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视一套热门节目《山水间的家》,让安德街道广福村从“养在深闺”的普通村落,摇身一变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村”。节目中,主持人撒贝宁、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演员邢菲围坐餐桌大快朵颐的“韭菜早餐”,不仅让观众记住了皮薄馅足的韭菜包子、鲜香多汁的韭菜饺子,更让广福
央视一套热门节目《山水间的家》,让安德街道广福村从“养在深闺”的普通村落,摇身一变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村”。节目中,主持人撒贝宁、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演员邢菲围坐餐桌大快朵颐的“韭菜早餐”,不仅让观众记住了皮薄馅足的韭菜包子、鲜香多汁的韭菜饺子,更让广福村的乡土特产与乡村振兴故事走进大众视野。如今,这股“韭菜热”正持续发酵,带动村民收入节节攀升,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力。
01
一场节目录制
意外走红的“韭菜盛宴”
“这韭菜馅儿太鲜了!皮薄得能透光,一口下去满嘴香!”央视一套《山水间的家》镜头里,撒贝宁咬下热气腾腾的韭菜包子,竖起大拇指连声赞叹。与他同席的郦波、邢菲也赞不绝口。
这份让嘉宾们点赞的“农家味”,背后藏着朱丽对家乡特产的珍视。听说节目组要来录制,朱丽和丈夫张先林连着几晚没睡踏实。夫妻俩合计着“得让嘉宾们尝尝广福村的特色”,便决定把店里的招牌菜全端出来,把韭菜的香味传出去!
录制当天的餐桌,成了一场“韭菜盛宴”,蒸笼里冒着热气的韭菜包子鼓着肚子,瓷盘里码得整整齐齐的韭菜水饺泛着油光……饭桌上,当撒贝宁吃着水饺抬头笑问“大姐,有没有韭菜合子”时,朱丽转身拿来了一次性饭盒,引得众人笑作一团,也让这份乡土早餐多了份难忘的趣味。这段充满乡土趣味的“乌龙”,成了节目里的名场面,也让全国观众记住了这个实诚又可爱的郫都大姐。
朱丽记得节目播出当晚的场景:村两委组织村民一同观看节目,当镜头播到自家小吃店时,手机突然接连响起。先是在外打工的同乡发来截图,接着是多年没联系的老顾客询问地址,到了深夜,甚至有成都市区的游客打电话问“明天一早来能不能吃上韭菜水饺”。
“当时就想着把村里的韭菜推广出去,没成想能这么火。”朱丽表示,节目播出恰逢国庆、中秋,早餐店游客络绎不绝。夫妻俩在灶台前包包子、煮水饺累得胳膊发酸,可看着来来往往的客人,夫妻俩反倒越干越有劲。“‘双节’期间,韭菜水饺、韭菜包子卖得比平时一个月都多。”张先林笑着说。
02
一股流量暖流
从“网红”到“长红”的转型
国庆、中秋期间,广福村开展了“韭香四海·广福八方——国庆非遗游园活动”。从晨光里的漆艺扇手作,到夜幕下的金色铁花;从热闹集市的韭菜香,到川剧变脸的喝彩声,广福村成了郫都最热闹的地方。节日期间,广福村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游客们举着手机,对照着节目截图寻找“撒贝宁同款早餐店”,田间的韭菜地,也成了游客打卡的“景点”,不少人蹲在田埂边拍照,询问当地村民“能不能买把新鲜韭菜带回家”。
游客多了,收入自然水涨船高。朱丽算了笔账:节目播出前,店里每天的营业额大概几百元,国庆期间峰值达2000元。更让她惊喜的是,游客带来的不只是一次性消费,还有长期合作的可能。“有个成都的旅行社老板来吃了早餐,当场就跟我订了20人的体验套餐,表示如果可以的话每个月都要带团来。”
流量带来的不只是机遇,还有挑战。国庆假期的第六天,因为客人太多,店里的韭菜馅提前卖完,有几位游客没吃上“韭菜早餐”,脸上带着失望。这件事让朱丽意识到,要想留住客人,不能只靠“网红效应”,还得有实打实的服务和规划。夫妻俩连夜开会,琢磨出了一套“稳口碑”的方案:推出提前预约制,客人需提前一天电话预订,方便备置新鲜食材;把节目里的“韭菜合子乌龙”变成新特色,研发出韭菜鸡蛋、韭菜肉末两种口味的合子,成了店里的新爆款;针对家庭游客和团队游客,设计“65元一日体验套餐”,包含中餐、晚餐、茶水等,让游客能沉浸式感受乡村生活。
“以前村里人出去打工,现在游客进来消费,村里的人气越来越旺了。”广福村党总支书记汪生富感慨道,《山水间的家》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广福村与外界连接的大门,而朱丽夫妻俩的早餐店,就是这扇门上最亮的“门把手”。
03
一碗早餐藏密码
小韭菜撬动乡村振兴大文章
广福村的“韭菜热”,源于得天独厚的产业基础。这座川西平原的小村落,气候温润、土壤肥沃。自2009年广福村将韭菜确立为“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全村种植韭菜(黄)面积已达到1000余亩,其中连片种植韭菜(黄)已突破600亩,已形成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而今,借力节目传播效应,广福村不仅将韭菜从“田间原料”升级为“餐桌明星”,更通过三产赋能,打造韭菜文化IP,巧借产业特色搭建体验平台,拓宽村民收入来源,带动富民增收。
晚秋时节,朱丽的早餐店“韭香”依旧。店里坐满了客人,有熟门熟路的回头客,也有带着节目截图来打卡的新游客。张先林在灶台前煮着水饺,汗水打湿了衣衫,却挡不住脸上的笑意;朱丽丽穿梭在餐桌间,手里端着刚出锅的新品——韭菜合子,嘴里说着“小心烫”。
“以前觉得乡村振兴是大政策,离我们小老百姓远,现在才明白,振兴就在我们的手心里。”朱丽说,她和丈夫没读过多少书,不懂复杂的理论,只知道把早餐做好,把每一位客人招待好,就是在为村里做贡献。从田间的韭菜到餐桌上的美食,从夫妻俩的小生意到全村的大发展,这家早餐店的变迁,正是广福村乡村振兴的缩影。
如今的广福村,田埂上韭菜长势喜人,村口早餐店烟火升腾,游客的笑声与村民的问候交织在一起。那份被央视嘉宾点赞的“韭菜早餐”,不仅承载着朱丽夫妻俩的生计与梦想,更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以乡土味为媒、烟火气为桥,让流量变成留量,小生意撬动大发展,普通人的奋斗成了乡村振兴的坚实力量。
【记者手记】
从央视热门节目的偶然走红,到一条产业链的蓬勃兴起,广福村的“韭菜奇迹”,是乡土文化与现代传播的碰撞,更是传统产业与创新思维的融合。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韭菜田上,朱丽夫妇便忙着割韭菜、调馅料、迎客人,这盘冒着热气的“韭菜早餐”,既喂饱了游客的胃,也点燃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广福村的故事更印证:乡村振兴既要守得住“土味”乡愁,更要闯得出“品位”新路。
来源|天府郫都
来源:郫都发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