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纵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各部,战斗力最强的一定也是我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这两支部队之所以这么能打,原因也非常简单。
纵览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各部,战斗力最强的一定也是我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这两支部队之所以这么能打,原因也非常简单。
部队有信仰,战士不怕死,再加上部队和部队之间团结,将领和将领之间团结,战士和战士之间也团结。
但是真要论起来,八路军中最团结的一支部队,也一定是129师的386旅,就连刘伯承都曾经感慨道:“这个陈赓啊,他来386旅当旅长,这下算捡到宝了。”
因为386旅在陈赓的管理下,已经完全成为铁板一块。
386旅也确实是八路军中名气最大的一支部队,如果随便抓一个人来问八路军115师有哪两个旅?新四军第二师的师长是谁?
这些问题估计大多数人都答不上来,但是要说八路军129师386旅,以及该部的旅长陈赓,那肯定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
原因也简单,因为电视剧《亮剑》嘛。
但是《亮剑》之所以要把故事背景放在386旅,其实从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人家386旅确实能打,故事才多。
说来也有意思,当年蒋介石给八路军三个师的番号,115师,129师和120师,这三个师都是当年被红军全歼的东北军番号。
老蒋整这一出,摆明了就是恶心我党的,但是当时的他绝对没有想到,我党竟然让这三个师的番号在抗战期间扬名全国。
尤其是129师,更是名扬海外,而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陈赓的功劳。
但是129师的前身其实是红四方面军的红31军,也就是说,陈赓这个红一方面军的将领,却担任了四方面军老部队的指挥官,这显然并非传统的任命模式。
那么陈赓能够压得住这支原本属于四方面军的部队吗?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不然也就不会有之后的故事了。
因为陈赓早年有过鄂豫皖的工作经历,所以和鄂豫皖的很多将领都打过交道,一些后起之秀也都是陈赓早年的旧部。
陈赓是因为受伤了,被迫前往上海治伤,之后这才阴差阳错的来到了中央苏区,所以他和红四方面军的渊源还是很深的。
就连最不服管的许世友,对于陈赓也是非常服气的,不是说陈赓指挥386旅之后凭借自己的战绩让许世友服气的,而是许世友从一开始就服气。
但是早年在红军中,也不是说你当的官大,那么下面的战士们就能对你服气,军队是一个单纯的地方,你想要别人服你,那你就要表现出自己的本事。
长征前后的红军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当时红军军官中科班出身的人不多,大多数的连长,营长,都是从农民直接开始闹革命的。
能当上军官,原因也大多是因为胆子大,冲锋在前,撤退在后,有着一腔血勇。
但是你要真说技战术水平多高,也未必,他们最大的优点就是首长的命令能够执行到底,但是对技术性的工作其实没那么重视。
尤其是经历了“懂军事”的李德一通瞎指挥之后,这些“土军官”对专业的战术知识其实很有看法,对于一些专业军校出身的军官也有刻板印象。
而这些军官对农民出身的军官其实也有看法,主要就是觉得他们不讲科学。
陈赓是科班出身的军官,他当然明白专业军事知识的重要性,但是他偏偏也不是那种冥顽不化的教条主义者。
强渡乌江的时候,陈赓就曾经大胆任用了懂技术的国民党战斧何迪舟,就连战斧他都能做到“知人善任”,就更遑论自己人了。
陈赓不像是其他科班出身的红军军官那么教条,但是他自己懂得确实又比农民出身的军官多,不教条又让他比其他刻板出身的军官灵活。
一来二去,也就把他陈赓给凸显出来了,大家自然也都对他比较服气了。
在出任386旅旅长之后,陈赓确实也动用了一些手段来加强部队的团结,主要来说,就是三个方面。
第一点是重视思想教育,强化部队纪律性。
毛主席在1944年4月就曾经说过:“政治工作是我们军队的生命线,无此则不是真正的革命军队。”
对于这句话,陈赓是深以为然,在386旅期间,他就多次提出要加强共产主义的基本教育和党的领导。
一定要从根本上肃清张国焘路线的残余,防止军阀主义的倾向重新出现。
想法确实很好,但是实现却比较困难,加强思想教育没有捷径,只能用笨方法,那就是强化纪律教育,确立规章制度,多召开干部会议。
1937年12月31日,陈赓就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我在这一年的工作里,自问对抗战是很积极的,但军事上的努力较政治上的注意要好些,这是我参加抗战以来的最大缺点,以后必须纠正。”
也就是说,在已经加强政治教育的情况下,陈赓仍然觉得有所不足,1937年仅陈赓记录在日记中的干部会议就有24次,相当于一个月两次,陈赓自己也深入部队基层视察6次。
第二点注重干部培养,发挥模范作用。
想要加强思想教育,首先就要加强对干部的培养,陈赓认为加强干部教育非常重要,一定要培育干部自我批评的精神,不能因为批评就垂头丧气。
有些时候,陈赓甚至会深入半拍,讲解如何改进班排的领导方式,提供一些切身的解决方案让干部们参考。
就是因为陈赓的干部培养方式,386旅涌现出了包括王近山,许世友,周希汉在内的一批优秀将领。
第三点强调活泼
另外一方面,陈赓也讲究张弛有度,在我党众多将领中,陈赓是出了名的平易近人。
生活中,陈赓见到了战士们就问长问短,打趣聊天,有些小战士的外号,脾气,陈赓都非常的熟悉。
即便是严肃起来,陈赓其实也没有什么架子,在工作中,陈赓只要到了一个地方,那么折柳立刻就会活跃热闹起来。
因为陈赓的带头作用,部队里有着一种真挚的兄弟情感,所以部队的士气相当的高涨,这其实也是386旅如此团结的一个核心因素。
或者说,以上三点是缺一不可的,它们无不体现着陈赓天才般的指挥艺术。
参考资料:
《浅析 386 旅时期陈赓的治军思想》 张雪健
《陈赓军事思想形成研究》 吴刚 陈金鹏
来源:趣叭叭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