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学大师”7年诈骗3.8亿,他的诈骗手段大揭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5 14:53 1

摘要:2025年10月,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的二审判决,为“成功学大师”杨涛鸣(本名杨武成)的骗局画上了句号。这个仅有高中学历的骗子,以“亚洲第一潜能激励大师”为幌子,在2016至2022年间诈骗3.8亿余元,最终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其

高中学历骗走3.8亿:“成功学大师”杨涛鸣的五大诈骗手段揭秘

2025年10月,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的二审判决,为“成功学大师”杨涛鸣(本名杨武成)的骗局画上了句号。这个仅有高中学历的骗子,以“亚洲第一潜能激励大师”为幌子,在2016至2022年间诈骗3.8亿余元,最终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其妻子徐某婷作为同伙,二审获改判11年有期徒刑,罚金100万元。从将一根头发卖到6.08万元,到诱使学员借款数十万元缴费,杨涛鸣的骗局并非依靠高超话术,而是一套环环相扣、精准拿捏人性弱点的系统性诈骗工程,其核心手段可拆解为五大环节。

一、虚造“大师”人设:从高中学历到“潜能权威”的包装术

杨涛鸣的骗局第一步,是用全套包装掩盖其高中学历的真实背景,打造“自带光环”的权威人设。他刻意将本名“杨武成”改为“杨涛鸣”,取“声名远扬”之意,随后通过三重包装构建虚假身份。

在个人履历上,他编造“28岁坐拥劳斯莱斯”“指导过数百位企业家成功转型”等传奇经历,甚至伪造与知名企业家的合影、虚假的“行业影响力奖项”,将自己塑造成“从底层逆袭的成功范本”。在头衔造势上,他自封“亚洲第一潜能激励大师”,宣称师从国外“成功学泰斗”,实则其所谓的“导师”早已因诈骗被判刑。

为增强可信度,他还通过公司化运作进行权威背书,注册多家文化传播公司,将办公地点设在高档写字楼,装修得富丽堂皇,员工统一着装、使用标准化术语,营造出“正规大型培训机构”的假象。这种从个人到机构的全方位包装,让大量渴望成功的普通人放下戒备,误以为找到了“成功捷径的引路人”。

二、场景催眠:制造狂热氛围的“沉浸式洗脑”套路

杨涛鸣深谙“环境影响判断”的心理原理,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现场,对学员进行“沉浸式洗脑”,瓦解其理性判断能力。其课程场地多选择能容纳数百人的大型宴会厅,从灯光、音乐到流程安排,每一个细节都为“催缴费用”服务。

课程开始前,工作人员会组织“暖场活动”,通过集体鼓掌、口号呼喊、励志歌曲播放等方式,快速调动现场情绪。正式授课时,灯光会频繁切换,在“分享环节”调亮灯光营造温馨感,在“催单环节”则用频闪灯光配合激昂音乐,制造紧张狂热的氛围。

现场还安排了数十名“托”伪装成学员,适时起身分享“听课后感”,编造“听课三天就签下百万订单”“缴费后生意立刻好转”等虚假案例,同时带头鼓掌、尖叫,带动全场情绪。有受害者回忆,在这种环境下,“大脑一片空白,只能跟着现场节奏走,完全失去了思考能力”。更具迷惑性的是,杨涛鸣会表演“技巧性节目”,比如宣称能“隔空赋能”,让学员产生“大师确实有特殊能力”的错觉,为后续高价推销铺路。

三、阶梯式敛财:从“入门课”到“钻石会员”的层层收割

杨涛鸣设计了一套“阶梯式收费体系”,像剥洋葱一样逐层榨取学员钱财,形成“低门槛引流、高门槛收割”的诈骗闭环。其课程分为多个等级,价格从几百元到数十万元不等,每个等级对应不同的“权益”,实则内容高度重复。

入门级的“体验课”定价仅数百元,内容多为网上随处可见的心灵鸡汤、励志段子,目的是吸引大量对成功有渴望但预算有限的人群。在体验课上,杨涛鸣会刻意留悬念,宣称“更高阶课程有实操秘籍”,同时安排“助教”一对一跟进,打探学员经济状况、职业困境,为后续推销做准备。

中级课程定价数万元,名为“实战营”,实则增加的只是一些虚假的“案例分析”,但会授予学员“初级会员”身份,允许参与“闭门分享会”。最高阶的“钻石会员”“导师班”收费高达数十万元,宣称能获得杨涛鸣“一对一指导”“资源对接”等特权,甚至承诺“保证赚回学费”。为了催缴费用,工作人员会不断灌输“交的钱越多,成功越快”的理念,对犹豫的学员进行“情感绑架”,质问“你是不是真的想成功”“连投资自己都不敢,怎么能赚钱”。

四、荒诞营销:“头发卖6万”的“价值神化”骗局

为证明自己的“教学效果”,杨涛鸣策划了多场荒诞的“实战演示”,其中最离谱的便是“一根头发卖6.08万元”的闹剧。在高阶课程现场,他拿出一根自己的头发,宣称“这根头发吸收了我的潜能能量,拥有指引成功的魔力”,随后煽动学员竞拍。

现场“托”率先出价,不断抬高价格,最终将这根普通头发以6.08万元的价格“卖出”。杨涛鸣借此宣称“只要掌握我的方法,任何东西都能卖出高价”,并承诺会在后续课程中传授“定价秘籍”。类似的骗局还有“4万元卖一张白纸”,他宣称白纸“象征着无限可能,学会推销它就能推销任何产品”,同样通过现场炒作完成交易。

这些荒诞的营销手段,本质是通过制造“违背常识的成功案例”,强化学员对“大师方法”的信任,进而诱使他们缴纳更高费用学习所谓的“营销秘诀”。实际上,这些“交易”全由内部人员导演,事后会将钱款返还,但现场学员对此毫不知情,反而更加坚信杨涛鸣的“神奇能力”。

五、传销式裂变:“学员变代理”的病毒式扩张模式

为实现规模化诈骗,杨涛鸣将传销模式融入骗局,通过“学员分级+高额提成”机制,刺激学员成为“编外推销员”,形成病毒式扩张。他将学员分为“普通会员”“高级会员”“导师”“合伙人”等多个等级,等级越高,提成比例越高,最高可达所介绍学员缴费金额的40%。

对于缴纳高额费用的“导师级”学员,杨涛鸣会授予“授课资格”,允许他们开设“分课堂”,招收下级学员,从中抽取分成。这种模式让学员从“受害者”转变为“加害者”,许多人明知课程内容空洞,却为了赚取提成,不断拉拢亲友、同事加入。

为进一步刺激裂变,杨涛鸣还设置了“业绩奖励”,每月评选“招生冠军”,奖励现金、名牌包甚至汽车(实为租赁),并在课程现场公开表彰,营造“招生越多越成功”的氛围。这种模式下,骗局像滚雪球一样不断扩大,仅2021年一年,其名下公司就发展学员超千人,涉案金额突破1亿元。许多学员为升级等级、获取更高提成,不惜刷信用卡、借高利贷缴费,最终债务缠身,家庭破裂。

骗局终局:虚幻成功梦的破碎与警示

杨涛鸣的骗局之所以能持续7年、诈骗3.8亿余元,核心在于精准抓住了部分人“急于求成”“渴望走捷径”的心理弱点。正如二审判决书所指出的,其课程内容“除标榜个人成就、表演技巧性节目外,多系泛泛而谈的大道理,并无教人成功的实操性内容”,所有流程均围绕“诱使学员丧失理性而交费”设计。

2022年,多名学员在发现被骗后联合报警,警方迅速介入调查,当场查获大量虚假宣传材料、话术剧本及资金流水。2025年10月,浙江省高院的二审判决,最终为这场闹剧画上句号。杨涛鸣从“大师”沦为阶下囚,他的妻子作为同伙也难逃法律制裁,3.8亿元赃款虽在全力追缴,但多数已被挥霍,受害者损失难以完全挽回。

这场骗局留下的警示尤为深刻:真正的成功从无捷径,那些宣称“快速成功”“轻松致富”的宣传,本质上都是对人性的利用。任何时候,保持理性判断,警惕“狂热氛围”与“高额回报”的诱惑,才是避免落入骗局的根本之道。

来源:流浪的西施菜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