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某婚恋平台发布的《情侣称呼偏好调研报告》里有组数据很有意思:仅32%的95后、00后情侣日常喊“老婆/老公”,68%的受访者直言“这词像标准答案,少了两个人的小默契”。反而有4种称呼悄悄火了——它们没那么华丽,却藏在买菜的塑料袋、加班后的热汤、装修的
2024年某婚恋平台发布的《情侣称呼偏好调研报告》里有组数据很有意思:仅32%的95后、00后情侣日常喊“老婆/老公”,68%的受访者直言“这词像标准答案,少了两个人的小默契”。反而有4种称呼悄悄火了——它们没那么华丽,却藏在买菜的塑料袋、加班后的热汤、装修的建材市场里,某社交平台相关话题总播放量超20亿,每一条都带着“我们才懂”的专属温度。
第一种:“我的宝”——8.2亿次播放里,藏着递汤时的手温
阿哲和晓雨同居的第二年,很少再喊“老婆”,取而代之的是“我的宝”。这个称呼不是刻意学的,是某天晚上9点半,阿哲加完班推开门时,自然冒出来的。
那天北京降温,他裹着外套冲进楼道,刚掏出钥匙,门就开了——晓雨穿着他的灰色卫衣,手里攥着个暖手宝,脚边放着个保温桶。“怎么不穿袜子?”阿哲皱眉,弯腰把她的脚往自己怀里捂,晓雨笑出声:“等你回来给你热汤呢,玉米排骨汤,还加了你上次说好喝的竹荪。”
阿哲掀开保温桶,热气裹着香味扑上来,他舀了一勺递到晓雨嘴边:“我的宝,怎么不等我一起吃?”话出口才发现,比“老婆”顺口多了——没有那么重的“身份感”,更像把人护在怀里的心疼。
后来这个称呼就成了他们的日常:晓雨周末睡过头,阿哲把煎蛋摆好,会轻轻戳她的脸:“我的宝,再不起溏心蛋就老了”;晓雨网购的快递堆在门口,阿哲搬完最后一个,会从背后抱住她:“宝,下次别买这么多,我扛着累,你等着也累”。甚至朋友来家里聚餐,阿哲给晓雨夹菜时,会随口跟朋友说“我家宝爱吃这个鱼丸,每次都要多煮几个”——没有刻意秀恩爱,却让朋友后来调侃:“他说‘我的宝’时,眼睛都没离开过你。”
去翻抖音我的宝 话题下的8.2亿条视频,会发现大家的故事都差不多:不是在人多的地方大声喊,是雨天里把伞往对方那边倾时,脱口而出的“宝,别淋到”;是对方生病时,端着粥坐在床边,小声说的“我的宝,再喝一口”。某婚恋调研说,45%的情侣选择这种称呼,不是跟风,是喜欢“我的”两个字里的笃定——你不是别人口中的“宝贝”,是我独有的、要护着的宝。
第二种:“队友”——15.6万篇笔记里,藏着建材市场的砍价声
老周和曼曼结婚4年,最近把“老婆”换成了“队友”。这个称呼的由来,是他们装修通州那套房子时,在建材市场吵了一架又和好后,老周先喊出来的。
那天周末,他们从早上9点逛到下午2点,曼曼看中一款浅灰色地砖,老板开价85元/平,曼曼嫌贵,拉着老周要走,老周却站着不动:“老板,我们队友上次说这款地砖防滑,适合以后有小孩,你再便宜点,我们全屋都用你的。”
曼曼愣了一下——吵架时她跟老周说“装修不是我一个人的事,你能不能上点心”,没想到他记着“防滑”这个细节。老板被“队友”两个字逗笑:“行,看你们俩这么默契,78元/平,包送货。”
回去的路上,曼曼坐在电动车后座,抱着老周的腰:“你怎么突然叫我队友了?”老周笑:“本来就是啊,咱们一起拼装修、一起还房贷,以后还要一起带娃,不是队友是什么?”
这个称呼就这么定了。后来曼曼加班到11点,发消息给老周,老周秒回:“队友别急,我煮了馄饨,加了你爱吃的虾皮,等你回来热一下就能吃”;周末两人一起收拾阳台,老周搬花盆,曼曼擦玻璃,老周擦汗时会说:“辛苦啦队友,收拾完咱们去吃你上次想吃的火锅”;甚至有次曼曼记错了交物业费的时间,老周跑了两趟物业,回来也没怪她,只说:“没事,队友之间,总得有个人多跑几步。”
小红书上婚后队友 话题有15.6万篇笔记,很多夫妻都在说:“比起‘老婆’,‘队友’更像我们的日常。”某调研显示,结婚3-5年的夫妻里,58%的人喜欢用这个称呼——不是不爱了,是爱情变成了更实在的“并肩”:不是谁照顾谁,是你搬不动时我搭把手,你记不住时我多留意,就像老周说的:“喊‘队友’的时候,就觉得咱们是一起闯日子的,不是一个人扛着。”
第三种:“小甜豆”——39%的定制昵称里,藏着抹茶千层的杏仁片
小宇和糖糖在一起半年,从没叫过“老婆”,他一直喊糖糖“小甜豆”。这个称呼是专属的,因为糖糖超爱吃甜品,每周至少要吃两次蛋糕,尤其是抹茶千层。
第一次喊是在三里屯那家甜品店,糖糖叉了一块千层递到小宇嘴边,皱着眉说:“这家杏仁片太多了,我不爱吃。”小宇把蛋糕上的杏仁片都挑下来,放在自己盘子里,笑着说:“那以后我帮你挑,我的小甜豆。”
糖糖愣了一下,脸一下子红了——不是“宝贝”那种泛泛的甜,是知道她“不爱吃杏仁片”的专属甜。后来小宇就总这么叫:糖糖早上赖床,小宇把热好的牛奶放在床头,会戳戳她的脸:“小甜豆,再不起牛奶就凉了”;糖糖加班到晚上8点,小宇去接她,手里拎着个蛋糕盒:“给小甜豆买了抹茶千层,这次特意让老板少放杏仁片”;甚至糖糖生理期不舒服,小宇给她煮红糖姜茶,会说:“小甜豆,喝完捂捂肚子,我给你揉一揉。”
某恋爱APP的调研显示,现在39%的情侣会用“小+特质”的定制昵称,比如“小迷糊”(总忘带钥匙)、“小胆小鬼”(怕黑)、“小馋猫”(爱吃零食),比通用的“宝贝”更受欢迎。原因很简单:这种称呼里藏着“我记得你的小习惯”的心意。就像小宇说的:“我喊‘小甜豆’,不只是因为她爱吃甜,是每次看到甜品,我都会想起她挑杏仁片时的样子——那种小细节,比‘老婆’更让我觉得,她是独一无二的。”
有次糖糖问小宇:“要是以后我不爱吃甜了,你还叫我小甜豆吗?”小宇把她搂进怀里:“那我就叫你‘小宝贝’——不是别人的宝贝,是我的小宝贝。”其实不管叫什么,重点从来不是名字,是喊出口时,眼里的那点“我懂你”的温柔。
第四种:“晚儿”——6.3万条分享里,藏着出差时的星星手链
子墨和林晚异地恋,子墨在上海,林晚在北京。他们之间的称呼很特别,子墨不叫“晚晚”,叫“晚儿”,带着点上海话的软,又有北京话的儿化音。
第一次这么叫是子墨出差去北京,在机场免税店看到一条星星手链,突然就想起林晚的名字——“林晚”,像傍晚的星星,安安静静的。他买下手链,在微信上给林晚发消息:“晚儿,我给你带了个礼物,等我明天见你。”
林晚看到消息时,正在公司楼下等外卖,突然就笑了——不是“亲爱的”那种正式,是“晚儿”两个字里,藏着“我把你的名字放在心上”的在意。后来子墨就总这么叫:晚上视频时,子墨会说“晚儿,今天上海的月亮好圆,跟你上次发的北京的月亮一样”;林晚加班时,子墨会定个闹钟,到点提醒她“晚儿,该喝口水了,别一直盯着电脑”;甚至子墨跟朋友聊起林晚,也会说“我家晚儿今天跟我分享了她种的绿萝,长得可好了”。
社交平台上名字拆字昵称 有6.3万条分享,很多情侣都在晒自己的专属称呼:女生叫“苏星”,男生叫“星宝”;女生叫“陈糯”,男生叫“糯糯”;女生叫“李禾”,男生叫“禾禾”。某调研显示,82%的受访者觉得这种称呼更有纪念感,因为“它不是跟风来的,是从你的名字里来的——就像把你的一部分,变成了我们之间的小秘密。”
去年林晚生日,子墨从上海飞来北京,手里拎着个蛋糕,上面写着“晚儿,生日快乐”。林晚问他:“为什么总叫我晚儿啊?”子墨把她的手放在自己口袋里:“因为‘晚’是你的名字,‘儿’是我想跟你更亲一点——就像家人之间,会叫小名一样。”其实最好的称呼,从来不是多新潮,是把对方的名字,变成两个人之间最亲密的符号。
79%的受访者说:最好的称呼,是眼里的光
看完整份《情侣称呼偏好调研报告》,最打动我的不是那些数据,是最后一句话:“79%的受访者认为,喜欢的不是称呼本身,是喊出口时对方眼里的光——是阿哲叫‘我的宝’时,先帮晓雨拢紧外套的手;是老周说‘队友’时,自然接过曼曼手里建材袋的动作;是小宇喊‘小甜豆’时,挑掉杏仁片的耐心;是子墨叫‘晚儿’时,盯着手链想起她的眼神。”
其实“老婆”从来不是“过时”了,是我们对爱情的表达,越来越不想走流程——不想用一个标准化的称呼,来定义两个人的感情;更想把心意藏在“我的宝”“队友”“小甜豆”“晚儿”里,藏在递汤、砍价、挑杏仁片、买手链的细节里。
就像老周和曼曼装修完房子,在客厅挂婚纱照时,老周扶着相框,曼曼递钉子,老周突然说:“谢谢啊,队友。”曼曼笑了:“谢什么,咱们是一起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他们身上,比任何新潮的称呼都暖。
最好的称呼,从来不是别人觉得“流行”,是你喊她“小甜豆”时,她会笑着把蛋糕递过来;是她叫你“队友”时,会自然跟你一起扛东西——那些藏在称呼里的小动作,才是爱情里最珍贵的“流行”。
来源:未来电竞基地(退役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