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2年扎根瓷都的下岗工人,守着6元十年不涨价的鸡排摊,凭着“你可以拒绝我,但不能拒绝美味”的金句,硬生生把三轮车小摊变成了网红地标——游客跨千里排队三小时,城管专门为他铺了500米“鸡排大道”,文旅局还授了“文旅推介官”称号。
这个国庆,景德镇48岁的“鸡排哥”李俊永彻底被流量“砸晕”了。
42年扎根瓷都的下岗工人,守着6元十年不涨价的鸡排摊,凭着“你可以拒绝我,但不能拒绝美味”的金句,硬生生把三轮车小摊变成了网红地标——游客跨千里排队三小时,城管专门为他铺了500米“鸡排大道”,文旅局还授了“文旅推介官”称号。
但热闹没撑几天就变了味:“鸡排哥”被挤得“呼吸都难”,累出“痛苦面具”,曾经的幽默金句全没了踪影;鸡排从酥脆变温凉,排队号码被黄牛炒到150元,他直言“管不了”;更有人发现工作人员插队、学生被挤在队尾,当初圈粉的“真诚”碎了一地。
长假收尾时,摊位前的队伍缩了大半,这场流量盛宴终究没能延续。
其实打一开始,景德镇真正缺的就不是“鸡排哥”这样的网红,而是能接住流量、撑得起“千年瓷都”名号的硬核底气。
“鸡排哥”能火,说白了是踩中了当下文旅消费的两大密码。
一是真诚感戳中人心:下岗创业多次失败后,他守着“不亏本赚点小钱”的初心,学生减1元、炸不到位不售卖,刚好击中了人们对过度营销的反感。
二是情绪价值拉满:炸鸡排时随口抛出的金句,让6元鸡排卖出了“600元的情绪价值”,这正是年轻人最吃的一套。
短视频一放大,效果立竿见影:他2天涨粉超10万,相关话题全网曝光超10亿次,直接带动景德镇酒店入住量涨三成,2公里内民宿价格翻了2-3倍。
但流量这把双刃剑太锋利,一个小摊根本扛不动——当地得派专班维持秩序、志愿者发水,甚至半天铺好一条“鸡排大道”,堪称“举全城之力保一块鸡排”。
更尴尬的是,流量很快异化成了负担,密集围观让“鸡排哥”失去了原本的情绪价值,真假账号冒头、自媒体蹭热度引流,甚至有人编造他的私生活谣言。
就像钱钟书说的,“吃了鸡蛋觉得好,何必非要认识下蛋的母鸡”,把一个普通摊主架上“城市名片”的位置,本身就是种错位。
景德镇能叫“世界瓷都”,靠的从来不是小吃,而是烧了上千年的窑火,如今更靠能接轨世界的陶瓷潮玩。
要知道,“景德镇制”区域品牌价值有600亿元,2024年陶瓷产业产值达939亿元,而这些硬核实力,居然被一块鸡排抢了风头。
藏在昌南里的“陶瓷潮玩小镇”早就给出了答案,40米高的巨型“大碗”建筑里,5000多名艺术家把米菲、山海经这些IP做成陶瓷潮玩,光孵化产品价值就突破20亿元。
荷兰米菲穿上青花“新衣”,变成珐琅彩下午茶套装;美国大学生来这儿学拉坯、玩3D打印,把中西创意融成陶瓷作品。
“陶瓷朋克”IP“昌南仔”现身“赣超”赛场,活力四射地为球队加油助威。其独特形象迅速成为潮流焦点,深受年轻人追捧,俨然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潮符号。
更亮眼的是产业潜力,2024年,中国潮玩市场展现出蓬勃态势,规模成功突破764亿元。
行业前景向好,专家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大幅增长,飙升至1100亿元。
景德镇顺势接住风口,引进玩具城市等品牌复刻陶瓷潮玩,即便价格上涨仍被抢购一空;周末的创意市集上,青年创作者直接把想法变成产品,让瓷文化真正“潮起来”。可这些能代表“文化新质生产力”的亮点,居然没火过一块鸡排?
问题出在传播错位:讲拉坯要练三年太枯燥,不如“6元十年不涨价”好记;陶瓷潮玩的创新故事太复杂,比不上“塑料袋6块”的梗有传播力。
但城市走红不能只靠意外,就像淄博烧烤火的是烟火气,留住人的终究是底蕴——景德镇得把瓷文化翻译成年轻人爱听的“话”。
“鸡排哥”的热度给景德镇提了个醒:现在游客要的是“生活体验式旅游”,渴望的是“我感受过”的情感连接。但这种连接不能只靠一个人,得融进城市的骨子里。
首先得把流量引子变成文化入口,当地把鸡排摊迁到陶瓷博物馆附近,这步走对了——完全可以再往前推:让“鸡排哥”的摊位挂上“陶瓷体验指引牌”,买鸡排送潮玩小镇优惠券。
培训手艺人学“网红表达”,把“釉下彩”讲成“陶瓷的隐形彩妆”,把“利坯”说成“给陶瓷做SPA”。
就像陶玩里那样,把拉坯过程拍成短视频,让网友看着“解压”,自然愿意来现场试试。
更关键的是建“抗风险的文旅底盘”。
一个“鸡排哥”太脆弱,他累了、口碑塌了,热度就散了;但要是有一批“陶瓷代言人”——会拍视频的手艺人、懂创意的设计师、能讲梗的讲解员,再配上规范的服务,才能留住人。
这次国庆景德镇的操作其实有亮点:5480名志愿者服务游客,机关食堂开放、免费摆渡车接送,还严查千元民宿乱象。
要是把这股执行力用在文化传播上:在潮玩小镇设“新手制瓷体验区”,让游客半小时做出小摆件;搞“瓷+美食”路线,吃完鸡排去画瓷杯,把“吃的快乐”变成“带得走的记忆”,何愁留不住人?
还要守住真诚底色,“鸡排哥”最圈粉的是质朴,瓷文化的传播也该如此。
不用刻意包装“高大上”,就讲手艺人“画坏100个杯子才成精品”的故事;不用硬造“网红打卡点”,就把老巷子里的作坊变成“开放式体验空间”。
就像网友说的,“我们爱的是真实的烟火气,不是包装出来的网红”——当瓷文化能像鸡排摊那样有温度,才真正有了长红的根基。
“鸡排哥”是个可爱的意外,他的真诚值得被珍惜,但不该被架上“城市名片”的架子。
他更该是景德镇的“引子”:游客因鸡排而来,却被陶瓷潮玩、手作体验留住,临走时带个青花小摆件,这才是流量该有的归宿。
景德镇的魂,从来不是一块鸡排的热度,而是跨越千年的窑火,是能把米菲变青花、把传统变潮流的创造力。
当街头的手作坊能像鸡排摊那样热闹,当陶瓷潮玩能像“金句”那样传得远,当每个游客来这儿既能吃到烟火气,又能摸到瓷文化的根——这座千年瓷都,才真正有了“长红”的底气。
毕竟,能代表“china”的,从来不是鸡排,而是那些在火与土中淬炼出的璀璨瓷光。
来源:笔杆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