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跟身边炒股的朋友说“岩山不搞老本行,跑去掺和核聚变了”,他当场瞪大眼睛:“是不是蹭热点啊?那玩意儿不是国家队才搞的吗?”其实不光他疑惑,我一开始也觉得这操作太“跳脱”,但把细节扒透了才发现,岩山这步棋根本不是瞎折腾,反而把未来能源赛道的逻辑讲得明明白白。
前几天刷到岩山科技领投超聚能的消息,我跟身边炒股的朋友说“岩山不搞老本行,跑去掺和核聚变了”,他当场瞪大眼睛:“是不是蹭热点啊?那玩意儿不是国家队才搞的吗?”其实不光他疑惑,我一开始也觉得这操作太“跳脱”,但把细节扒透了才发现,岩山这步棋根本不是瞎折腾,反而把未来能源赛道的逻辑讲得明明白白。
先搞懂:超聚能到底在做啥?核聚变+AI难不难懂?
要聊岩山为啥投超聚能,得先把“核聚变”“仿星器”这些听着玄乎的词掰碎了说,其实跟咱们生活里的事儿比一比,特别好理解。
首先说核聚变,咱们现在用电,要么烧煤烧油,要么靠太阳能风能,核聚变不一样——它是模仿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用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当燃料,聚变成氦,过程中释放巨量能量。好处有多明显?燃料到处都是,海水里的氘够人类用几十亿年;而且没污染,不会像核裂变那样产生放射性废料,简直是“终极能源”。
但难就难在“控制”上。太阳核心有超高的压力和温度,才能让原子核乖乖聚变,咱们在地球上没法复刻这种环境,只能靠特殊装置约束。现在全世界主流有两条路:一条是咱们常听说的“托卡马克”,像中国环流四号,就靠磁场把高温等离子体困住,还创下过1亿度运行1066秒的纪录;另一条就是超聚能押注的“仿星器”,它的磁场形状更复杂,像个扭曲的甜甜圈,好处是能让等离子体“稳得住”,不会动不动就“跑掉”,后续发电更靠谱,跟咱们家里的电网适配性也更强。
超聚能聪明就聪明在,没光死磕装置,还把AI加了进来。这就像咱们煮菜,光有好锅好食材不够,还得有个精准的“火候控制器”。AI在这儿就是干这个的:设计磁场形状时,AI能快速模拟上百种方案,找出最省成本的;实验时产生的海量数据,AI几分钟就能分析完,比人工快几十倍;甚至能实时调整磁场,让等离子体一直待在“最合适的位置”,简直是核聚变的“神助攻”。
除了AI,超聚能还拉上了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搞了个“聚变与新能源联合实验室”,不光研究仿星器,还琢磨超导材料——这种材料在极低温度下电阻为零,能让磁场更强更稳定,是核聚变装置的“核心零件”。他们甚至打算用3D打印做零件,速度快还精准,看得出来是真打算把技术落地,不是喊口号。
再琢磨:岩山放着老本行不做,为啥偏要投核聚变?
有人说“岩山之前搞三大科技,现在跨界核聚变,是不是不务正业?”这话真冤枉它了,做生意跟咱们过日子一样,都是“看长远”,岩山的心思,从行业趋势里一挖一个准。
第一点,能源需求越来越“急”,尤其是AI时代一来,电根本不够用。咱们平时刷手机、开空调,耗电不算多,但数据中心、AI大模型就是“电老虎”——一个大型数据中心一年的耗电量,抵得上一个小县城;训练一次ChatGPT,电费就得几十万。以后AI普及了,用电需求还得翻番,传统能源根本跟不上,核聚变这种“无限能源”,简直是刚需中的刚需。
第二点,民营企业搞核聚变,不是“抢国家队的饭碗”,而是分工不同。咱们国家早就有国家队在牵头,像中国聚变公司、西南物理研究院,主攻大型聚变堆,比如未来要建的“中国环流器二号M”,目标是实现“可重复的核聚变发电”;而超聚能这样的企业,更偏向“小型化、商业化”——比如做一个集装箱大小的聚变装置,能给偏远地区、海上平台供电,甚至以后装在无人机、航天器上,这些都是国家队暂时没精力细挖的领域,刚好互补。
第三点,现在入局正是时候,行业马上要“跨过门槛”了。业内有个共识,2025到2027年是核聚变的“关键窗口期”:中国的高温超导技术在验证,美国的惯性约束聚变有突破,国际ITER组织(全球最大的核聚变项目)也准备在2025年搞氘氚实验。这就像十几年前的新能源汽车,当时大家也觉得“不靠谱”,但技术一突破,马上就爆发了。岩山这时候投超聚能,就是赌“技术落地的前夜”,等真能发电了,那可不是小钱。
说句实在的:不光是岩山,普通人也该看懂能源赛道的逻辑
岩山投超聚能这事儿,不光是企业的布局,更把未来几十年的趋势讲透了——能源赛道的机会,从来不是“炒概念”,而是看“需求够不够硬、技术能不能落地”。
就像前几年的新能源,一开始也有人觉得“太阳能风能不稳定,成不了气候”,但现在呢?咱们小区楼顶全是太阳能板,马路上跑的新能源车比燃油车还多,为啥?因为用电成本越来越低,技术越来越成熟,需求摆在哪儿。核聚变也是一个道理,现在看着远,但等技术突破了,不光是发电,连海水淡化、氢能生产都能跟着受益,整个产业链都会被带动起来。
而且这事儿跟咱们每个人都有关系。以后电价会不会更便宜?冬天取暖、夏天开空调会不会不用担心“用电高峰限电”?这些都得靠更高效、更清洁的能源来解决。岩山敢投超聚能,本质上是赌“人类对更好能源的需求不会变”,这个逻辑不管是做企业还是看行业,都站得住脚。
别被“高科技”吓住,看懂需求才是关键
说到底,岩山投超聚能不是“跨界冒险”,而是盯着“刚需”下赌注——AI要用电,未来要清洁能源,核聚变刚好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再加上AI和超导技术的助攻,落地的概率比十年前大多了。
咱们看这类新闻,别光被“核聚变”“AI”这些词唬住,不妨多问自己两句:这东西解决了什么问题?需求是不是真的存在?技术有没有靠谱的团队在做?想明白这几点,就不会被“概念炒作”带偏,也能看懂哪些机会是真的有未来。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核聚变离咱们的生活还远吗?除了发电,你觉得它还能用到哪些地方?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咱们一起把这些“高科技”的门道扒得更明白。
我是秘境,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