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秋时节,漫步在王益区的乡村街道,绿树掩映的农家院落整洁干净,文化广场上欢声笑语;走进城市社区,“红白理事会”的章程醒目明了,邻里中心里居民们正在商议着社区的“新规矩”。一股倡勤俭、兴节约、拒铺张、反浪费的文明新风,如同和煦的春风,吹遍了王益的每一个角落。
阳光讯(记者 严利君 通讯员 刘思敏)初秋时节,漫步在王益区的乡村街道,绿树掩映的农家院落整洁干净,文化广场上欢声笑语;走进城市社区,“红白理事会”的章程醒目明了,邻里中心里居民们正在商议着社区的“新规矩”。一股倡勤俭、兴节约、拒铺张、反浪费的文明新风,如同和煦的春风,吹遍了王益的每一个角落。
“面子”变“里子” 人情减负暖心间
曾几何时,婚丧嫁娶、升学乔迁,名目繁多的人情往来是许多王益人“甜蜜的负担”。“以前村里谁家办事,不比排场比面子,酒席动辄几十桌,彩礼更是压得人喘不过气。”黄堡镇孟姜塬村村民孙雪琴回忆起过去,感慨良多。如今,这种风气正在悄然改变。这一切,得益于王益区全域推进的移风易俗改革。
“我们村红白理事会制定了统一标准,酒席不超过30桌,每桌菜品成本控制在400元以内,烟酒也都有上限。一开始有村民不理解,觉得没面子。我们就反复上门做工作,算经济账、人情账。现在大家看到了实惠,负担轻了,邻里关系反而更和睦了,都夸这是好事!”黄堡镇孟姜塬村红白理事会会长史亚军说。
如今在孟姜塬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已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省下来的钱,用于发展产业、改善生活,让“人情债”真正变成了“幸福储蓄”。
“旧习”换“新风” 文明实践润无声
移风易俗,并非简单地“破旧”,更要智慧地“立新”。王益区积极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功能,将其打造成为了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主阵地。
在川口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每到周末或傍晚,总是格外热闹。村民们或是在图书室里翻阅书籍,或是在活动室里下棋、练习书法,孩子们则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参与各种趣味活动。
“以前农闲的时候,不少人就是打打牌、扯闲篇,没啥意思。现在好了,实践站活动多得很,有教广场舞的,有讲种植技术的,还有组织看电影、搞文艺演出的。大家聚在一起,精神头足了,关系也更亲近了。”川口村村民李爱华说。
从牌桌到书桌,从闲聊到参与文化活动,王益区通过持续注入积极健康的文化养分,有效挤压了陈规陋习的生存空间。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不仅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在潜移默化中涵养了乡风、淳化了民风。
“治理”到“自觉” 文明之花遍地开
移风易俗,难在持久,成在风尚。王益区注重典型引路,常态化开展“身边好人”“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用群众身边的鲜活榜样教育人、引导人、带动人。同时,将移风易俗与基层治理、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相结合,让文明新风融入日常、化作经常。
“我们村去年评选出的‘好媳妇’王亚莉,十几年如一日照顾卧病在床的婆婆,她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现在村里孝顺老人、和睦邻里的氛围越来越浓。”孟姜塬村红白理事会会长史亚军表示,通过树立这样的身边榜样,文明新风吹进了家家户户。
新风拂面,万象更新。今日的王益,陈规陋习逐步消退,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一幅乡风淳、社区和、人文美的生动画卷正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徐徐展开,王益人民正满怀信心,踏着文明的节拍,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编辑:杨娜
来源:阳光报阳光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