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生,为何总在“再睡5分钟”中崩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4 19:32 1

摘要:闹钟响了,习惯性地按下“再睡5分钟”。这个微小的选择,像极了我们人生的缩影——在无数个“等一下”“明天再说”的瞬间里,意志力悄然崩塌,计划步步落后,我们被一种无形的无力感攫住。为什么明知正确的路,却总也迈不开脚步?为什么选择越多,我们反而越不知该如何生活?

闹钟响了,习惯性地按下“再睡5分钟”。这个微小的选择,像极了我们人生的缩影——在无数个“等一下”“明天再说”的瞬间里,意志力悄然崩塌,计划步步落后,我们被一种无形的无力感攫住。为什么明知正确的路,却总也迈不开脚步?为什么选择越多,我们反而越不知该如何生活?

这不仅仅是拖延症,其背后是虚无主义的阴影,给个体的生存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万物生辉》一书,正是立足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件与现象,并通过对古今经典文学与哲学作品的解读,力图穿越虚无主义的迷雾,寻回那些让生活充满意义的智慧。

文艺君为您摘编了本书中的部分精彩思辨,让我们共同发现生活中那些久违的“确定感”,在充满犹豫与选择的时代,找到那条非如此不可的路。

1.

当他们在采取英雄行为的过程中,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是这些行动的源泉。相反,似乎是情境本身在召唤他们的行动,既不允许有任何不确定性,也不允许有任何犹豫不决。正如奥特里先生所说,“我只是看到有人需要帮助。”

这种确定感,在当代世界并不多见。事实上,我们对现代生活的定义似乎正好相反。在生活中,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层出不穷的选择,大多数人都承认自己至少偶尔会摇摆不定。我们的生活远非确定无疑,在极端情况下,我们的生活似乎充斥着犹豫不决和优柔寡断,最终在毫无根据的基础上做出选择。

2.

我们所面临的选择是有目共睹的。有些选择看似微不足道:我应该再按一下闹钟的叫醒按钮,好再多睡一会儿吗?这件衬衫是不是太皱了?吃薯条还是沙拉?等等。但我们面临的另一些选择,也许更为常见,但它们似乎更复杂、更棘手。它们仿佛触及我们究竟是谁这样的核心问题:是时候从这段关系中走出来了吗?是时候结束这份工作了吗?我应该把握这个还是那个机会?还是哪个都不选?我应该更重视家庭的这一部分而不是其他部分吗?我们许多人的生活中似乎都充斥着这样的选择。我们不知道做出这些选择的依据是什么;我们对自己做出的选择感到遗憾、懊悔或庆幸。

许多人会指出,拥有选择的自由是现代生活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这种说法当然有一定的道理。那些极度贫困的人很少会为应该吃哪种食物而发愁,正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当经济不景气剥夺了当地所有的就业机会,选择这种而非另一种职业的自由就不复存在了。然而,现代世界的特点不仅仅是我们中的许多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更广泛的选择,更确切地说,是当我们发现自己面临这些生存选择时,我们会感到缺乏真正的动力促使我们选择其中一个而不是其他。对于我们自己的生活, 我们自己的行为,我们很少会有像韦斯利·奥特里那样的确定感——在碰到陷入困境的人时应该伸出援手。

3.

在当代世界,我们面临一个更深刻、更困难的问题。问题不仅在于我们明知正确的道路是什么,但却没能去追求它;更在于,我们似乎并不知道过美好生活的标准是什么。或者换句话说,我们似乎没有理由选择一种行为而不是其他行为。

4.

至少有两种人试图避免当代选择的负担,但他们的方式不对。第一种是自信的人。他坚定地投入到他所采取的每一次行动中。他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事显而易见——“怎么会有人怀疑这里的行动是否正确?”他似乎在问——在某些情况下,他的自信会吸引其他人跟随他一起行动。

自信的人往往很引人注目。他干劲十足、十分专注, 致力于让世界符合他的愿景。或许他真的相信他对世界的愿景是美好的,如果他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世界,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有时他有能力做出更好的改变。

但是,这种态度也有危险。狂妄自信的背后隐藏着其更阴暗的根源:它实际上只是傲慢与野心的结合,或者更糟,只是自欺欺人。结果,当他的计划失败,至少在某些时候,这是必然会发生的,自信的人往往无法意识到失败。他固执而且不知变通,坚持自己对事物应该如何发展的看法,因而没有能力对现实世界做出反应。自信的人认为自信本身就是一种美德;在极端情况下,这种自信会导致狂热主义,正如麦尔维尔在《白鲸》中所描绘的偏执狂亚哈船长一样。

5.

还有第二种方法可以避免当代选择的负担,但它至少和制造自信的第一条道路一样缺乏吸引力:他因为被执念、迷恋或成瘾所奴役而无法选择如何行动。

的确,这样的人是被某种超越自身的东西所吸引,才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但他和英勇的奥特里先生有着天壤之别。

如果一个人陷入这种痴迷,他就会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因为人们发现自己总是渴望看到最新的、最近的帖子,想知道最近的危机、观察或趣闻会是什么。人们在网站或朋友列表中循环浏览,等待最新的更新,却发现当它完成后,又会再次循环浏览,就像以前一样充满期待和渴望。对新事物的渴望是持续不断的,而最新的帖子只会让你渴望更多。有了这种瘾,你就会清楚地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 但是任务的完成并不能完全满足让你上瘾的那种渴望。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当英雄被高尚而有价值的行动所吸引,他会体验到一种更强烈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6.

在福楼拜(Flaubert)的《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中,我们读到了爱玛的故事,她嫁给了乏味无趣、毫无天分的乡村医生查尔斯(Charles)。为了逃避肤浅、平庸、空虚的外省生活,爱玛有了外遇,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事情的结局当然很糟糕,但即便如此,爱玛的风流韵事本身是否是错误的行为,我们并不清楚。我们对她渴望从生活中得到更多的东西有些同情,而对查尔斯和他空虚的生存方式却没有多少同情,在某种意义上,这意味着理解并支持爱玛逃避现实的渴望。她表现出的对生活的渴望似乎令人钦佩,这与婚姻加之于她身上的责任形成了一种值得称道的平衡。

福楼拜笔下的爱玛面临存在性的问题,我们真的认为她应该和查尔斯生活在一起吗?恰恰相反,我们不仅可以理解她想离开他的愿望,而且似乎至少可以认为这样做是最好的。事实上,查尔斯本人也承认她的行为令人钦佩:在她死后,他依然崇拜她,从不责怪她,而且实际上他还试图采用她的生活方式。因此,爱玛的行为是否值得钦佩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她对自己行为的困惑。毕竟,她感受到了选择的负担,这种负担在今天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

//

《万物生辉:在经典中寻找世俗生活的意义》

休伯特·德雷福斯,肖恩·多兰斯·凯利 著

袁英 译

《万物生辉》是一部雄心之作,对荷马、但丁、笛卡尔、康德,以及赫尔曼·梅尔维尔、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等小说家提出了深刻见解,值得反复品读。这部引人入胜的著作应该突破学术圈,走向大众。即便你不认同我们正陷于虚无主义优柔寡断的时代,只要用心感受作者充满活力的智慧和对西方经典的深度解读,定会获益良多。

| 作者简介

休伯特·德雷福斯(Hubert Dreyfus),著名哲学家,在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人工智能哲学等领域影响深远,著有《计算机不能做什么》《重申实在论》《在世:评海德格尔的第一篇》。

肖恩·多兰斯·凯利(Sean Dorrance Kelly),哈佛大学哲学教授,兼任哈佛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师从休伯特·德雷福斯。

| 译者简介

袁英,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研究、西方文论、比较文学。

长江文艺出版社微信矩阵

来源:长江文艺出版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