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地震!顶刊《心理科学》率先变革:2026年起拒收这类低质稿件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5 16:28 1

摘要:《心理科学》是一部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领域权威期刊,同时被北大核心和CSSCI双收录,具有极高的学术认可度。

《心理科学》是一部由中国心理学会主办的心理学领域权威期刊,同时被北大核心和CSSCI双收录,具有极高的学术认可度。

然而就在前天2025年10月10日,此顶级期刊《心理科学》官方正式宣布,将从2026年1月1日起,实施两项颠覆性投稿政策

政策核心:两条“铁律”,剑指方法论软肋

《心理科学》发布的公告,明确了以下两条投稿规则:

1.对“一次性问卷+中介/调节”模式设限:

不再接受任何以一次性问卷量表调查收集的数据(横断面调查)、以中介或调节分析作为核心证据的稿件。

除非满足以下任一条件:

(1)研究涉及新颖概念或新颖概念间关系;

(2)研究拥有巨大的被试数量。

2.“完全透明”原则:

所有稿件需以附件形式提交全部实验材料。若无特殊理由,稿件一旦被接收,这些材料将以附件形式发表于期刊网站。(不过貌似没硬性要求要原始数据和代码)

该期刊的收录政策变化,不仅是审稿标准的一次升级,更是整个依赖问卷的社科乃至医学交叉领域,发出的一个“进化”信号

深度解读:为何“痛下杀手”?我们的科研病在哪?

这项政策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前研究的“软肋”:

因果之困:横断面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无法确立因果,让研究停留在“相关”的浅水区。

可重复性危机:材料和数据不透明,让后续验证举步维艰。

创新性匮乏:对成熟变量进行简单组合,难以产生真正的科学洞见。

这不仅是心理学研究的变革,其冲击波可能甚至早已蔓延至其他依赖问卷的领域——公共卫生、护理学、行为医学、健康传播……我们熟悉的“舒适区”会不会慢慢消失?。

网友们也表示,此种变化其实早有端倪。

《心理科学》的这次变革,是否意味着,没有庞大经费支持、无法开展长期追踪研究的团队(如许多临床医生),将在学术发表中更易失语

有条件的研究者当然可以去做RCT,做队列,但只能做横断面研究的朋友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一个是做量,耐心收集数据,或者说搞个随访,不要再千篇一律!

当然,更多大型队列数据能公开开放就更好了!

这种形式也许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但对于整个科学生态而言,却是一次进步,倒逼研究者用更严谨、更透明、更富创造性的研究,去触及问题的本质。

对此大家又如何看待?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意见。


来源:郑老师讲统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