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刷到阅兵村采访的视频,董倩穿着件普通的紫色上衣,站在战士们中间说话。阳光从她身后的军绿色帐篷透过来,照得她鬓角的白发根根分明——突然就想起三年前那个被骂上热搜的下午,有人说她"像把刀扎进幸存者心里"。
那个被全网骂"冷血"的董倩,现在在说什么?
(破题,唤醒感知)
昨天刷到阅兵村采访的视频,董倩穿着件普通的紫色上衣,站在战士们中间说话。阳光从她身后的军绿色帐篷透过来,照得她鬓角的白发根根分明——突然就想起三年前那个被骂上热搜的下午,有人说她"像把刀扎进幸存者心里"。
(视角重构:从"个体行为"转向"制度环境影响")
我跟你说,现在的人好像忘了,董倩刚进央视那会儿,连编辑机都不会按。北大历史系毕业的高材生,抱着"看看热闹"的心态去面试,结果被分到《焦点访谈》打杂。同事们都忙着赶片子,没人理这个新来的"书呆子",她就蹲在机器房啃教程,凌晨三点的办公室总留着她泡的速溶咖啡。
(细节再造:用场景替代原文陈述)
你知道吗?她第一次独立出镜时,紧张得背不出稿子,硬是把采访对象的经历当成历史故事讲。台下评委皱着眉说"太浅了",她晚上就跑到图书馆查资料,第二天顶着黑眼圈补拍。后来在《新闻调查》,她采访澳门回归仪式,摄像机突然抖动,她抱着机器蹲在地上,镜头里都是她沾满灰尘的运动鞋——现在那才是记者该有的样子啊。
(情感转折:从"批判"到"理解共情")
可什么时候开始变的呢?2015年天津港爆炸,她在废墟旁拦住刚从火场出来的消防员,那个独生子红着眼眶说"我爸妈还在等我回家"。她追问"想过万一吗",直播间弹幕瞬间炸了锅:"冷血!""你怎么不问他怕不怕疼?"我当时也跟着骂,觉得这记者没人性。直到后来看到那个消防员的日记:"那天我妈给我打电话,说她梦见我回来了,我却只能说'没事'。"
(矛盾激发:提出新思考维度)
最让我破防的是2019年凉山大火,27个年轻生命没了。董倩问幸存战士"想救他吗""会自责吗",我气得差点卸载微博。可前几天看她采访全红婵,小姑娘说"想拿金牌给妈妈治病",董倩突然红了眼眶,递纸巾的手都在抖。那时候我才惊觉:原来她不是没心,是把心藏得太深。
(个人感悟与时代命题结合)
现在董倩出书了,书名《提问》,扉页写着:"记者的话筒不是锤子,是秤,要称出真相的重量,也要称出人心的温度。"她老公王世林在采访里说:"她最累的时候,我每天给她做红烧肉,看她吃下去,心里就踏实了。"
(升华)
我们总说要"为民请命",可"为民请命"的人自己也会疼啊。现在的董倩不再像从前那样"咄咄逼人",她学会在采访前递颗糖,在提问前说句"我知道你很难"。这或许才是记者最该有的样子:眼睛里有真相,心里有光。
(互动,引发共鸣)
你有没有在某个瞬间突然理解一个人?就像我现在看着董倩的采访视频,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被妈妈问"你为什么不考第一"时,她转身偷偷抹眼泪的样子。或许我们都该对那些"戳人痛处"的人说声谢谢——谢谢他们愿意为我们撕开生活的伤疤,也谢谢他们愿意把温暖的创可贴,轻轻贴在那些流血的地方。
(信源标注,增强真实性)
信源:2025年9月7日《面对面》阅兵村采访手记(央视新闻官方账号);《董倩:记者的提问要带温度》(《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4年巴黎奥运会专题报道)
来源:敏锐巴里4g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