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OM System 150-600mm F5.0-6.3 IS 镜头拥有等效 300-1200mm 的超大焦段,以便携设计实现了出色的远摄能力,是拍摄体育赛事、野生动物等题材的理想之选。
OM System 150-600mm F5.0-6.3 IS 镜头拥有等效 300-1200mm 的超大焦段,以便携设计实现了出色的远摄能力,是拍摄体育赛事、野生动物等题材的理想之选。
1. 优势
- 等效焦段可达 1200mm,远摄能力极强
- 完全支持手持拍摄
- 具备防风雨结构
- 自动对焦与图像稳定功能表现出色
- 兼容增距镜
2. 不足
- 体积与重量仍偏大
- 价格较高
3. OM System 150-600mm F5.0-6.3 IS 核心参数速览
- 镜头类型:超远摄变焦镜头,等效焦段 300-1200mm
- 增距镜兼容性:可搭配 MC-14 与 MC-20 增距镜
- 对焦范围:最小对焦距离 0.56-2.8m,最大放大倍率 0.35 倍(150mm 焦段下)
- 尺寸与重量:264.4mm×109.4mm,重量 2065g
- 适用机型:仅适用于 Micro Four Thirds(微四分之三系统)相机
该镜头于 2024 年初与 OM-1 Mark II 相机同步发布,是专为微四分之三系统打造的超远摄变焦镜头。其等效 300-1200mm 的焦段,不仅是微四分之三系统中最长的变焦焦段,在当前所有变焦镜头中也位居前列。此外,对于需要更远拍摄距离的用户,该镜头还可搭配品牌旗下的 1.4 倍与 2 倍增距镜使用,堪称体育、野生动物摄影领域的微四分之三系统优选镜头之一。
需首先说明的是,OM System 150-600mm 镜头并非完全自主研发设计,其明显基于适马 150-600mm F5-6.3 DG DN OS Sports 镜头打造,光学结构、核心功能及主要参数均与后者一致,外观设计也较为相似。不过,OM System 针对物理设计与操控布局进行了定制化调整,售价却较适马原版高出一倍。
(镜头的深筒形遮光罩前端设有橡胶缓冲垫)
在光学设计上,作为一款超远摄变焦镜头,该镜头采用了复杂的光学结构,由 15 组 25 片镜片组成,其中包含 2 片超低色散(ED)镜片、4 片超级超低色散(Super ED)镜片、6 片高折射率(HR)镜片以及 1 片高清(HD)镜片。这一设计旨在保证全画面锐度的同时,最大程度抑制远摄镜头易出现的色散问题。
镜头内置光学稳定系统,在 150mm 焦段下可实现 6 档防抖效果,600mm 焦段下防抖效果为 5 档。若搭配支持 Sync IS(同步防抖)功能的奥林巴斯或 OM System 相机,机身防抖系统还可额外提供 1 档防抖补偿,进一步提升拍摄稳定性。
(镜头前镜片周围设有 95mm 规格的滤镜接口)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该镜头拍摄的题材(如体育、野生动物)通常需要较高的快门速度以减少运动模糊,即便如此,出色的防抖功能在手持构图时仍具有重要意义。
镜头的最小对焦距离随焦段变化:广角端(150mm)最小对焦距离为 56cm,远摄端(600mm)则为 2.8m。在 150mm 焦段下,最大放大倍率可达 0.35 倍,可对最小尺寸为 49×37mm 的物体进行对焦,这对于拍摄昆虫等小型野生动物而言尤为实用。
(镜头采用防风雨结构设计,卡口处设有密封胶圈)
与 OM System 多数镜头一致,该镜头具备防尘、防溅、防冻(-10℃)能力,具体防护等级为 IPX1,即能承受每分钟 1mm 降雨量、持续 10 分钟的雨水侵袭。尽管这一防护等级低于该品牌 PRO 系列镜头的 IP53 等级,但 OM System 明确标注了防护等级,相比多数仅模糊宣称“防风雨”的厂商更为规范。
镜头前镜片表面涂有氟涂层,可有效排斥雨滴。该镜头兼容 95mm 规格滤镜,出厂时配备深筒形遮光罩,同时支持 1.4 倍与 2 倍增距镜。
如前文所述,该镜头可搭配奥林巴斯/OM System 品牌增距镜使用:安装 MC-14 1.4 倍增距镜后,镜头焦段变为 210-840mm(等效 410-1680mm),光圈变为 F7-F9;安装 MC-20 2 倍增距镜后,焦段扩展至 300-1200mm(等效 600-2400mm),光圈变为 F10-F13。这一焦段足以将月球完整填充画面,但需注意的是,在微四分之三系统下,此光圈区间会出现明显的衍射模糊现象,影响画面锐度。
不容忽视的是,OM System 150-600mm 镜头体积与重量较大,尤其以微四分之三系统镜头的标准来看更为明显。参数显示,镜头直径为 109.4mm,长度为 264.4mm,但安装遮光罩并将焦段调至 600mm 时,镜头总长会延伸至 430mm。此外,官方标注的 2065g 重量未包含镜头盖与遮光罩,若两者均安装,实际携带重量约为 2250g。
(镜头调至 600mm 焦段时,镜筒会显著延伸)
受较大体积与重量影响,该镜头最适合搭配机身尺寸较大、握柄舒适的单反造型相机使用。实际测试中,该镜头与奥林巴斯 OM-D E-M1 Mark III 相机搭配使用时手感出色;与安装了附加握柄的 OM System OM-3 相机搭配时虽可正常使用,但握持与操控便捷性略有下降。
不过总体而言,这款等效 1200mm 的远摄镜头仍可轻松实现手持拍摄,这一点实属难得。
(镜头的三脚架环配备阿卡(Arca-Swiss)标准快装板与背带连接孔)
镜头配备不可拆卸的三脚架环,旋转顺滑,但遗憾的是无法实现 90° 间隔卡点定位(不利于横竖构图快速切换)。三脚架环底部的快装板采用阿卡标准,可直接安装至多数阿卡标准云台。此外,镜头还设有两个背带连接孔,无需将背带挂载在相机上,测试中搭配 Peak Design Slide Lite 背带使用,便携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镜头镜筒侧面设有一组常规远摄镜头操控开关,包括对焦范围限制开关、自动对焦/手动对焦(AF/MF)切换开关以及图像稳定(IS)开关。镜筒圆周方向还均匀分布着三个功能按键(间隔 90°),但按键位置设计欠佳,实际操作中难以找到舒适的按压姿势。
(镜头配备对焦范围限制、AF/MF 切换及 IS 开关)
该镜头最令人满意的设计是其变焦机制。此类大尺寸延伸式变焦镜头,因镜片重量较大,变焦操作往往存在速度慢、手感生涩的问题。而 150-600mm 镜头通过两种不同的摩擦力设定解决了这一痛点:一种适用于常规变焦环操作,另一种则支持快速推拉式变焦,以满足手持拍摄的灵活需求。这一功能通过一个三档位开关控制,档位分别标注为 L(锁定)、T(紧阻尼)、S(顺滑)。
(该开关可将变焦模式设定为顺滑(S)、紧阻尼(T)或锁定(L))
将开关调至“T”档(紧阻尼)时,可通过变焦环进行精准构图,且能有效避免“变焦漂移”现象(即镜头朝下时因自身重量导致镜筒自动延伸);调至“S”档(顺滑)时,握住镜筒前端即可实现快速推拉变焦,适用于拍摄对象靠近或远离时的快速构图,例如在航展拍摄中,这一功能可大幅提升抓拍效率;调至“L”档(锁定)时,镜头可固定在最短焦段,便于收纳与携带。
四、自动对焦性能OM System 150-600mm 镜头的自动对焦表现令人满意,对焦过程安静且速度出色。测试中,笔者使用该镜头搭配 OM System OM-3 相机,通过主体识别功能拍摄航展中的飞机与公园内的野生动物,即便面对快速移动的拍摄对象,对焦成功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基本能够精准对焦至相机指定的区域。
但需注意的是,该镜头的对焦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搭配的相机机型。在本文撰写时,OM-3 相机代表了微四分之三系统自动对焦技术的最高水平,除此之外,仅有 OM-1 Mark II、松下 Lumix G9II 及 GH7 等少数机型能与之实现相当的对焦性能。
笔者同时也将该镜头搭配较旧的奥林巴斯 OM-D E-M1 Mark III 相机进行测试,分别使用小范围固定对焦区域与追踪对焦模式。结果显示,这一组合在复杂环境下拍摄小型对象时,对焦精度略有下降,易出现对焦于前景或背景的情况。不过,这种对焦偏差在电脑屏幕上放大查看时才较为明显,在小尺寸屏幕预览或打印输出时则不易察觉。
(白鹭的最清晰对焦区域略靠前。拍摄参数:E-M1 Mark III 相机,光圈 F7.1,快门 1/1000s,焦段 600mm,感光度 ISO200)
若将该镜头搭配不具备相位检测自动对焦功能的老旧微四分之三相机使用,几乎无法实现对移动对象的追踪对焦,但这一问题源于相机性能限制,而非镜头本身的缺陷。
五、成像表现那么奥林巴斯 150-600mm 镜头的成像质量究竟如何?通常而言,镜头评测会在此处详细分析不同光圈与焦段下的锐度表现,但对于该镜头,这种分析的实际参考价值有限。并非因为其锐度不佳——事实上该镜头锐度表现良好,而是由于使用这类长焦、小光圈镜头拍摄户外移动对象时,最终成像质量往往受其他因素制约更大。
该镜头的长焦特性导致景深极浅,拍摄野生动物时,仅有极小范围的画面能保持极致锐度。当然,可通过缩小光圈来增大景深,但这会迫使相机提高感光度。此外,在微四分之三系统下,若光圈缩小至 F8 以上,会出现明显的衍射柔化现象,因此实际可调整的光圈范围十分有限。
(通过轻微的运动模糊增强了画面动感。拍摄参数:OM-3 相机,光圈 F6.3,快门 1/1000s,焦段 600mm,感光度 ISO400)
尽管存在上述限制,笔者对该镜头的成像结果仍较为满意——即便其成像在技术层面的锐度未必优于其他类型照片,但在许多场景下,只有借助该镜头才能捕捉到独特画面。
笔者还测试了该镜头与奥林巴斯 MC-14(1.4 倍)、MC-20(2 倍)两款增距镜的搭配效果,多数情况下表现超出预期:搭配 OM-3 相机时,自动对焦功能几乎可正常工作,取景器画面也保持清晰(仅在光线极暗环境下略有影响)。
(使用 MC-20 2 倍增距镜拍摄,画面仅从 4:3 比例裁剪为 3:2 比例,基本保留了原始构图。拍摄参数:OM-3 相机,光圈 F13,快门 1/25s,焦段 1200mm,感光度 ISO1600)
但需特别注意的是,搭配增距镜使用时,强烈建议借助 monopod(独脚架)或 tripod(三脚架)等支撑设备稳定相机,尤其是搭配 2 倍增距镜时——切勿尝试手持拍摄,因为此时几乎无法保持镜头稳定以确保拍摄对象处于取景范围内。此外,综合前文提及的成像限制,与直接使用镜头拍摄后裁剪放大相比,搭配增距镜未必能获得更多有效细节。
(另一张使用 MC-20 增距镜拍摄的照片,等效焦段 2400mm,图中的小鸊鷉实际距离比视觉上更远。拍摄参数:OM-3 相机,光圈 F13,快门 1/1000s,焦段 1200mm,感光度 ISO5000)
若在几年前,笔者可能会认为该镜头搭配增距镜并无实际意义,但如今观点有所改变。对于小型、远距离的拍摄对象(最典型的如鸟类),增距镜有助于自动对焦系统实现更精准的对焦——尤其是在开启主体识别功能时,相机能更可靠地识别出眼部等关键对焦区域。
同时,得益于现代基于 AI 的降噪技术,笔者如今对高感光度拍摄的接受度大幅提高。例如上文提及的 ISO5000 感光度照片,通过 Adobe Denoise 软件处理后,噪点控制效果十分理想。
使用 OM System M.Zuiko Digital ED 150-600mm F5.0-6.3 IS 镜头的体验颇具趣味性——这款镜头虽不算小巧,却能实现超大远摄能力且支持手持拍摄,这种特性极具吸引力,其成像质量也相当出色。
尽管如此,该镜头仍属于较为小众的产品。对于大多数微四分之三系统用户而言,100-400mm 焦段的变焦镜头或许是更理性的选择:这类镜头体积更小、重量更轻、价格更低,且等效 200-800mm 的焦段已能满足多数拍摄需求。例如在航展拍摄中,笔者发现 150-600mm 镜头的超长焦段并未带来明显优势,反而有时需要更宽广的视角。
但在特定领域,该镜头的优势极为突出:对于追求“便携性+最长焦段”的野生动物摄影师,尤其是鸟类摄影师(这类题材对远摄能力的需求永无止境),该镜头堪称理想之选。它并非适合所有用户,但对于明确知晓自身需求的使用者而言,这款镜头定能带来出色的拍摄体验与成果。
来源:互通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