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两创”之“金”彩故事:毛线织温情,巧手绘初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5 11:17 1

摘要:近日,秋意渐浓,青岛市崂山区金家岭街道颐都社区的活动室里却是一片暖意融融的景象。桌上,各色毛线团如彩虹般交织;桌前,十几位居民正低头专注地摆弄着手中的钩针。站在人群中央耐心指导的,正是63岁的王霞。这间小小的活动室,已成为社区最温暖的“文化客厅”,而这一切,都

近日,秋意渐浓,青岛市崂山区金家岭街道颐都社区的活动室里却是一片暖意融融的景象。桌上,各色毛线团如彩虹般交织;桌前,十几位居民正低头专注地摆弄着手中的钩针。站在人群中央耐心指导的,正是63岁的王霞。这间小小的活动室,已成为社区最温暖的“文化客厅”,而这一切,都源于一根小小的钩针和一份不变的初心。

“十几岁时便跟着邻居阿姨学钩茶盘垫,线在手里绕两圈,平平无奇的桌布就有了花纹,那时候就觉得这手艺真神奇。”回忆起与钩织的初遇,王霞眼中依然闪着光。尽管中年为生活奔波暂时搁置了这份爱好,但退休后,她重拾钩针,便再也停不下来。自2022年至今,她完成了500多件作品——从憨态可掬的毛线果蔬,到时尚实用的潮流包包,再到萌趣十足的玩偶。她家中的储物架,早已成为一个琳琅满目的“毛线博物馆”。

恰逢街道和社区大力推进文化“两创”工作,急需挖掘像王霞这样的民间文化能人。社区工作人员上门邀请时,她二话没说就爽快答应:“能把手艺教给大家,还能发挥点余热,好!”一场个人爱好与社区需求的“双向奔赴”,让“钩织公益班”应运而生,成为了非遗技艺在基层社区“活态传承”的生动注脚。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王霞做足了功课。她的备课日记写了厚厚的七本,里面密密麻麻地画满了针法图解、配色方案和教学心得。“每位学员的接受程度不同,我得提前想好怎么讲她们才更容易懂。”王霞说,每次上课前都要用几天时间找合适的资料,因为学员对钩织符号不熟,还要想办法把符号图解,用白话写成文字图解便于大家理解。这份认真与负责,学员们感受至深。

“以前退休在家总觉得日子空落落的,现在每周就盼着周三的钩织课!”学员马女士举起自己刚完成的作品,脸上洋溢着自豪。从最初连钩针都握不稳,到如今能独立完成一件精美织品,钩织带给她的远不止一门手艺。“跟着王老师不仅学会了手艺,还认识了一群姐妹,每次织完作品,都觉得特别有成就感,生活也变充实了!”课堂上,这样的欢声笑语不绝于耳。看着学员们的进步与笑脸,王霞满脸欣慰:“能把自己的爱好变成大家的快乐,这就是我退休后最幸福的事。”

截至目前,颐都社区钩织班已成功开设16期,累计受益居民超200人次,年龄最大的学员已达85岁。这门古老的技艺,在王霞的带领下,焕发出强大的社区凝聚力。它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传承,更在社区中搭建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让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因共同的爱好相聚,在钩织的世界里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国庆前夕,钩织班的学员们共同用巧手为祖国母亲献上了一份特殊的钩织礼物,让“指尖技艺”升华为传递家国情怀与邻里温情的载体。

如今,钩织班已成为颐都社区文化“两创”的一张亮眼名片。眼下天气转凉,10月份的钩织课已提上日程,王霞又早早备好了新的图解,准备教大家钩织适合秋冬的温暖手提包。“希望更多人能爱上钩织,把普通的毛线变成有温度的物件,这就是我开这个班最大的心愿。”

居民们因为钩织走到一起,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为社区营造了和谐、温馨的氛围。这种以兴趣爱好为纽带的社区互动模式,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让社区更加充满活力与凝聚力。

一根钩针,一缕毛线,编织的不仅是精美的物件,更是一个充满获得感、幸福感的精神家园。王霞和她的钩织班,正用最质朴的方式,一针一线地“钩织”出社区文化的崭新图景,点亮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区的文化“两创”之路。

来源:齐鲁发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