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9日晚,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将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水产养殖领域的世界级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德清珍珠系统以其独特的生态价值、科技内涵和文化底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农耕文明的智慧。
碧波荡漾的小山漾上,一排排白色球状浮标横平竖直、串联成线,犹如戴上了一串串“珍珠项链”。这片千年珠塘,正成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标杆。
5月19日晚,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将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首个水产养殖领域的世界级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德清珍珠系统以其独特的生态价值、科技内涵和文化底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农耕文明的智慧。
源远流长
从民间传统技艺,到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再到跻身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条珍珠“溯源”之路走了近半个世纪。
欧诗漫创始人沈志荣1979年到日本考察时,了解到中国最早进行了人工珍珠养殖。回国后他便开始四处寻找相关资料,由此启动了对人工珍珠起源的系统性梳理。通过比对地方志、文物遗存和养殖技术谱系,最终确认德清为人工珍珠养殖技术发源地。
德清是有文献记载的世界最早进行淡水珍珠人工养殖的地区,早在南宋时期,当地匠人叶金扬首创附壳珍珠养殖技术,突破淡水珍珠培育的技术瓶颈。这项传统技艺随后经海上丝绸之路传播至欧亚多国,对全球珍珠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经过长期演化,德清珍珠系统形成了以鱼、蚌共生系统为核心的复合养殖模式:鱼吃草、蚌吃鱼粪、蚌内育珠。这一立体、循环的复合系统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维持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了10余种育珠蚌类和40多种淡水鱼类。该系统呈现“漾—基塘—耕地—林地—村庄”镶嵌分布的景观空间格局,为全球水网平原地区的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2017年,该系统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同年9月,德清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今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赴德清实地考察评估,最终确认入选。
申遗专家组组长表示,这项遗产的独特价值在于完整保存了传统养殖技术体系,同时实现了与现代生态农业的有机结合。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Aicha Bammoun评价:“德清珍珠系统为中国传统农业智慧走向国际舞台搭建了新的桥梁,具有示范性意义”。
小珍珠撬动大产业
德清珍珠产业不仅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如今,德清珍珠深加工总量近100吨,占全国淡水珍珠总产量的10%左右,年产值超过70亿元。
“要发展农遗,必须要以现代的科技来支撑,从而保持它的生命力。”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蒋伟峰表示。近年来,德清积极推动“产业+科技”融合,为珍珠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养殖技术方面,新一代德清珍珠人在继承“鱼蚌混养”生态逻辑的基础上,率先推进生态化科学养殖。通过研究水温、密度、蚌龄对成珠率的影响,制定插核流程、蚌体培育模型、混养比例与周期控制等全流程作业标准,使得德清珍珠的品质更稳定,成珠率不断提升,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作为当地珍珠产业的龙头企业,欧诗漫坚持用现代科技攻克珍珠深加工技术,提升珍珠附加值。
人工养殖的珍珠中,仅5%的珍珠能被选为珠宝级珍珠。欧诗漫控股集团总裁杨安全告诉记者,为了进一步提升珍珠附加值,欧诗漫通过现代科技,精准提取分离珍珠里的保健、药用成分,开发化妆品、保健品、药品,延长了产业链,丰富了后端产品,也提升了德清珍珠的附加值,为珍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此外,欧诗漫引入了“5G+工业互联网”系统,贯穿原料筛选、配方投料、质检入库等关键环节,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数字化系统使新品研发周期缩短了31%,不良品率下降了24%。
通过运用科技、主动创新,德清珍珠迈向了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发展道路,也带动了当地的产业发展和农户增收致富。据杨安全介绍,目前全县珍珠产业从业人员近3000人,带动珍珠上下游就业人员超2万人。订单基地达6500亩,扶持带动周围养殖农户5083户,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
依托“珍珠+”全产业链,德清将养殖、加工、研发、文旅集于一体融合发展,珍珠产业从单一养殖拓展至美容、保健、文旅等领域,构建起“产学研游”一体化格局。
是光环,更是发展新机遇
杨安全同时也是德清县珍珠行业协会秘书长,全程参与了德清珍珠申遗工作。“对我们来讲,文化遗产是个光环,更是发展的新机遇。”他告诉记者,过去10年,欧诗漫在遗产挖掘、保护和宣传上累计投资接近2亿元。
最具代表性的是“欧诗漫珍珠博物院”。博物院建筑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展陈加产品投入约1.5亿元。2017年建成使用后,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地标,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
此外,企业还实施了“欧诗漫珍珠育繁推一体化项目”,建设淡水贝类种质资源库,做活体保护、标本保护、基因库建设,选育优质蚌类,繁殖推广给农户,推动珍珠产业健康发展。
在文化挖掘方面,欧诗漫结合当地珍珠产业发展,把和珍珠有关的民俗、风情、传统节日都做了系统梳理,还恢复了相关的传承习俗。“我们重拾了叶金扬当年的'佛像珍珠'养殖技术,现在养出的佛像珍珠质量提升了,颇受消费者欢迎。”杨安全说。
推动农遗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如今,德清仍在加快建设珍珠区域品牌标识和标准体系,持续擦亮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金字招牌”。
农业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闵庆文表示:“申遗成功只是起点,后续仍需持续挖掘和推广系统价值”。
杨安全直言,文化的挖掘、保护、宣传没有直接经济产出,企业会有一定经济压力。“从长远看,这些投入对产业发展是有很大推动作用的,长期肯定能回本,还能实现生态、经济、文化的共赢。但是光靠企业是很难实现的。”杨安全认为,德清珍珠产业需要政府、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的多方支持。
“政府应加大公共品牌宣传投入,推动立法保护,这在国内其他农遗地区已经有成功案例了。还要制定长远产业规划,借申遗成功的机会,聚集资源把产业做好。”
“还需要科研院所和专家的介入,在学术、技术层面提供指导,帮助企业更好地挖掘、保护和利用珍珠文化。”
在国际合作方面,杨安全建议:“以德清的农耕博物馆为载体,把全球的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做'集约式展示';在德清的农耕博物馆设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学术论坛'永久会址,聚集联合国层面、学术界的资源,一起推动农遗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排版:张权(实习)、郭熙贤
编审:鲁楠
来源:中国东盟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