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国学的未来,青年将是“最富活力的建筑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5 12:51 1

摘要:世界中国学的生命力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青年,作为最具创造力、最富包容性、最善于跨文化对话的群体,无疑是推动中国学创新发展的关键变量。从分论坛“青年与世界中国学的未来”的议题可见,青年中国学学者正积极成为“中国叙事”的共创者、中外文明交流的摆渡人,为世界读懂数

世界中国学的生命力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青年,作为最具创造力、最富包容性、最善于跨文化对话的群体,无疑是推动中国学创新发展的关键变量。从分论坛“青年与世界中国学的未来”的议题可见,青年中国学学者正积极成为“中国叙事”的共创者、中外文明交流的摆渡人,为世界读懂数字时代的中国注入了青春动能。

社交媒体的“评论区”也能成为研究对象

学者们感兴趣的,不只是书籍里的中国,是当代的中国,更是数字空间里的中国。从青年学者关注的话题不难发现,中国学研究正打破传统认知中“艰深晦涩”的印象,变得“网感”十足。

例如,TikTok等社交媒体的“评论区”成为西南林业大学外籍专家克秀莎的研究对象:“那些看似随意的评论,却是一个个‘窗口’——从中能看到外国人对中国发展的好奇、对中国文化的赞美,构建出多层次的中国形象。”正是透过海外社交媒体评论区,她关注到中国思想“接地气”的另一面——很多普通网友将中国文化视为应对现代焦虑与心理困扰的“疗愈”工具,从中医养生到传统哲学,中国智慧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米兰国立大学博士研究生、自由译者乔影则以“孙悟空与中国研究的全球未来”为主题,从《黑神话·悟空》火爆等青年文化现象中对“中华性”进行了再思考。在他看来,孙悟空展示了中国研究如何不只限于历史或国家分析,它的未来也在于经典传统、青年文化和数字创意之间的动态交汇。“美猴王是一种当代文化力量,它连接了古代叙事与当代身份认同。青年能够以富有创意的方式,将经典文化遗产转化为鲜活的身份实践,这或许可以成为未来中国研究的新方向。”

不仅仅是严谨的研究者,也要成为优秀的传播者

如果说,传统汉学研究更多停留在学者圈层内,但随着社交媒介的兴起,汉学传播的主体也从学者扩展至创作者、文化爱好者及年轻一代。

“大量国际青年虽无专业学术训练,但凭兴趣深耕特定文化领域,成为文化符号代言人。”斯里兰卡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安喜乐认为,未来中国学应当走向开放与普及,摒弃仅面向专业研究者的培养模式,转向广泛挖掘、普遍覆盖的大众参与模式。“学者也要进行角色的转变,不仅仅是严谨的研究者,也要成为优秀的传播者。”他这样说。

掌握语言是开展中国学研究的第一步,也是深化研究的重要基石。安喜乐指出,未来的中文教育应当推动“中文+中国美学艺术”“中文+中国哲学历史”等跨界培养方向,将中华文化内容(如美学、哲学、历史)纳入国际汉学人才培养,而非仅仅止步于“国情课”。

数字媒介固然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让人们能够实时了解中国,但新机遇也带来新挑战。“信息的碎片化容易导致对文化的理解流于表面。”突尼斯迦太基大学讲师本赫力法·法杜娃就分享了她的“教学焦虑”:“我们当年学习中国学的方式,已不再适用于今天的学生。他们生活在一个截然不同的时代——数字化、视觉化,追求即时反馈;情绪如洪水般涌来,图像比文字更具冲击力。”

当数字媒介成为文化“体验”的入口,如何让年轻一代不仅“看到”中国,更真正“理解”中国?法杜娃的答案是:要让更多的青年人从“观众”变成“主角”。“新媒体时代的中国学与知识传播,离不开青年的实践与探索。他们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接受者,更可以成为‘文化中国’的代言人。”目前,法杜娃正在鼓励学生通过短视频、博客、图文创作等方式,表达他们眼中的中国,在创作中学习,在表达中理解。

青年是推动研究范式创新的时代力量

当前,世界中国学正经历从传统汉学向现代中国学的深刻转型,这不仅是研究对象的拓展,更是研究范式的根本性革新。

“世界中国学的未来,是一场需要代际接力、全球协作的宏伟工程。而青年将是这场工程中最富活力的建筑师。”在中国外文局副总编辑、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李雅芳看来,世界中国学的转型要求打破长期存在的西方中心主义叙事窠臼,构建更加平等、多元、跨学科的全球性知识体系——而青年学者正是推动这一范式创新的不可替代的时代力量。“Z世代青年成长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浸润在数字文明浪潮中,其知识结构更具全球性,思维方式更具跨文化包容性,在打破认知壁垒、促进‘视域融合’上有着天然优势。他们投身中国学研究,能自然摒弃先入为主的偏见,以开放心态理解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复杂性。”

“对中国的理解不应局限于传统思想、历史、哲学与文化,更要关注这些传统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当代社会在新媒体、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下正发生深刻变革。”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世界汉学中心主任徐宝锋说。

如何看待青年学者这些新兴的、似乎有些“非主流”的研究趋势?徐宝锋指出,“相对于传统学者,年轻一代往往具备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强的创新能力,他们未必都会成为卓越的汉学家,但能将中国议题、中国声音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进而‘刺激’海外中国学研究实现转型,并结合他们本土的实际科技发展和社会现实,对中国知识与思想进行解码、转化与再创造,最终形成一种反向回馈。”

栏目主编:杨逸淇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