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万安桥记》诞生的背景:万安桥,即今天的洛阳桥,位于福建泉州,是我国古代第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桥。它的修建,是宋代工程技术的一次伟大壮举。而主持这一浩大工程的,正是时任泉州太守的蔡襄。
蔡襄的《万安桥记》。这件作品不仅是一篇记录伟大工程的碑文,更是一座矗立在笔墨间的书法丰碑,完美展现了北宋士大夫“文以载道”的精神境界。
《万安桥记》诞生的背景:万安桥,即今天的洛阳桥,位于福建泉州,是我国古代第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桥。它的修建,是宋代工程技术的一次伟大壮举。而主持这一浩大工程的,正是时任泉州太守的蔡襄。
蔡襄,作为“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一,他不仅是一位书法大家,更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实干家。《万安桥记》便是他亲自撰文并书丹,为记录这一不朽工程而作的碑文。这意味着,书写这件作品,对他而言,不仅仅是一次艺术创作,更是一项庄重的历史使命——要用最严谨、最庄重的文字与书风,为后世留下这一伟大工程的见证。
当我面对《万安桥记》的拓本,第一感受便是其扑面而来的端严、雄浑与正大的气象。这与我们常说的“宋人尚意”书风似乎有所不同,它少了几分随性与飘逸,多了几分唐代楷书的法度与庄严。
蔡襄此作的结字,取法颜真卿的宽博厚重,同时又融入了虞世南的圆润含蓄。每个字都结构平稳,重心下沉,显得异常稳固。这种结字方式,仿佛在视觉上模拟了万安桥那屹立于海潮中的坚实桥墩,给人一种不可撼动的力量感和信任感。字里行间,充满了从容不迫的自信与担当。
用笔:沉厚圆劲,如巨石之质
在笔法上,蔡襄采用了中锋行笔,力量饱满,线条浑厚圆劲,筋骨内含。点画起收处多藏锋敛锷,不露锋芒,显得格外含蓄内敛。这种笔法,使得笔墨在纸上产生了如同巨石般的质感与体积感。我们似乎能通过这些笔画,感受到当年修筑桥墩的那些巨石的沉重与坚固。
章法:秩序井然,如桥身之序
通篇章法,字距与行距疏朗有致,排列整齐,秩序井然。这种严谨的布局,不仅便于阅读碑文内容,更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宏大的节奏感和建筑感。它就像万安桥本身的结构,每一根梁、每一块石都各安其位,共同支撑起一条跨越天堑的通途,充满了理性的规划之美。
《万安桥记》这件作品,是宋代士大夫“天下情怀”与“实干精神”的极致体现。在蔡襄身上,我们看不到书法家与政治家、工程师的身份割裂。他通过书法,将自己的文化修养、政治抱负和工程成就融为一体。笔墨的端严,对应着为官的刚正;结构的稳固,对应着工程的可靠;气韵的宏大,对应着胸怀的宽广。
后世评论其书法“端重沉着”,以其“容德兼备”喻之。这非常精准。欣赏《万安桥记》,我们不仅能学到颜体一脉的楷法精髓,更能感受到一种超越技巧的“人格力量”。这种书风,不是书斋里孤芳自赏的产物,而是经世致用、造福于民的实践在艺术上的回响。
蔡襄的《万安桥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审美视角:书法的最高境界,或许并非仅仅是技巧的炫技,而是与所书写的内容、所承载的精神达到高度和谐。
当我们品读这篇碑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件书法名作,更是一篇伟大的工程日记,一位士大夫的责任担当,以及一个时代蓬勃的创造精神。那笔墨间的每一分端严与雄浑,都在向我们无声地诉说着:最伟大的艺术,永远根植于最深厚的人民土壤与最崇高的历史使命之中。
来源:茶眼看陕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