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6日-27日,由农业农村部帮扶司主办,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承办,全国农业展览馆协办的“匠美乡村 美美与共”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乡村工匠国际交流推介活动在全国农业展览馆顺利开展。活动过程中,在首都师范大学
9月26日-27日,由农业农村部帮扶司主办,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承办,全国农业展览馆协办的“匠美乡村 美美与共”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乡村工匠国际交流推介活动在全国农业展览馆顺利开展。活动过程中,在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院文化遗产专业负责人、北京文化带研究院负责人王铭的带领下,由首都师范大学学生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协会组织,40余名首师大学生走进全国农业展览馆,对到场的乡村工匠、非遗传承人进行了访谈,深刻了解乡村非遗技艺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金华市武义县地处浙江中部的钱塘江上游,坐落于婺州窑核心产区,境内独特的丹霞地貌蕴藏着丰富的有色泥土与矿物原料。这片丰饶的水土,不仅孕育了悠久的制陶历史,也为泥水画这门根植于乡土的民间装饰艺术提供了天然的物质基础。武义泥水画以房屋墙壁、灶台、照壁等建筑构件为画布,运用特制工具与独特技法,将天然矿土化为斑斓画卷。其画面质朴生动,色彩沉稳浑厚,多表现吉祥图案、民间故事与乡土生活场景,承载着当地民众的审美情趣与美好祈愿,是深深植根于武义本土的民间智慧结晶。与此同时,通过钱塘江水系连接京杭大运河的水运通道,武义的物产与文化得以融入更广阔的区域交流网络,并与大运河体系及海上丝绸之路相连。近年来,武义泥水画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价值日益受到重视。
在农展馆,首都师范大学文化遗产学系师生采访了国家级乡村工匠、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义泥水画代表性传承人王舍安。王舍安自幼深受乡土文化熏陶,跟随老一辈艺人学习泥水画技艺,潜心钻研数十载,于2024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
王舍安不仅在技艺传承上勤恳执着,更凭借多年乡村生活的实践智慧,为这项古老技艺注入了创新活力。他介绍,在长期创作过程中,他不断探索新的颜料配方与表现技法,经过反复试验,最终成功改良了传统泥料的调配方法与附着性能,使其色彩更持久,层次更丰富。他还将现代审美元素融入传统题材,使泥水画更符合当代人的欣赏习惯。这一系列探索不仅提升了泥水画的艺术表现力,也为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拓展了空间,成为武义泥水画发展史上的一项重要突破。
王舍安始终秉持“技艺回归乡土、非遗助力振兴”的理念,积极推动泥水画技艺与家乡发展深度融合。他在家乡建立了泥水画传习所和技艺展示工坊,并不遗余力地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参与。他组织村民学习技艺基础,将简单的画稿绘制、原料处理等工序分散到户,并积极探索“非遗+旅游”的发展模式,将泥水画元素应用于乡村民宿外墙装饰、文创产品开发,通过线上线下平台进行展示。这一系列举措,有效拓宽了村民的就业渠道,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形成了“以技艺活化乡村、以文化赋能产业”的良性发展机制。
除了推动产业发展,这位乡村工匠和非遗传承人的心中,还怀揣着一个更为深远的文化梦想——他希望有更多年轻人了解、学习并热爱泥水画技艺,使这项承载着乡愁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永续传承。为此,他长期坚持开展传习培训,并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等活动,致力于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期盼泥水画技艺能在新一代手中继续描绘出多彩的乡土画卷。
武义泥水画,作为武义独特水土与民间智慧共同浇灌的艺术花朵,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脉与乡土情感,更在王舍安这样的乡村工匠手中焕发出新的光彩。他从材料技法创新到产业模式构建,从坚守技艺传承到致力文化传播,全方位推动了泥水画技艺的现代化转型与乡土实践的深度融合,成功探索出一条以非遗带动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这充分证明,扎根于乡土的非遗,不仅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推动文化繁荣与乡村振兴协同并进的重要资源,为实现“匠美乡村,美美与共”的美好愿景贡献了生动的泥水画实践与武义智慧。(关鑫韫)
(大运河新闻热线:18611735190)
来源:有文化的小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