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秋的南京,雨下得又冷又密。魏国公徐达家里,药味儿混着霉味儿,顺着走廊飘得到处都是。病床上的徐达咳得浑身直抖,枯瘦的手攥着枕边那副旧盔甲 —— 那是当年鄱阳湖打仗时穿的,甲片上还留着陈友谅军队射的箭印子呢。
深秋的南京,雨下得又冷又密。魏国公徐达家里,药味儿混着霉味儿,顺着走廊飘得到处都是。病床上的徐达咳得浑身直抖,枯瘦的手攥着枕边那副旧盔甲 —— 那是当年鄱阳湖打仗时穿的,甲片上还留着陈友谅军队射的箭印子呢。
“国公,宫里来人了!” 管家声音都发颤,门外跟着进来俩太监,捧着个描金的食盒,“陛下念着您辛苦,特意赐了‘滋补汤膳’。”
徐达的目光一落在食盒上,突然想起三个月前在御书房的事儿,后脊梁 “唰” 地就冒了冷汗。
那天他刚平定北平回朝,朱元璋穿得挺随便,坐在龙椅上,桌子上堆着厚厚一摞奏折,最上面那本写着 “请复丞相职”。见他进来,朱元璋放下红笔,指了指旁边的椅子:“天德(徐达的字)啊,你跟朕打了二十多年仗,可这朝堂现在比当年打仗还难管!”
徐达心里一紧 —— 他知道上个月胡惟庸案刚了结,朱元璋连丞相制度都废了,六部的权力全攥在自己手里。“陛下圣明,朝堂能稳住,全靠陛下拿主意。” 他低着头,不敢看朱元璋的眼睛。
“稳住?” 朱元璋突然拔高了声音,起身走到他跟前,“朕昨晚翻卷宗,看见你北平军营里,还有三十多个当年跟咱们一起打濠州的老兄弟。你说,他们是听你的,还是听朕的?”
徐达 “咚” 地一下就跪地上了:“臣万万不敢!北平的兵权早交兵部了,臣心里半点儿私念都没有!” 他能感觉到朱元璋的目光跟刀子似的刮在背上 —— 那不是当年一起啃窝窝头的兄弟眼神,是皇帝盯着权臣的猜疑。
这会儿看着食盒里的东西,徐达的心直接沉到了底 —— 哪是什么汤膳啊,是一盘蒸鹅!他打小就得背疽,太医千叮咛万嘱咐不能吃发物,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旁边太监还笑着说:“陛下说了,国公当年跟着他受苦的时候,最馋的就是濠州的蒸鹅,现在天下太平了,得让国公好好尝尝。”
徐达的儿子徐辉祖冲上来想把食盒掀了,被他一把拉住。他摸了摸儿子的头,声音轻得跟雨丝似的:“陛下给的,爹得吃。你记住,以后不管朝堂上出啥事儿,咱们徐家永远别碰兵权。”
他拿起筷子,夹了块蒸鹅放进嘴里,没嚼几口就咳得吐了血。恍惚间,他好像又回到了濠州城,朱元璋递给他一个烤红薯,笑着说:“天德,等咱们打下天下,天天让你吃好的!” 可现在这 “好的”,偏偏要了他的命。
关于徐达的死,600 年来就没吵停过。《明史》里只记了这么一句:“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 连蒸鹅的影子都没提;但明朝中期的《翦胜野闻》里却写着 “太祖赐达蒸鹅,达食之而卒”。
当年伺候朱元璋的老太监,晚年跟人回忆说,那天御书房里,朱元璋盯着徐达的奏折,手在 “臣病笃,愿交兵权” 那几个字上摸来摸去,最后对太监说:“给魏国公送点他爱吃的,让他安心。” 而给徐达治病的太医,后来被贬到了云南,临死前跟儿子说:“国公的病本来能治,就是那盘蒸鹅……”
徐达死后,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还亲自去葬礼上哭了一场。可没人知道,那天晚上朱元璋在御书房坐了一整夜,对着墙上的大明疆域图,把淮西勋贵的名字一个一个圈出来。两年后,蓝玉案爆发,两万多功臣子弟的脑袋都落了地。
有人骂朱元璋心狠,把老兄弟杀了个精光;也有人说他是没办法 —— 为了稳住皇权,要是不除了这些功臣,说不定会像唐朝那样出藩镇之乱。但不管怎么说,有个事实没法否认:废了丞相、杀了功臣后,朱元璋成了历史上最累的皇帝,每天要批两百多份奏折,到死都没歇过。可他一手建起来的集权制度,后来反倒让宦官专权钻了空子,明朝最后还是亡在了权力失衡上。
600 年后再看这段历史,其实藏着个挺简单的道理:权力就像手里的沙子,攥得越紧漏得越快。朱元璋觉得杀了功臣、把权力都攥在手里,就能保大明千秋万代,却忘了没有制衡的权力,早晚得走极端。就像现在的公司里,老板把所有权力都抓在手里,看着是说一不二,其实没人敢提不同意见,最后很可能因为一个错主意,满盘皆输。
徐达家里那副旧盔甲,后来被放进了博物馆。现在每次有人站在这副盔甲跟前,都会想起那个下着冷雨的秋天 —— 不是因为蒸鹅的传说,是这副盔甲提醒着所有人:一起打天下容易,一起守天下难;最难的是啥?是在权力跟前守住当初的本心。
来源:文史一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