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突袭中企芯片厂;两国芯片战一触即发?中方警告:后果自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4 15:02 1

摘要:荷兰埃因霍温,一座因飞利浦和先进科技闻名于世的城市,如今却上演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

荷兰埃因霍温,一座因飞利浦和先进科技闻名于世的城市,如今却上演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

一家名为安世半导体的中资企业,一夜之间发现自己所有的银行账户和不动产都被冻结,三名政府派来的“特别监察员”直接进驻了总部。

这可不是普通的商业纠纷,这是一场由国家机器发动的精准突袭。

这些监察员被赋予了惊人的权力,他们可以直接对公司28纳米以上的车规级芯片生产线、核心客户名单,甚至是研发日志行使一票否决权。

这意味着,公司的每一个核心决策,都必须经过他们的点头。

更让人震惊的是,荷兰政府还要求将安世荷兰99.42%的股权,临时托管给一家国家控股的公司,托管期长达18个月。

在此期间,中方股东别想拿到一分钱分红,也休想进行任何技术转让。

这场风暴的源头,是2025年7月刚刚生效的一部欧盟新规,全称《欧盟外国直接投资审查条例》的升级版。

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正是拿着这把“尚方宝剑”,对安世半导体启动了所谓的“国家安全紧急程序”。

一切来得猝不及防,让整个行业都感到了刺骨的寒意。

风暴并未就此停歇,反而愈演愈烈。

就在外界还在消化这记重拳时,荷兰众议院在10月13日的深夜,上演了更为惊心动魄的一幕。

经过激烈辩论,一项名为《半导体关键设施紧急法案》的提案,以78票赞成、68票反对的微弱优势,勉强通过了一读。

这个法案,可以说是为安世半导体量身定做的一副“枷锁”。

法案中新增的条款,字字都透着杀气。

它明确规定,任何非欧盟资本在荷兰拥有的车规级功率器件产能,一旦超过每月8万片,政府就有权在48小时内直接启动“临时国有化”程序。

你没看错,就是“国有化”。

而且,这个过程甚至不需要等待欧盟委员会的批准,荷兰可以自己说了算。

荷兰经济大臣米奇·阿德里安森斯在议会辩论中毫不掩饰,她直接点名安世,宣称此举就是要“给欧盟的伙伴们做个示范,看看我们如何在48小时内,把潜在的技术外流阀门彻底关上。

法案还给出了一个致命的倒计时:被托管的企业,必须在30天内提交一份“去风险化方案”。

这份方案的核心要求,就是彻底剥离与欧盟以外母公司的所有技术回流通道。

说白了,就是让安世荷兰在短短一个月内,与中国的母公司闻泰科技一刀两断,断绝一切技术、数据和信息的往来。

这部法案的二读和三读,已经排在了10月28日至30日,一旦通过,效力将追溯到10月1日。

留给安世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这一连串的组合拳,标志着荷兰的策略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他们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冻结”和“审查”,而是试图通过立法,将安世荷兰变成一个“事实上的荷兰国企”,从而永久性地切断其与中国的联系。

这个举动,牵动的绝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命运,它像一颗投入湖中的巨石,激起的涟漪将迅速扩散至全球汽车产业链。

安世荷兰生产的,并非什么高精尖的手机芯片,而是汽车上不可或缺的“神经末梢”——车规级功率器件。

比如小信号二极管和MOSFET晶体管,它们控制着汽车的动力系统、车窗升降、刹车反应等等。

一辆现代汽车上,这类芯片的用量动辄成百上千颗。

更关键的是,这类芯片的替换成本极高。

全球顶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像德国的博世、大陆,美国的采埃孚,在采用一款新的芯片前,都必须进行一套极其严苛且漫长的AEC-Q101认证。

这个认证周期,最快也要26周,也就是半年多。

现在,荷兰要求安世在30天内切断与中方的技术接口,这意味着其产品可能需要重新认证。

这对于高度依赖安世芯片的欧洲汽车巨头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根据行业专家的测算,如果事态无法挽回,从2026年第二季度开始,欧洲的汽车供应链将出现一个危险的“断链窗口”,整车厂可能面临无芯可用的窘境。

面对如此咄咄逼人的攻势,中方显然不会坐以待毙。

一场围绕半导体供应链的博弈,也悄然拉开了帷幕。

中国的牌桌上,同样有几张分量不轻的牌。

第一张牌,是稀土。

这听起来似乎有些遥远,但它却是芯片封装环节的关键。

一种名为“低铈抛光粉”的材料,是芯片封装过程中进行精密研磨所必需的,而中国在2025年掌控着全球汽车级芯片封装用抛光粉高达92%的市场份额。

巧合的是,荷兰本土的半导体设备巨头,如飞利浦和ASMPT,其在埃因霍温的封装生产线,有八成的抛光粉依赖从中国进口。

一旦中方收紧稀土出口许可,这些欧洲企业的生产线将立刻感受到压力。

第二张牌,是庞大的中国汽车市场。2025年前三季度,德国和荷兰的汽车品牌在中国共生产了385万辆整车,这部分业务贡献了它们全球利润的42%。

这是一个任何跨国车企都无法忽视的数字。

中方并不需要采取直接的对抗措施,只需在“碳足迹核查”、“数据跨境安全评估”等合规环节,依法依规地延长审批周期,就足以让这些欧洲车企感到巨大的经营压力。

这是一种精准而合法的反制,直击对方的痛点。

第三张牌,是国际法。

闻泰科技已经迅速行动,委托了国际顶尖的Steptoe & Johnson律师事务所和荷兰本土的Houthoff律所,于10月14日向海牙地区法院提起了诉讼。

诉讼的核心内容,是请求法院颁布“临时禁令”叫停荷兰政府的行为,并提出国家赔偿。

闻泰方面主张,荷兰政府滥用了《欧盟基本权利宪章》中关于“财产权”的例外条款,其行为已经构成了变相没收。

初步的索赔金额,高达18亿美元。

现在,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接下来的几个关键时间点上。10月28日,荷兰众议院的二读表决,将决定安世荷兰是否正式进入“30天生死倒计时”。

紧接着,在10月底到11月初,外界普遍预计中国商务部可能会公布第三批“不可靠实体清单”,并对稀土出口政策进行调整,荷兰的ASMPT、Besi等半导体设备公司,很可能榜上有名。

而一个可能出现转机的外交窗口,将是11月11日在秘鲁利马举行的APEC峰会。

届时,中荷两国领导人能否在会场外进行一次会晤,将成为外界观察双方是否还保留着沟通渠道和妥协空间的关键信号。

这场从荷兰小城掀起的风暴,已经演变成一场牵动全球供应链的中欧对撞。

棋盘已经摆开,双方的棋子也已各就各位,接下来每一步都将惊心动魄。

这场对决的结果,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生死,更将深刻影响未来全球高科技产业的格局和规则。

全球汽车产业的齿轮,正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地缘政治博弈而发出刺耳的摩擦声,所有人都屏息以待,看它最终是会咬合得更紧,还是彻底崩裂。

来源:欢悦满心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