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能走出家乡,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曾经的我,是一个整天与羊群为伴的少年。如今的我,是一名身披法袍、手持法槌,站在庄严审判台上的人民法官。回首自己的成长历程,那些奋斗的足迹、成长的馈赠、时代的机遇,一一铺展在眼前。
阿布都克优木·吐热甫,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审判监督第二庭副庭长。
我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能走出家乡,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曾经的我,是一个整天与羊群为伴的少年。如今的我,是一名身披法袍、手持法槌,站在庄严审判台上的人民法官。回首自己的成长历程,那些奋斗的足迹、成长的馈赠、时代的机遇,一一铺展在眼前。
走出去
那只“鸟”带我飞翔
我出生在新疆南部的一个普通家庭。童年时,我每天带着一块干馕徒步上学。那时,学校的条件十分简陋。泥土地的操场,经常一刮风就吹得大家满脸沙尘;水泥黑板写满字后要用湿布反复擦拭;一本教材要传用几届学生……那时,我经常席地而坐,没有笔就用土块在地上写字。每年冬天,我都会从路边捡树枝,带到教室烧火取暖。
我的班主任在外地上过学。他每次讲课时,都会给我们讲外面的故事。那时,我心中燃起一团火:我要读书,要去看更大的世界。自从我学会读书,我的生活就多了一份乐趣。我总会在放羊的时候,读起从学校读书角“偷”出来的书。那时,我总会幻想着自己被飞翔的大鸟叼走,带到“富裕王国”。而党和国家提出的内地新疆高中班(以下简称“内高班”)政策成了我心中那只无所不能的“鸟”,把我带到了远方。
2003年,我成功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我第一次坐上火车,穿越山河,奔赴梦想中的美丽新世界。那一刻,我是一个被祖国托举起来、承载着家庭与家乡期望的学子。党和国家的关怀,为我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如今,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土路变成了平坦的柏油路,乡亲们大都开上了小轿车;学校里,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塑胶操场、多媒体教室、实验室一应俱全;高铁和飞机让曾经“几天几夜”的旅途成了遥远的回忆……这些变化正是新疆日新月异发展的生动缩影,更是党和国家温暖关怀的真实见证。
返故土
为了孩子们眼中的光
大学毕业后,我毅然选择回到新疆,希望为家乡的发展尽一份力量。参加工作后,我先后两次主动申请参加“访惠聚”驻村工作,在和田地区墨玉县待了将近4年。
对我来说,南疆农村是一片既熟悉又陌生的热土。我明白,只有回到基层、扎根群众,才能真正回报这片养育我的土地,才能让更多孩子看到走出去的希望,才能通过一起起纠纷的妥善解决,一个个疑问的解答,让大家分清是非对错,夯实城乡基层治理的基础。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我在当地中学开展了一场题为《教育如何改变命运》的讲座。当我讲述自己如何从一个放羊娃成长为人民法官时,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讲座结束后,一个男孩拉着我的衣角说:“老师,我也要考内高班,像您一样学法律,保护大家。”
孩子朴素的话语,正是法治的种子在南疆大地生根发芽的模样。那一刻,我真正懂得了“回报”的意义。此后,“保护大家”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我开始思考我还能再做些什么。
法律从来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守护着群众的“贴心人”。它就像田埂上的界碑,清楚划分着宅基地边界,让邻里相处更和谐;它就像棉田里的“护身符”,帮助群众厘清务工报酬,让辛苦付出都能换来实在回报;它就像炕头的“标尺”,为群众讲清是非对错,告诉群众如何不越界……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指引下,依法治疆的阳光正浸润着新疆的每一个角落。
曾经,大家遇上纠纷的第一个念头是找长辈评理,甚至有人觉得“不杀人放火就不算犯法”,卖棉花被压价或拿不到工钱,只是“运气不好”或“老板黑心”。而现在,一个个人民法庭在新疆各个乡镇拔地而起,成为百姓化解纠纷的首选地。法官们开着移动法庭车穿梭在棉田与戈壁,把纠纷化解在田间地头,把法治理念传播到新疆的每一寸土地。
从“遇事找熟人”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从“怕打官司”到“信法用法”,这些看得见的转变,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写照,更是法院用司法服务筑牢南疆农村安稳根基的切实行动。如今的新疆,处处呈现出一幅邻里和睦、生产有序、人心安定的平安图景。
守初心
伟大时代的亲历者
我常常想,我个人的成长轨迹与大部分新疆各族群众一样,都是新疆社会稳定且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70年岁月如歌,70年波澜壮阔。回望历史,我深知今天的稳定发展来之不易。新疆的每一点变化,都离不开党中央的深切关怀,也凝结着司法力量扎根基层的付出。
我是一个幸运的人。幸运的是,我生长在一个伟大的国家、一个伟大的时代,亲历着依法治疆带来的深刻变化;幸运的是,我选择了法官这个职业,能以法官的职责,为这份变化筑牢司法防线。
我相信,新时代的法院人将以法治为笔,在新疆大地上书写更厚重的担当,实现更广阔的作为。
我们不仅要让移动法庭车继续穿梭在棉田戈壁,更要推动数字法院走进村寨,用线上立案、视频调解破解偏远地区诉讼难题,让群众指尖轻点就能享受法律服务;我们不仅要靠普法短视频播撒法治种子,更要联动学校、合作社搭建法治实践课堂,从教会孩子写“法”,到让法律精神浸润每一个人的心田;我们不仅要通过“双语审判+文化共情”化解矛盾,妥善办好每一起案件,更要聚焦新领域,用精准的司法建议防范风险,为乡村振兴提供法治力量……
初心不改,使命在肩。站在新的起点,我更加坚信,唯有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把个人的法治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治疆事业,人生才能真正绽放光彩。我必将以赤子之心铸牢中国心、中华魂,用司法担当为平安新疆、幸福新疆建设添砖加瓦,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书写法治护航边疆发展的奋斗答卷。
本期封面及目录
《中国审判》杂志2025年第18期
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总第376期
编辑/孙敏
来源:中国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