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贬到黄州时,他穷得叮当响,却开心地在城东找了块坡地,自称“东坡居士”。他在诗里写道:“细雨郊园聊种菜,冷官门户可张罗。”——下着小雨,正好在园子里种菜;虽然是个没实权的小官,但清贫的日子也能过得有滋有味。
你发现了吗?中国人对土地有种天然的亲近感——哪怕是大文豪、大官员,也总爱在院子里开辟一方小天地,种上几畦青菜。
这种“种菜基因”,其实早已深深植根在中国文人的血脉里。
提起苏东坡,很多人会想到东坡肉,但你可能不知道,他还是个狂热的“种菜爱好者”。#秋日生活打卡季#
被贬到黄州时,他穷得叮当响,却开心地在城东找了块坡地,自称“东坡居士”。他在诗里写道:“细雨郊园聊种菜,冷官门户可张罗。”——下着小雨,正好在园子里种菜;虽然是个没实权的小官,但清贫的日子也能过得有滋有味。
他种蔓菁,种韭菜,仔细观察它们的长势:“蔓菁宿根已生叶,韭芽戴土拳如蕨。”刚冒出的韭菜嫩芽,顶着泥土,像小拳头一样蜷缩着。在他眼里,这不仅是蔬菜,更是生机勃勃的美。
他更在给朋友的信里得意地炫耀:“吾园虽小,菜蔬颇丰,足以遣怀。”——我的园子不大,但蔬菜长势喜人,足够我排遣心怀了。对他而言,种菜不只是为了吃饱饭,更是在失意生活中找到的慰藉和乐趣。
说到苏州拙政园,你想到的是不是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但这座“中国园林之母”,最初其实跟“政事”没多大关系,更像是一个失意官员的“超级菜园子”。
它的主人王献臣,在官场受了挫折,回到苏州建了这座园子。他取的名字“拙政”,灵感来自西晋潘岳的《闲居赋》。里面写道,种种菜、浇浇园,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这就是我们这些笨拙人的“政事”啊。
王献臣用这个名字,其实是一种高级的自嘲:既然在复杂的官场玩不转,那我回来种种菜,总可以吧?所以,这座美轮美奂的园林,骨子里是主人放下名利、回归田园的精神寄托。
晚清名将左宗棠,不仅会带兵打仗,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种菜发烧友”。
他率领大军驻守新疆时,一边规划国防,一边操心着军营的菜篮子。他曾特地写信给儿子催促:“快点买红白萝卜籽和天鹅蛋种子寄来,越多越好,我要分给各个营区播种。”
即便年过七十,他依然保持着勤劳的老习惯。天不亮就先去菜园巡视,处理完繁重的公务后,下午五六点还要再去看一遍浇水的情况。
他太爱种菜了,还为自己写了一副对联,概括理想生活:
闭门种菜;开阁延宾。
关上大门,安心打理我的菜园;打开厅堂,欢喜地迎接四方宾客。这大概就是古代文人心中,一种自给自足、恬淡自适的理想境界吧。
从苏轼的随遇而安,到王献臣的归隐自嘲,再到左宗棠的老当益壮,“种菜”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农活。它成了一种精神寄托,一种与土地连接的方式,一种在纷扰世界中安顿身心的生活哲学。
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也都藏着这样一小片渴望耕耘的菜地。
来源:养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