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是不是每天睁开眼就琢磨:今天得再搞个副业、明天得追个新风口、后天得跟那个大佬混个脸熟,不然第一个 100 万啥时候才能到手?我敢打赌,90% 的人赚不到 100 万,问题就出在 “太想赚钱” 上。
你是不是每天睁开眼就琢磨:今天得再搞个副业、明天得追个新风口、后天得跟那个大佬混个脸熟,不然第一个 100 万啥时候才能到手?我敢打赌,90% 的人赚不到 100 万,问题就出在 “太想赚钱” 上。
这话不是我瞎编的,是查理・芒格老爷子用一辈子攒下的金句,只不过多数人把它当 “心灵鸡汤”,没尝出里面藏着的 “财富密码”。
咱先聊个真事儿:我发小阿强,前几年看见别人搞直播带货赚得盆满钵满,立马辞了月薪 8000 的工作,凑了 10 万块钱囤货、买设备、请运营,每天直播到凌晨三点,嗓子哑得像砂纸磨过,结果呢?
三个月下来,货没卖出去多少,10 万本钱亏得只剩 2 万,最后只能灰溜溜去送外卖。
他后来跟我说:“当时满脑子都是‘赶紧赚够 100 万’,谁知道越急越赔。”
你看,这就是多数人的误区:把 “赚钱” 当成了目标本身,却忘了芒格说的 “如果我知道自己会死在哪里,我就永远不去那个地方”
赚 100 万的第一步,从来不是 “怎么赚”,而是 “怎么别亏”。
你可能会笑:“不赔钱谁不会?少瞎投资不就行了?” 可真要做到,比你想象中难 100 倍。
芒格在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东大会上,被问 “投资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他没说 “低买高卖”,也没说 “选好公司”,而是翻来覆去强调 “安全边际” 说白了就是 “别把所有钱都投进去,更别投你看不懂的东西”。
但现在多少人把这话当耳旁风?看见别人买比特币赚了,自己连区块链是啥都不知道就往里冲;听说朋友搞 NFT 翻了倍,连数字藏品的版权规则都没搞懂就跟风下单,最后亏得哭爹喊娘,还怪 “运气不好”。
我邻居王阿姨更绝,去年听 “理财大师” 说买私募能 “稳赚不赔”,把自己攒了 20 年的养老钱全投进去,结果不到半年,私募公司跑路了,王阿姨天天在家哭,说 “这辈子再也不碰理财了”。
你说这能怪理财吗?怪就怪她把 “赚钱” 的优先级放在了 “不赔钱” 前面,忘了芒格说的 “投资的第一条准则是不要赔钱,第二条准则是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
其实赚第一个 100 万,最核心的不是 “怎么找到能赚 10 倍的机会”,而是 “怎么保证自己的本金不缩水” 就像你盖房子,先把地基打牢了,才能往上盖,要是地基都不稳,盖得越高塌得越狠。
再举个正面例子:我表哥是做程序员的,月薪 2 万,他没像别人那样去搞什么 “副业刚需”,而是每个月固定存 1 万,剩下的 1 万用来生活和学习。
有人劝他 “把钱拿去买股票,说不定一年就能翻倍”,他却说 “我看不懂股票,万一亏了,我好几年的积蓄就没了”。
就这么坚持了 5 年,他存了 60 万,然后用这 60 万加上自己攒的公积金,在老家买了套学区房,没过两年,学区房涨价,他把房子卖了,正好赚了 40 万,加上之前的 60 万,刚好 100 万。
你看,他没追过任何风口,没搞过任何 “高收益投资”,就靠 “不赔钱” 的原则,慢慢攒出了第一个 100 万。这就是芒格的智慧:先保证自己不摔跟头,才能走得更远,赚得更多。
现在网上天天喊 “斜杠青年才是王道”,好像你不多搞几个副业,不同时做个 “自媒体 + 代购”,就对不起自己的青春。
可芒格偏不这么认为,他一辈子就干了两件事:投资和读书,却成了全球最富有的人之一。
他说 “我这一生,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专注” 这话听着有点 “反常识”,但你细琢磨就懂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把精力分散在 10 件事上,每件事只能做到 60 分,可你把精力集中在 1 件事上,却能做到 90 分,而这 90 分带来的收益,往往比 10 个 60 分加起来还多。
我之前认识个 “斜杠达人” 小李,圈里天天晒自己的 “战绩”:早上发圈卖面膜,中午开直播教英语,晚上还要写号搞情感咨询,周末还要去兼职做婚礼策划。
他总说 “多一份收入,离 100 万就更近一步”,可实际上呢?面膜一个月卖不出 10 盒,英语直播在线人数从没超过 50 人,公众号粉丝还没破千,婚礼策划半年只接了 3 单,算下来每个月的副业收入还不够交手机话费。
最后他累得住院了,才幡然醒悟:“我以为多搞几个副业就能赚钱,结果把自己搞垮了,还啥都没赚到。”
反观芒格,他这辈子就专注在 “价值投资” 上,每天花 10 个小时读书、研究公司财报,把每家公司的商业模式、管理层能力、行业前景摸得透透的,才敢下手投资。
投资伯克希尔哈撒韦,不是因为 “这家公司当时涨得快”,而是因为他看透了这家公司的价值就像他说的 “如果你买了一个价值 1 块钱的东西,却只花了 5 毛钱,那你永远不会亏”。
正是这种 “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的专注,让他赚得盆满钵满。
我另一个朋友小周,是做设计的,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也想搞副业,又接海报设计,又接视频剪辑,还接 PPT 制作,结果每个活都做得马马虎虎,客户投诉不断。
后来他听了芒格的书,决定 “砍掉所有副业,只专注做品牌设计”,每天花 3 个小时研究优秀的品牌案例,花 2 个小时练习设计技巧,不到两年,他成了业内小有名气的品牌设计师,客户主动找上门,单靠设计费,一年就能赚 30 多万,4 年就攒够了第一个 100 万。
你看,赚 100 万不是 “撒大网捞鱼”,而是 “把一根针磨尖了,去扎一个点” 你越专注,越容易在一个领域做到顶尖,而顶尖的人,从来不会缺赚钱的机会。
你是不是觉得 “赚钱就得勤快”?每天得跑 10 个客户、发 20 条圈、开 3 个会,不然就觉得自己 “没努力”?可芒格偏说 “我们能有今天的成就,靠的不是勤快,而是等待”
这话听着更离谱了,难道躺着就能赚钱?还真差不多,只不过这 “躺平” 不是 “啥都不干”,而是 “只在对的时候动手,其他时候都不动”。
芒格和巴菲特在投资上有个著名的 “打孔理论”:如果给你一张只有 20 个孔的卡片,每打一个孔就代表你做一次投资,这辈子你只能做 20 次投资,那你一定会非常谨慎,只在遇到 “绝对好的机会” 时才动手。
可现实中多少人把 “投资” 当成了 “打游戏”,今天买这个股票,明天卖那个基金,一年下来交易几十次,手续费花了不少,钱却没赚多少。
就像芒格说的 “频繁交易就像给赌场送钱,你交易得越频繁,亏得越多”。
我同事老陈,之前也是个 “交易狂人”,每天盯着股票大盘,涨一点就卖,跌一点就买,一年下来交易了 50 多次,结果算下来,不仅没赚钱,还亏了 2 万多手续费。
后来他学芒格的 “等待策略”,一年只交易 1-2 次,只在看到 “绝对低估” 的公司时才下手,比如特殊期间,他看到某家消费公司的股价跌了很多,研究后发现这家公司的基本面没坏,只是受特殊影响暂时下跌,于是他果断买入,持有了两年,股价涨了 3 倍,光这一笔投资就赚了 50 万。
不光投资,赚钱的其他领域也是如此。
我之前认识个做餐饮的老板,前几年看见别人开网红店赚得快,一年开了 3 家分店,结果因为没精力管理,每家店的口味和服务都跟不上,不到一年就全倒闭了,亏了 80 多万。
后来他学乖了,只守着一家店,每天研究怎么提升菜品口味、怎么服务好客户,不轻易开分店,就这么熬了 5 年,他的店成了当地的 “网红老店”,每天都要排队,一年净利润就能有 20 多万,5 年就赚够了 100 万。
他说 “以前总想着‘多开店多赚钱’,现在才明白,有时候‘少动手’比‘多动手’更赚钱”。
这就是芒格的 “等待智慧”:赚 100 万不是 “抓住所有机会”,而是 “抓住少数几个关键机会”。
就像猎人打猎,不是看见兔子就开枪,而是等兔子进入最佳射程,再扣动扳机你越能忍住 “动手的冲动”,越容易抓住真正能赚钱的机会。
很多人赚不到 100 万,不是因为 “没机会”,而是因为 “机会太多,乱了分寸”,把该等的机会错过了,把不该抓的机会抓住了,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看到这儿,你应该明白了:芒格说 “赚第一个 100 万的关键不是赚钱”,不是说 “不用赚钱”,而是说 “别把‘赚钱’当成唯一目标”。
真正的关键,是先学会 “不赔钱”,把本金保住;再学会 “缩窄专注范围”,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最后学会 “等待”,抓住少数几个关键机会。
这三点,没有一个是直接 “教你怎么赚钱” 的,却比任何 “赚钱技巧” 都管用。
你想想,那些真正赚到第一个 100 万的人,是不是都符合这三点?他们不追风口,不搞投机,不分散精力,只是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等着机会上门。
而那些总想着 “快速赚 100 万” 的人,往往会因为急功近利,把本金亏掉,把精力耗光,最后离 100 万越来越远。
芒格说 “简单是长期努力的结果,而不是起点”。
赚第一个 100 万,其实就是一场 “反常识” 的修行:你要放弃 “赚快钱” 的执念,接受 “慢慢赚” 的现实;你要放弃 “多而杂” 的贪婪,拥抱 “少而精” 的专注;你要放弃 “勤动手” 的冲动,学会 “善等待” 的耐心。
当你做到这些,100 万就不是 “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 “水到渠成的结果”。
毕竟,芒格老爷子在 90 多岁的时候,都还在靠 “不赔钱、少动手、多等待” 赚钱,咱年轻人,急啥呢?
来源:阿胖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