷却技术,经过改造后,能用到动力电池的热管理系统里。
现在国内有两家新能源车企,已经在测试这种新型散热系统,测试数据显示,用了新系统的电池,在连续快充时,温度能控制在 40 摄氏度以下,比传统散热系统低了 15 摄氏度,而且充电速度还快了 10%。
除此之外,高端医疗设备里的放疗仪器、工业电子产品里的大功率芯片,都能用到这次突破的高热负荷材料和散热技术,未来的应用场景特别广。
按照目前的进度,2030 年代建成自主聚变实验反应堆,2040 年代实现商业化应用,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
未来当聚变发电真正走进生活,我们用上清洁又廉价的能源,回头看今天的突破,一定会觉得意义非凡。
【中国科学报】“夸父”偏滤器原型部件研制成功
2025-10-14 来源: 中国科学报 王敏 许铁军
来源:聆听史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