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说起唐玄宗李隆基,大伙最先想到的准是开元盛世的热闹劲,想到他跟杨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的情分。可没几个人琢磨过,这个能把唐朝抬到最顶峰的皇帝,那“明君”“情圣”的标签底下,心到底有多硬。
一说起唐玄宗李隆基,大伙最先想到的准是开元盛世的热闹劲,想到他跟杨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的情分。可没几个人琢磨过,这个能把唐朝抬到最顶峰的皇帝,那“明君”“情圣”的标签底下,心到底有多硬。
他能从一个没多少势力的皇子,一步步把皇权攥在手里,能在乱世里保住自己,靠的从来不是心软。他的狠就藏在一次又一次的决定里,对跟他对着干的人、对家里人、甚至对自己喜欢的人,都没留多少情面。他这狠到底能有多让人发冷?这些狠又怎么改了他的一辈子,把好好的唐朝给拖垮了?
唐隆元年的长安,一晚上就变了天。当年韦皇后想学着武则天那样把持朝政,安乐公主更是盯着“皇太女”的位置,把朝堂搅得一团糟。
李隆基那时候才二十多岁,手里没多少实权,可他敢带着自己人偷偷摸进皇宫,直接往韦后的寝宫冲。刀子一亮,韦后、安乐公主当场就死在乱兵手里,跟着韦家掌权的那些人,要么被砍头,要么被赶到外地,一晚上就清得干干净净。
《资治通鉴》里写,那夜之后“宫禁肃清”,可没人说,这“肃清”背后是多少人头落地。李隆基没手软,他心里门儿清,对跟自己对着干的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
可他这狠劲,连一起干过事的盟友都没饶过。太平公主曾经是他夺权路上的帮手,俩人一起把韦后拉下马,太平公主也凭着功劳,成了朝堂上说话算话的人物。可李隆基当了皇帝后,看着太平公主插手朝政,甚至想把他换掉,立马就变了脸。
先天二年,他没给太平公主任何缓冲的机会,直接下命令抓太平公主的人,一天就杀了好几十。太平公主跑到山里的寺庙躲了三天,还以为能饶她一命,结果还是被赐死在家里。
当年一起做事的盟友,说翻脸就翻脸,连一点旧情都不念。他要的不是两个人一起掌权,是自己一个人说了算,不管谁挡路,都得给清掉。
开元二十五年,李隆基的狠劲,对准了自己的儿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都是他的亲骨肉。就因为宠妃武惠妃在他跟前说瞎话,说三个皇子要造反,他连查都不查,直接下旨把三个儿子贬成了老百姓。没过多久,一道赐死的命令送过去,三个皇子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就死在自己家里了。
《旧唐书》里说,后来武惠妃天天梦见三个皇子来索命,吓病而死,可李隆基从没给这三个儿子平反。他是皇帝,更是爹,可在权力面前,父子情分轻得像张纸。他怕太子威胁自己的权力,哪怕只是听来的谣言,也宁可杀错,绝不肯留隐患。
天宝十五载的马嵬坡,他的狠,连最爱的女人都没躲过。安禄山的叛军打破了潼关,长安肯定守不住了,李隆基带着杨贵妃、杨国忠一群人往四川逃。走到马嵬坡,禁军士兵闹起来了,喊着“杨国忠要造反”,杀了杨国忠还不算,非要李隆基赐死杨贵妃,说只有这样才能平息大伙的火气。
李隆基看着杨贵妃哭红的眼,嘴上没吭声,心里早打好了主意。他知道,士兵要是真闹起来,自己这个皇帝也坐不稳。最后,他还是下了令,让杨贵妃在佛堂里上吊了。
《新唐书》里写“帝不得已,与妃诀”,可这“不得已”里,藏着多少为自己打算的心思?他爱杨贵妃,可更爱自己的皇位,在权力和爱情之间,他没犹豫就把后者牺牲了。
李隆基的狠,其实得分两头说。早年他的狠,是冲着手握大权瞎折腾的外戚、想夺权的宗室,靠着这份狠,他把朝堂的障碍清干净,把权力牢牢抓在手里,才有了后来开元盛世的局面。那时候的狠,是当政的人该有的果断,是为了把江山稳住。
可到了后来,他的狠变了味。对儿子的冤杀,是被宠妃蒙了眼,更是权力大了之后的自负;对杨贵妃的赐死,是没办法,更是皇帝本能的自保。他的狠不再是为了江山,更多是为了自己想抓权的心思和自身的安全。
到最后,他成了个孤零零的太上皇。安史之乱平定后,他回到长安,看着儿子肃宗掌权,看着以前的热闹地方变成了破墙烂院,才慢慢明白,自己当年那些狠劲,最后还是坑了自己。他靠着狠爬到了最高位,也靠着狠把身边的人都推开了,最后只剩下回忆和后悔。
帝王的狠,有时候是治理国家的好工具,有时候却是惹祸的根儿。李隆基的一辈子,把这点演得明明白白。他的狠让唐朝站到了最顶峰,也让唐朝从顶峰摔了下来。
要是他能多留一点温情,对儿子、对爱人、对江山,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可历史没有如果,只留下一个狠到骨子里,最后却孤单收场的帝王背影。#头条新锐创作者##新锐创作者成长计划#
来源:趣墨史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