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龙江五常90后农民种300亩水稻年赚7.2万元,还得算上一家三口人工成本;内蒙古呼伦贝尔2024年大豆亩均净利润-120.15元,玉米亩均净利润仅138.92元。个体农民“种粮不赚钱”的现实,与合作社机械化耕种的红火形成鲜明对比,叠加国家精准补助,这并非偶然
黑龙江五常90后农民种300亩水稻年赚7.2万元,还得算上一家三口人工成本;内蒙古呼伦贝尔2024年大豆亩均净利润-120.15元,玉米亩均净利润仅138.92元。个体农民“种粮不赚钱”的现实,与合作社机械化耕种的红火形成鲜明对比,叠加国家精准补助,这并非偶然,而是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布局。
一、个体种植:被成本与市场挤压的盈利空间
个体种植的困境,源于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的脱节。成本端,土地租金占比高,五常稻农300亩地租金占总投入60%,农药、化肥等支出叠加,总成本常达数十万元;丘陵地区地块分散,零陵区80%田地是小丘块田,机插机抛率仅66%,人工成本居高不下。
收益端更显弱势,零陵区散户种粮亩均收益约250元,而经济作物亩收益超2000元,进城务工月工资普遍过2000元。2024年呼伦贝尔玉米、大豆售价同比分别降18.87%、23.86%,进一步压缩利润。此外,个体农户抗风险能力弱,2024年零陵区洪灾致5.51万亩作物受灾,损失超1200万元,不少农户陷入“灾年赔本、丰年微利”循环。
二、合作社机械化:破解困局的核心引擎
合作社机械化成片耕种,通过重构生产模式破局。成本上,富县农机合作社“5335”模式实现5项工序一次完成,村民李亚林每亩肥料支出不足100元,累计省成本约300元;合作社集中采购、整合机械,代耕价低至市场价80%-90%,还能通过科学种植增产,谭小成地膜玉米亩产达900-1000公斤,50亩地年收入增3万余元。
效率上,张掖万亩玉米田用联合收割机实现收割、脱粒一体化;富县合作社50亩地耕、播等作业,从传统人工数十天压缩至一天半。组织化还增强抗风险能力,合作社“全托管”服务让农户“卖粮收钱”即可,统防统治比个体防治成本降10%,效果更优。
三、国家补助:撬动转型的政策杠杆
国家补助是转型的关键支撑。2024年中央财政给湖北的14.0667亿元农业资金中,设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专项,按实际投入30%补助,每亩最高100元,且与单产增幅挂钩,紧扣粮食安全目标。
补助覆盖转型全链条:对达标合作社奖补20万元,16个绿色种养循环试点县每县补1000万元,富县2025年计划改造4300亩高标准农田。同时,机制兼顾激励与防控,合作社奖补不超50万元,家庭农场不超20万元,避免“垒大户”,通过“择优竞争”确保资金用在实处。
四、外部助力:三大配套条件加速转型进程
农业转型并非孤立推进,而是依托土地制度改革、技术革命、城镇化配套三大外部条件,形成“制度+技术+人口”的协同支撑体系。
土地制度改革奠定基础:2024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通过后,农村土地资源逐步实现市场化流转,农民可通过集体经济组织合法变现土地资产,为规模化经营提供土地保障。
技术革命注入新动能: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已在工业领域成熟应用,如福建纺织厂、小米汽车工厂)向农业渗透,未来无人化种植、智能农机将大幅降低对传统人力的依赖,提升生产效率。
城镇化配套缓解人口压力:中央提出5年城镇化率提升至70%的目标,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保障性住房建设,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提供保障,预计未来10年约1.6亿农民脱离土地,进一步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空间。
五、战略深意: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双赢路
这一转型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零陵区80%青壮劳力外出,种地主体平均年龄60岁,“后继乏人”成隐患。合作社机械化用专业服务解决劳动力短缺,富县农机合作社“田间管家”服务覆盖全县,筑牢粮食生产根基。
同时,这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小农户难适应现代技术与市场,合作社连片经营为大数据、物联网应用提供载体,推动农业从“看天吃饭”向“知天而作”转变。更重要的是,农民能获“土地流转租金+务工工资+盈余分红”,构建起持续增收的新机制,实现国家发展与农民利益的双赢。
来源:刘慧说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