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速度加持创新药价值提升!百利天恒出海闯关,2.5亿只是开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5 16:11 1

摘要:10月12日,医药圈被一则消息刷屏——百利天恒因核心药物BL-B01D1启动全球关键临床试验,成功触发与百时美施贵宝(BMS)协议中的首笔里程碑付款,金额高达2.5亿美元。

10月12日,医药圈被一则消息刷屏——百利天恒因核心药物BL-B01D1启动全球关键临床试验,成功触发与百时美施贵宝(BMS)协议中的首笔里程碑付款,金额高达2.5亿美元。

这笔钱不仅创下中国ADC药物单笔里程碑款的纪录,更让第三次冲刺港交所的百利天恒暂时松了口气。

事实上,这已是百利天恒从BMS获得的第二笔大额资金。

2023年12月,双方达成总额84亿美元的ADC药物授权合作,创下全球单药对外授权纪录。

今年3月,8亿美元首付款到账;加上本次2.5亿美元,累计到手资金已达10.5亿美元。根据协议,未来还可能获得最高71亿美元的后续款项。

不过,医药行业的人都懂,里程碑款听着美好,实际能拿到多少全看临床数据——据行业统计,超过60%的BD交易最终未能达成全部里程碑。

看似风光的百利天恒,实则正经历着创新药企的典型阵痛。

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公司营收仅1.71亿元,同比暴跌96.92%;净亏损超11亿元,研发费用却逆势增长90.74%,达到10.39亿元。

这种"断崖式"下滑的背后,暴露了中国创新药企的普遍困境:传统业务萎缩,新药尚未商业化,全靠BD合作款"输血"维持。

去年公司超九成收入来自BMS的首付款,一旦这类资金断档,业绩立即现出原形。

个人认为,百利天恒的处境折射出中国药企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在带量采购常态化背景下,传统化药、中成药利润空间被持续压缩,转型创新药又面临研发投入大、周期长的挑战。

如今账上躺着30多亿现金,却仍要挪用部分定增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可见创新药研发的烧钱速度有多惊人。

如果说百利天恒是幸运儿,那更多药企正在经历BD交易的残酷筛选。

行业数据显示,2020年达成的62起license-out交易中,已有25起明确终止,"退货率"高达40%。

美国市场调研公司SRS Acquiom的报告更指出,之前生物医药领域里程碑款的总体达成率仅22%。

这意味着,每五笔号称"总额超10亿美元"的交易,最终能拿到手的可能不足四分之一。

但令人欣慰的是,近两年中国创新药企的里程碑兑现正在加速。

和黄医药的呋喹替尼凭借美国上市及销售突破,连续获得武田合计5500万美元付款;金斯瑞子公司传奇生物更是单次斩获4.1亿美元里程碑款,创下CAR-T领域纪录。

科伦药业、乐普生物等企业也陆续公布里程碑进展,说明中国创新药正在获得全球市场的实质性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特朗普政府宣布对进口专利药加征100%关税,但多位分析师认为这对中国药企影响有限。

原因在于,当前中国创新药出海主要采用License-out模式,本质是知识产权授权,不涉及实体药品出口。

而且美国在原料药领域对中国依存度较高,短期难以实现供应链脱钩。

在笔者看来,中国创新药企正站在出海战略的转折点。

早期项目虽然交易活跃,但资金更倾向流向中后期资产——2024年全球BD交易中,Ⅲ期和Ⅱ期资产分别获得490亿、430亿美元资金,远超早期项目。

这意味着,只有推进到临床后期的项目才能真正获得市场认可。

如今百利天恒的BL-B01D1启动全球关键试验,正是从"纸面潜力"迈向"临床价值"的关键一步。

随着年底BD交易旺季临近,行业期待更多中国创新药实现海外突破。

不过需要清醒认识到,拿到首付款只是起点,能否跨越临床和商业化的重重关卡,才是决定药企能否真正"上岸"的关键。

来源:米老鼠聊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