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几斤几两不知道?”上海夫妻120积分不达标,孩子被迫弃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5 15:54 1

摘要:有人半夜把成人高考毕业证塞进抽屉,转身去报了个“人工智能训练师”培训班,像抢春运车票一样抢实操课名额。

“120分”像一把钝刀,悬在上海外来家长的头顶。

以前大家默认:拼学历,拼房子,拼社保年限,刀口朝下,谁先到120谁松一口气。

今年刀口忽然转了个方向——非全日制本科被削掉20分,却给“高级工证书”开了50分的新口子。

有人半夜把成人高考毕业证塞进抽屉,转身去报了个“人工智能训练师”培训班,像抢春运车票一样抢实操课名额。

积分窗口没变,但梯子换了位置,爬法也得跟着换。

另一条暗线更隐蔽:长三角开始“互认中考分”。

听起来像跨省转学,其实更像“分数移民”——孩子在沪考砸,只要赶在3月前把卷子换成江苏或安徽的评分标准,就能在老家重新排队。

操作窗口只有初二寒假前那几周,错过就锁死。

有家长把年假切成碎片,周五夜里坐红眼高铁去合肥盖章,周日再赶回上海加班,行李箱里装着一摞“同意接收”函,像揣着一张不确定的船票。

最让底层家庭心里一亮的,是中职那道缝。

以前读中专等于提前退出赛道,现在只要三年学籍连贯,父母居住证别断,就能直通上海高职自主招生。

名额还多了三成,连“人工智能技术服务”这种听起来像科幻的专业也放进了列表。

有送外卖的爸爸把儿子送进中职“中本贯通”,七年之后能拿本科文凭,他算了笔账:比民办高中加国内本科省下一套郊区小房的首付,时间成本却一样。

外卖箱里塞着招生简章,等红灯的60秒也要掏出来再看一眼。

三条新路摆在面前,却没人能保证哪条一定不堵车。

学历+证书组合看似稳,但高级工考试场次少,机器实操一卡,50分可能打水漂;跨省互认像抄底,老家重点高中分数线年年涨,换算过去才发现“抄底”抄在了山腰;中职贯通最接地气,可七年里政策会不会再变,谁也说不准。

焦虑没有消失,只是换了赛道继续狂奔。

最靠谱的动作其实最老套:每月登录一次人社局官网的积分模拟器,把新证书、新社保月份输进去,看分数有没有跳动;11月《中招细则》发布那晚,把PDF直接扔进打印店,钉在冰箱门,用荧光笔标出“民办高中自主招收非沪籍生”那一小段,字数不多,却可能让孩子的志愿表多出一行选项;如果娃已经进中职,别只盯着“人工智能”这种热词,先查学校有没有和本科院校签过“转段协议”,没有白纸黑字,再美的专业名字都是泡沫。

政策像地铁末班车,广播说“车门即将关闭”,总有人扛着行李狂奔。

上海不会把车门完全关上,只是换轨、加站、调时刻表。

看清站牌,比蒙头跑更重要。

来源:富足辰星4ez5C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