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害怕细菌,觉得身边的每一个门把手、每一件衣服、每一次与人接触,都会让她“变脏”。她每天洗手几十次,反复冲洗,直到皮肤裂开、出血。她明知道这没有必要,但就是停不下来。7年来,她在痛苦和羞耻中挣扎,连工作都因此受到影响。
她今年30岁,是一位年轻的女性。
她害怕细菌,觉得身边的每一个门把手、每一件衣服、每一次与人接触,都会让她“变脏”。她每天洗手几十次,反复冲洗,直到皮肤裂开、出血。她明知道这没有必要,但就是停不下来。7年来,她在痛苦和羞耻中挣扎,连工作都因此受到影响。
她被确诊为:强迫症(OCD)。
什么是强迫症?
强迫行为(compulsions):为了缓解内心焦虑而反复执行某些行为(如洗手、查门锁、数数等)
患者通常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没有意义”或“太夸张”,但无法控制这种冲动,常常感到内心极其痛苦,甚至影响正常生活、社交和工作。
强迫症有多常见?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强迫症患病率约为2%~3%,而在高压人群(如学生、职场新人、家庭主妇)中,这一比例可能更高。
但很多人因为误解和羞耻,不愿就医,长期忍受,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出现抑郁、社交障碍等共病情况。
“强迫症”不是“太认真”和“洁癖”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把“强迫症”当作调侃,比如“我有强迫症,看到字不对齐就难受”。但真正的强迫症远比这严重得多。它不是“性格问题”或“意志力差”,而是一种大脑认知调节功能紊乱导致的疾病。
它不是“矫情”,也不是“太干净”,而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病痛。
如何应对强迫症?
寻求专业帮助:精神科或心理门诊可做出专业诊断。
目前一线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尤其是暴露与反应阻止疗法(ERP);药物治疗(如SSRI类抗抑郁药);有时两者联合效果更好。
家属与朋友要理解支持:不要打击或逼迫患者停止行为;接纳患者的情绪,让他们感到被理解;陪伴其就医,是最有效的支持方式。
患者自我觉察与恢复练习:记录触发点、思维和行为;逐步练习“容忍不确定性”和“忍住不做”的训练;设立小目标,不求一次摆脱,而是每天一点点进步。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