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QC:保研同济大学!理科生选择哈工大建筑后,上岸同济建筑学!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4 17:13 1

摘要:高考志愿填报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建筑,一方面是小时候的梦想,一方面是家人对建筑师这个职业体面且有文化风骨的期望。

转自:RAC设计留学

本科: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

雅思:7

GPA:3.87/4.0

OFFER(截至发稿前):

同济大学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Congratulations

01

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建筑

"看上去光鲜亮丽的建筑、丰富清晰的图纸"

"背后都要付出太多和太长时间的努力了"

高考志愿填报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建筑,一方面是小时候的梦想,一方面是家人对建筑师这个职业体面且有文化风骨的期望。

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美术,对美学方面有天然的兴趣,因为认真的态度,也倍受绘画老师偏爱。甚至初中的时候,还萌生考美术生的想法,因为保送至全市最好的高中而被打消,但这个想法一直在心里生根——大学要学一个可以把理科和艺术结合的专业,那就是建筑了。

大学刚开始的时候,凭借美术功底、以前对建筑小小的积累、认真的态度,对学业如鱼得水,觉得这就是我想要学的专业。后来随着建筑设计尺度的变大、各个要素复杂的杂糅、转换为机图,渐渐感觉力不从心。好像没有觉醒的时刻,只是渐渐发现,看上去光鲜亮丽的建筑、丰富清晰的图纸,背后都要付出太多和太长时间的努力了。只有自己经历过,才能够量化其中的辛苦。

Q:保研的核心动力有哪些呢?

大学的学习生活让我意识到我本质上是一个求稳的人,面对不确定性会焦虑和煎熬,需要朋友、陪伴和熟悉的环境,所以有保研的机会后就选择了保研。

本科学院在整个学校较为边缘,想要去同济感受“大院”和“王牌专业”的氛围。而且对上海这座城市有一种亲近感,很想要在研究生的几年里,好好感受上海。

Q:为什么选择RAC呢?

感谢Ting老师每次找的准确的参考图,让不知道如何着手画图的我找到方向。

选择的时候,我其实对比了很多个机构。RAC的咨询老师态度不卑不亢,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共情,这一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的学习也很愉快,老师有求必应,态度都很耐心。感谢主管Ting老师包容我的拖延和缓慢的画图速度T.T

Ting老师真的非常耐心,一点点教我

02

关于保研时间线

"择校其实就是希望比本科学校更上一个台阶"

1.Portfolio时间轴(year/month)

Project1 23.08-24.3(第一个项目实在是太拖了,出图速度极慢)

Project2 24.3-24.4(改的课设,时间紧张,不得不快)

Project3 24.4-24.5(改的课设,赶在各个夏令营ddl前交上)

Project4 24.10-25.5(交互项目,做得也磕磕绊绊)

2.夏令营时间轴

同济夏令营 24年6月底

清华夏令营 24年7月,持续一周

3. 语言时间轴

22年2-4月 第一次雅思6.0

23年8月-9月 第二次雅思7.0

择校的心路历程:

择校其实就是希望比本科学校更上一个台阶,不论是建筑学科上,还是综合实力上都可以。

夏令营海投,第一个投的南大没入,还难过了一阵。好在同济夏令营入围了,且第一个开营就拿到优营,给保研之路打了一计强心剂。后面的清华,自己知道重在体验,虽然还是被折磨得死去活来。浙大、交大都没进,拒了天大。

预推免清华没进,保研之路就以“参营即优营”结束了。

Q:有没有一些关于保研的小建议分享给学弟学妹的呢?

可能还是心态上的吧。有时候我们只是被眼前的大山遮挡了视线,觉得生活一片灰暗,误以为难以跨越大山。但总会过去的,总能走出来的,人生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世间广阔任你遨游!

03

我的设计理念

大学很早开始,我就发现自己对技术没有那么大的兴趣,更喜欢历史和文化方向,所以作品集和项目中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最喜欢的建筑师国外是卒姆托,国内是都市实践,也非常喜欢刘家琨老师(得知获得普奖的时候狂喜)。觉得他们的设计既有沉淀后的安静,又有打磨后的细致,能够躬身融入当地。

自己做设计的时候,一直想达到的状态就是走进当地、走进文化中去,做出更具有在地性、受当地居民欢迎和喜爱的建筑。

Q:有任何交换,实习,展览,搭建等活动参与对你的申请是有帮助的?

不知道对申请的帮助有多大,但对我个人帮助很大的一个搭建是大二暑假在校园里做的共建花园项目。项目集中设计了一个月,总共持续了半年左右的时间。当时我作为组长,统筹本科生和研究生,推进设计,锻炼了我的组织能力。我们也组织了设计工作坊和共建工作坊,听取校园各方群体的意见,尽量满足各方需求。项目最后发表在木藕设计网上,也在校园里伴随了我余下的校园时光。我经常会去秋千上坐坐,在椅子上吃个夜宵。自己落地的设计融入了我的校园生活。

04

我的保研作品集

“前期和文化的分析其实容易被匆匆带过,比较快节奏地进入设计”

“所以我在做作品集的时候我有意补充了这个部分,并作为我的作品集的一个特色。"

我的作品集由于服务保研,基本都改自课程设计。选择了大三后几个做的时间比较久的项目,并尝试用文化的主线串联,关注了杭州茶文化、客家文化、疍家文化……

项目一:瓦山喷发TILES MOUNTAIN ERUPTION

指导老师:philip

项目简介:

场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良渚文化村内的一处公园,临近良渚文化中心、大谷仓等标志性建筑。本设计意欲将虚体的烟火气用实体的建筑加以呈现。建筑以制茶工艺为主线进行功能布局,大部分使用空间下沉,在半室外场地布置具有烟火气的活动。整体形态似一座瓦山匍匐于草地之上,烟火气从瓦山口袅袅升起。人们蜿蜒于屋顶连廊,与烟火气、古瓦和自然亲密接触,唤起街坊近邻在屋顶相望招呼的亲切体验。人们走进建筑,院落尺度下产生烟火气的活动如长卷般依次展开。

这个项目从头开始做,找形式找了很久。老师也一直很耐心地辅助,找案例、理方向。最后由繁到简,找到表达形式的时候,真的很欣喜。是自己非常喜欢的一个小设计。

项目二:客居山廊MUSEUM OF HAKKA CULTURE

指导老师:Ting

Ting:无论是“瓦山”中对“烟火气”这一非物质性概念的物化转译,还是“客居山廊”以现代语汇重构传统聚落精神,你试图在地方性与当代性之间,建立一种具有个人辨识度的对话关系。

这种对“在地性”的执着,并非怀旧式的乡愁,而是一种积极的建构策略。

项目简介:

设计灵感起源于广东本土客家文化。场地周围客家历史文脉深厚但分布散落。该建筑位于客家文化游径的节点,可以起到串联整合作用。设计希望通过连续的大屋顶为历史上颠沛流离的客家人提供安定感。平面结构由岭南民居形式演变而成。纵轴充满层次感,以场地景观轴线交点为起点,水景为线索,具有精神象征的天井为终点。横轴转译客家人的日常生活场景。设计使用旋转楼梯和新材料的屋顶放大场地内的历史建筑,室内外两条行进路线在新屋顶处交织,使得博物馆参观流线流畅且富有体验。

这是一个课设修改而成的项目,补画了两页自己比较满意的前期分析。画完后才觉得找到了这个项目的“来时路”,把设计过程中模糊不清的思路用图纸讲述出来了。感谢Ting老师每次找的准确的参考图,让不知道如何着手画图的我找到方向。

05

关于我

大学从ISFJ变为ESFJ,希望能给周围的人带去美好和温暖!喜欢户外,徒步、跑步、攀岩……基本把深港两地的徒步路线走完了。也喜欢摄影和写作,欢迎到小红书:明前小草 来找我玩!

Q:分享一下比较信奉的人生观或者能带来力量的格言~

爱与美永不褪色,在找自己和看世界的路上永不止步。

Q:喜欢的设计师或艺术家

没有具体的哪一位设计师,喜欢无印良品、观夏、苹果的风格,爱听梁博的歌,简单、纯粹和自然。

Q:推荐一本你的宝藏书籍/网站/电影~

书:《红楼梦》剧:《Normal people》

电影:《Call me by your name》、爱在三部曲

♯ 感谢

感谢我的朋友们,和他们聊天和说话就能够让我开心一点,更有动力继续干活。感谢老师们,每次交流都能够稳定我的心绪,增加我的信心。感谢我的家人,给我去任何地方的支持和底气。

也感谢自己,在漫漫长夜中的坚持和探索。

♯ 导师寄语

Ting

米兰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硕士)

阿德里亚学院(遗产保护硕士)

RAC建筑&景观&室内导师

毕业于米兰理工大学,建筑和遗产保护双硕士学位。本科期间曾在佛罗伦萨大学和Polimoda时尚设计学院交换学习。拥有国内外知名事务所和大型设计院的工作经验。个人作品多次入选国际艺术节和设计周。拥有5年作品集辅导经验,指导多名学员录取世界顶级艺术院校。

寄语:恭喜M同学,在跨越保研路上的层层考验后,终如愿以偿,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回顾你的成长轨迹与设计成果时,我注意到一种在当代建筑教育中愈发珍贵的特质:一种根植于文化自觉的建构性思考。你的作品集并未停留在形式语言的简单重复,而是展现出将抽象的文化叙事转化为具体空间操作的探索意愿。

衷心祝愿你在接下来的学术旅程中步履不停,继续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坚定前行、熠熠生辉。

来源:春季高考杨老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