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一定读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你或许也能哼出“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一定读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你或许也能哼出“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可你是否知道,徐志摩还有一首多次入选课本的情诗,连语文老师都坦言“不敢细讲”?
它叫《雪花的快乐》。当我们在课堂上朗读“飞扬,飞扬,飞扬”时,老师欲言又止的眼神里,藏着怎样的秘密?
这首被无数人奉为经典的诗,为何成了讲台上的“烫手山芋”?
林徽因曾清醒地说:“徐志摩当初爱的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我。”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徐志摩矛盾的一生。他是天生的理想主义者,却偏要把爱情当诗写——
与张幼仪的婚姻,是父母之命的枷锁,他在日记里写“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却从未正眼看过这位为他生儿育女的发妻;
与林徽因的邂逅,是诗心的共振,可当少女随父亲离英回国,他追到康桥的柔波里,终究只是“揉碎在浮藻间”的梦;
直到遇见陆小曼,这个敢爱敢恨的才女,才让他尝到了“灵魂相认”的滋味,尽管她已是好友王赓的妻子。
徐志摩像块吸满浪漫的磁石,总在用想象的模子雕刻爱人。
他曾说:“爱情是个奇怪的东西,它教人甘愿跳出理智的轨道。”
于是,他为陆小曼写下《爱眉小札》里的肉麻情话:“我的心肝,你是我的,你是我这一辈子唯一的成就”。
也为这段见不得光的感情,写了另一首更隐晦的诗——《雪花的快乐》。
诗人的爱情,是用想象喂养的盛宴,却也是扎向现实的刺。当道德与人性的天平倾斜,那些被诗化的爱,终要在世俗里显形。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藉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这首发表于1924年的《雪花的快乐》,至今仍被收录在语文课本里。它的美,在于用最轻盈的意象,写最浓烈的深情。
雪花是诗人的自喻。“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它避开所有世俗的冷,只向“清幽的住处”飞去,那里有“朱砂梅的清香”,有“柔波似的心胸”。
三次重复的“飞扬”,是灵魂挣脱束缚的呐喊;两次叠唱的“消溶”,是渴望与爱人融为一体的痴狂。
全诗四节,看似在写雪花寻爱,实则是诗人在写自己。
他避开现实的藩篱,把爱情建在“假如”之上:假如我是雪花,便不必被伦理束缚;假如她有梅香,便值得我用一生奔赴。
可这“假如”越美,现实越痛。写《雪花的快乐》时,徐志摩刚与张幼仪离婚,正与陆小曼热恋。
这段被王赓的婚约、世俗的眼光压得喘不过气的感情,成了他笔下最浪漫的注脚。
后来学者分析:“雪花的快乐,本质是灵魂的自由。
徐志摩用诗的纯粹,对抗着现实的浑浊。”但当我们知道这“快乐”背后是一场三角关系的挣扎,再读“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总觉得那抹温柔里,藏着说不出的苦涩。
经典为何成了“教学噩梦”?诗的纯粹,撞上了人的复杂
《雪花的快乐》够美吗?够。
语言凝练如珠玉,“飞扬”“消溶”“柔波”每个词都像在跳舞;意境纯粹如初雪,把对爱与自由的追求写得毫无杂质。
可它为何成了老师的“噩梦”?答案藏在两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里——
其一,诗里的“她”是谁?
1924年的徐志摩,正陷在与陆小曼的地下恋情中。
诗中“清幽的住处”“朱砂梅的清香”,指向的正是这位尚未离婚的红颜知己。
当老师要向中学生解释“这首诗是写给谁的”,该如何措辞?是回避,还是直面一段不光彩的情感?
其二,徐志摩的“深情”太矛盾。
他写《雪花的快乐》时,一边高喊“真爱至上”,一边把与陆小曼的情书写成肉麻日记:“再不把我的心给你看,我就不配爱你。”
这些“摩摩吻你”“你的亲摩”的落款,与课本里“溶入她心胸”的诗意形成尖锐对比。诗的纯粹,撞上了人的复杂。
有人说:“徐志摩的诗像水晶,美却易碎。”
当我们捧着这颗水晶,既要看见它的璀璨,也要看见裂痕里藏着的世俗与欲望。
这不是诗的错,是人性的复杂,让经典有了重量。
徐志摩曾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他用一生追寻这“灵魂伴侣”,用诗写尽热烈的爱,也被爱灼得遍体鳞伤。
《雪花的快乐》之所以动人,或许正因为它不完美,它藏着诗人的天真,也藏着人性的矛盾;它写尽了爱情的纯粹,也照见了世俗的沉重。
我们读徐志摩的诗,读的不只是一行行文字,更是一个灵魂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中挣扎,如何在世俗里坚持纯粹。
最后,用徐志摩自己的诗与所有爱诗的人共勉: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诗会老,人会散,但那些为爱燃烧过的灵魂,永远在字里行间,闪闪发光。
点亮【赞和爱心】,与您共勉
来源:艺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