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的河北 我们的“十四五”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钢城”绽绿开新花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4 18:54 1

摘要:"十四五"期间,唐山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24年,唐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元,也成为了河北首座、全国第27个"万亿之城"。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之一,这座资源型工业城市怎样培育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又如何"老树开新花"?《奋

转自:河北新闻网

"十四五"期间,唐山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24年,唐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万亿元,也成为了河北首座、全国第27个"万亿之城"。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之一,这座资源型工业城市怎样培育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又如何"老树开新花"?《奋进的河北 我们的“十四五”》,今天一起行走唐山,寻找答案。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杨海灵:

走进唐钢公司的第一印象,就是:大。在厂区里行走,如果没有向导的话,感觉真的会迷路。它的占地面积是5.73平方公里,相当于800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这些封闭的管道和连廊串联起了整个钢铁丛林,首尾相接270公里,相当于从这里到达北京的距离。

如今,无人化、智能化场景正颠覆着人们对传统炼钢的想象。从钢铁冶炼到能源环保、再到物流运输,100多道工序、4000多个关键节点数据,都在这个智慧大脑前一"幕"了然。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杨海灵:

在热轧生产车间,每90秒就有一个钢卷坐着小车出来,它们每一个都是有身份的。

在钢铁检测中心,机器人正在工作,从取钢样到出结果,只需要170秒。

您知道吗?在这些钢材上,连头发丝粗细的杂质都不允许存在。

通过5G+智能天车系统的精准控制,这些庞然大物来到成品库,可以精准快速找到自己的位置。

产线更智慧,产业更绿色。"十四五"以来,唐山压减钢铁产量,在阵痛中寻找着新方向。临港布局,渤海湾畔聚集了多家退城搬迁的钢铁企业,很多都是这样的花园式绿色工厂。以退城搬迁为契机,钢铁生产从粗放向智能转变,产品也向高端发力。

河钢集团唐钢公司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 邝霜:

我们开发了最高强度可以达到2000兆帕的高强钢,用在汽车上,用在我们的西气东输的这个管网,我们整个石油天然气的输送管网。"十四五"以来的话,我们整个高端钢的比例达到75%以上。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杨海灵:

画面当中出现的不是一台普通的航拍无人机,而是一台智能列检机器人。它可以对车体进行360度的扫描,实时生成体检报告。以前四到五个人爬车顶、钻车底才能完成的巡检任务,现在一台机器人20分钟就能搞定。

依托雄厚的工业基础,唐山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唐山高新区聚集起了一批"硬核玩家",这里的机器人可上天、可入地、可下海。曾经只会闷头炼钢的"钢铁直男",去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10%。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杨海灵:

这是一台无人驾驶的农业机器人,它可以快速检测土壤成分。这个中科院的想法在唐山实现了产业化。之所以有这样的成果,是因为唐山打造了共享工厂。企业有想法,这里有团队。企业有创新成果,这里有中试平台。它就相当于一个工业合作社,大中小企业在这里协同创新。

百川机器人共享工厂总经理 王孟昭:

我们叫"一夜之间"千人团队,哪怕一个人来,我们有一千多人,给他搞这种创新创业的服务,从设计研发到物资采购,再到生产制造全流程的一个产业链,把这些资源共享给我们的中小企业,帮助他们单位成本下降了8%以上。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杨海灵:

唐山的夜晚,您可以选择像我一样来一场乘船夜游,船经过的这条河是新中国的第一条运煤河。相传一百多年前的煤河河头,商贾云集、十分繁华。河头老街复原了当年的市井风情和盛唐风华,成为来到唐山必须要打卡的文旅新地标,日接待游客数量最高超过了11万人次,六成以上来自京津。

唐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 刘金柱:

我们毗邻京津,因此我们把京津和周边的省份作为我们游客的主客源地,打造周末休闲旅游的目的地城市。从2024年我们的游客规模就达到了一亿人次,应该说这是我们唐山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一个突破点。

如今在唐山,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煤井褪去煤灰,化身国家矿山公园;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和首台蒸汽机车,在铁路源头博物馆里诉说着家国记忆;运转百年的水泥厂房,转身成为国家级休闲街区,用文旅思维盘活存量资产,正在为老工业城市注入全新活力。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