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释文:承遣小夏至送马钞,已领,殊感用意也。《敬安堂叙》已别写过,勉强为仁弟增数字,不审合□□否?今日出通州,自此长行矣,未知承教之日,临纸惘然。不宣。孟俯顿首。彦方直长仁弟足下。
趙孟頫 康里巎巎 《致彥方札》、《復兄子淵右丞札》合卷
水墨纸本 29×31.3cm、32×73cm
引首:(王直)前贤墨迹。
赵孟頫《致彦方札》
释文:承遣小夏至送马钞,已领,殊感用意也。《敬安堂叙》已别写过,勉强为仁弟增数字,不审合□□否?今日出通州,自此长行矣,未知承教之日,临纸惘然。不宣。孟俯顿首。彦方直长仁弟足下。
康里巎巎《复兄子渊右丞札》
释文:弟巙巙顿首拜覆。哥哥右丞尊前,久不得书,怀仰间,张宣便来,付至书已领。恭审尊体安和,上下皆佳,喜慰无以为喻。复审湖州舅舅尊体安佳,大小无恙,喜不可言。又知欲般来杭,甚好,朝夕参侍,听其言谈,不憾见延叔坚也。巙巙但恨无翼,惟深驰情耳。承欲与定僧周宅结亲事,至妙无复极。巙巙即对言之景,造意亦甚好,但云景远先生子旦晚到都,当与决之。巙巙料其言有成就理,再便驰报。寄下王世超笔十枝,至妙,小者尤佳。今书小楷一纸,未承再便上呈。凡事巙巙愿宽心,且宁素数月。今因人便,识此不备。比由参侍,善保尊颜。二月廿五日,弟巙巙顿首再拜。田舍脚色有便寄来,甚好。汉卿台幕信然,不花河东佥今日行。
本卷集赵孟俯《致彦方札》和康里巎巎《复兄子渊右丞札》二个书信,随笔而成,率性自然,流露了书家的性情与心境,呈现出元代书法承袭晋唐,以王羲之为宗的书风。
此札行笔圆润,端正温雅,文辞流畅,言简意赅,惜个别字因纸墨年久而脱落。书风结体紧凑,行笔圆润,呈现晋人钟繇、二王一脉的风范,可明确是赵孟頫早年之笔。文中有「今日出通州,因此长行矣」云云,即从京杭大运河北端的通州乘船南下,开始远行。据《赵孟俯年谱》,至元二十九年(1292)赵离开大都,出任济南同知,暂返吴兴。而在前一年,曾托刘彦方而得到《五牛图》。此外,元贞元年(1295)六月之后,赵孟俯赴大都参与编修《世祖实录》,不久病辞归湖州。此札为赵孟俯将启程离开大都之时书致刘彦方,以表告别。因此,尽管没有书写纪年,可以推断为赵孟俯三十九岁或四十二岁时所写。
本卷康札为元代书法家康里巎巎回复哥哥康里回回之信。康里巎巎(1295-1345),字子山,号正斋、恕叟等,康里部人(康里为西北游牧民族部落)。自幼受汉文化熏陶,曾先后任秘书监丞、秘书大监、集贤直大学士、奎章阁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知经筵事等职。工书法,楷书师虞世南,行草书学钟繇、王羲之,是当时著名的少数民族书法家之一。康里回回(1285-1335),字子渊,号时斋,历任太常寺少卿、太常院使、江南行台侍御史,参议中书省、翰林侍讲学士,江浙行省右丞、中书省右丞。康里兄弟二人皆为蒙元名臣,世号为「双璧」。
此卷两札作者,赵孟頫与康里巎巎,实有交际,两人曾同在集贤院,为上下属关系。元延佑二年(1314)左右,康里巎巎年方二十岁,任承直郎集贤待制。赵孟俯于延佑甲寅十二月(1315)升集贤学士、资德大夫,直至延佑丙辰(1316)七月进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可知赵、康至少有一年余同在集贤院。赵孟頫与康里回回也有交往之谊,传有一札与回回述及撰碑之事:「令弟子山时时相过,屡商略先太师碑文。孟俯不揆愚鄙辄欲有所述,其大意则子山当能言之,或高明以为然便当趣为之也。」元人来复(1319-1391)在《题赵松雪、巎子山二公墨迹卷后》有跋云:「康里平章起燕族,貂帽狐裘面如玉。洒翰亲从魏国游,题遍宣麻数千幅。」 可知赵孟頫曾亲自点播巎巎书法,且与兄弟二人皆有交谊。
高清局部
来源:中国书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