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古老谈“吃” 作者:李晨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4 19:03 1

摘要:平遥的忘年交许君见到我写的《闲聊吃喝》和《人间百味》,知我好吃,给我寄来网购的三本旧书:一本是唐鲁孙先生的《中国吃的故事》,另两本是刘枋女士的《吃的艺术》和《吃的艺术续集》。前一本是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出的,后两本是台湾大地出版社1987年出的。其实我

平遥的忘年交许君见到我写的《闲聊吃喝》和《人间百味》,知我好吃,给我寄来网购的三本旧书:一本是唐鲁孙先生的《中国吃的故事》,另两本是刘枋女士的《吃的艺术》和《吃的艺术续集》。前一本是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出的,后两本是台湾大地出版社1987年出的。其实我本山野布衣,哪里够得上“美食家”,只是好吃、愿写而已。对许君所赠的三本书粗略过目之后,浅尝辄止,未及细品就颇有感触,由不得啰嗦一番,算不得什么评论,胡扯一阵儿吧。

(一)

唐鲁孙老先生是旗人,瑾太妃是他的祖姑母,这么说他是可怜的珍妃的娘家堂侄孙,能算皇亲国戚,至少沾边儿吧。唐老生于清光绪末年,属于前清遗少,自幼出入宫廷,对于老北京的吃喝、乃至于皇家的盛宴自然是“门儿清”。老先生于1949年去台湾,中年和老年都在孤岛度过,年年倚门回望,扼腕叹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怀旧之情殊难言表。1985年去世,享年73岁。唐老见多识广,熟谙各地风俗掌故,记忆强健,文笔流暢,著有《中国吃》一书。我想,大陆与台湾融冰之际,老先生年逾古稀,不知曾否重游故土,暮年必有“落叶归根”的企盼,若遗骨至今尚在海角,怎不令人唏嘘?

出乎意外,《吃的艺术》作者刘枋是位女士,生于“五四”运动那年,而立之年赴台,从事编辑和妇女职业,著作多部。她于2007年病逝于台北,享寿88岁。她的《吃的艺术》和《续集》是《全民日报》的副刊专题连载的散文小品,共约130篇,在台湾被誉为“吃的经典”。我想,刘女士的百余篇随笔之作孜孜于吃吃喝喝,对严酷的政治超然度外,是不是她的真实人品呢?中国的文人向来遵从孟老夫子“君子远庖厨”的教导,好像谈柴米油盐,写大吃二喝就是凡夫俗子,令人鄙弃!何况一位女士,一位白领的知识女性,实在显得太失高雅了。

(二)

孟老夫子那句“五字箴言”很有法力,历代的文人耻于言吃,似乎口腹之欲太丢身份。好像到了宋代的苏东坡才乐于烹饪,陆放翁也才开始品尝美味,但二位文豪都没有“吃喝”的著作,仅是稍有笑谈而已。真正把“吃”写到书里的竟是蒙古人,那是公元1330年问世的《饮膳正要》,作者忽思慧,此人是皇宫的太医,此书是营养学和药膳学的专著,不涉及烹饪技巧和饮食享受,能说属于医学著作。明代穆世锡写的《食物辑要》,其实也在阐述“药食同源”,应属“保健”范畴。

真正的饮食著作是明末清初的戏剧家李渔,字笠翁,但他没有专著,是在《闲情偶寄》里写了“饮馔”一篇,包括“蔬食”“谷食”和“肉食”三章,共25节,强调了食物必“鲜”,烹饪要掌握火候,对食材也很有讲究,他生于乱世,不迷仕途,追求享受,开创了写“吃”的篇章,领风气之先,带了个好头。

清代乾隆年间,社会上纸醉金迷,奢靡无度,袁枚先生弃官,在南京自己的别墅里专心享受,特别留意吃喝文化,他写的《随园食单》,详细叙述了当时的南北菜肴和饮食讲究,记载了300多道菜品,梳理了国人的饮食文化。此书成于18世纪末,袁大才子(袁枚字子才)堪称中国历史上首席美食家。

很有意思,20世纪出了一位女性美食家,她是语言大师赵元任先生的夫人杨步伟女士,生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本是留洋的医学博士。她出嫁后随丈夫去了美国,成了专职太太,闲不住,研究开烹饪与美食了,写了一本《中华食谱》,罗列出300多道国内的名菜佳肴,一下子轰动了侨界,成为中餐文化在海外传播的名著。看来,在吃的讲求上,家庭主妇更有发言权,果真“巾帼不让须眉”,中原人讲话:“女子哪个不如男”。

(三)

对于唐鲁孙老先生的《中国吃的故事》,他首先写了“皇家饮馔”和“满汉全席”,由此使我得知清代皇帝、皇后、妃嫔们的豪奢享受,可以说不是在吃,纯粹是在浪费,在挥霍,在糟蹋!按照慈禧的吃法,清朝不亡,天理不容。唐老先生详细写了皇宫的饮食,但他没写“千叟宴”,清代的“千叟宴”前无古人,但从嘉庆元年(1796)之后,天灾频繁,战乱不断,就“后无来者”,唐老先生也就不可能经历了。

在我过去查找过的相关资料上,发现前后四次的“千叟宴”,隆重热闹,但每一桌食物的消费价格并不太高,以吃火锅为主,肉食注重野味,没有海鲜。想来是怕耄耋之人喝醉生事,各桌都不上酒,只图君民欢聚,热烈高兴。康乾盛世尚且如此,光宣末日反倒山吃海喝,醉生梦死。记得慈禧六十大寿之时,章太炎题联云:“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时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时至今日,山西有几处慈禧逃难行经的古城,居然以宅院曾驻太后,食品曾受到慈禧称赞而吹嘘,真正“商女不知亡国恨”!

近代,至少有四位著名文人称得上美食家。第一位是“人民艺术家”老舍,也是旗人。他在《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茶馆》等作品中,写出北京的许多菜肴和小吃,还专门写了《吃》和《饮食笔记》,那真是没有辜负了他的笔,也对得起他的那张嘴。他的《吃豆腐》《喝杂酒》《吃煎饼》和《吃包子》那几篇写得京腔京味,形美气香,令人垂涎。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写下了近百篇使人馋涎欲滴的美食散文,篇篇精致,充满闲情逸趣,不少语句饱含戏谑,能令读者忍俊不禁,掩卷回思,其乐无穷。梁先生性格幽默,以文字自寻妙趣,在大陆时他和胡适饱尝鲁迅攻讦,泰然处之,到台湾后,边写边吃,边吃边写,好一个“唯美食与信仰不可辜负”,笑看人生,很像是乐得其所的“放翁”。

汪曾祺,毕业于抗战岁月的“西南联大”,是继老舍之后的京派作家,被人称为“最后的文人”。在大陆的政治风浪中,跌宕起伏,曾当过“右派分子”,但能处于险境而不惊,细细地品尝生活,特别是在吃喝中寻觅乐趣。他的《五味》《人间滋味》和《家常酒菜》,都是走南闯北的吃喝散文,文笔自然朴实。我特别欣赏他的《宋朝人的吃喝》和《肉食者不鄙》,还原饮食岁月,颇有独特所见。

非常有趣的是苏州才子陆文夫,而立之年荣膺“右派”,沉默二十余载,改革开放后突然冒出一篇《美食家》,轰动文坛,写出了一个民国时代吃喝玩乐、四体不勤的富家公子,在改造中的狼狈模样,但在社会开放后体现了他精于吃喝享受的精神面貌,发挥了他指导烹饪的社会价值。由此看来,陆文夫自己也必然是一位“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高级吃货,他的这部中篇小说享誉文界和食界,被翻译成好几国文字,仅在巴黎就销售了十万册,看来,“饥不择食”的日月过去之后,世人皆知“食色性也”,讲究吃喝是生理本能,写出吃喝是社会生活的需要,体验吃喝的美感是人类真实的理想,永远的追求!

唐鲁孙老先生《吃的故事》除了摆出我们望尘莫及的御膳而外,写了形形色色的酒席、价值连城的山珍海味,罗列了十几种地方菜系,专题介绍了南方和北方的吃鱼,还有年节的吃喝、婚俗的家宴,以及各地的小吃,色香味形俱全,洋洋大观,令人目不暇接。唐老一片苦心,一番善意,可惜所写皇室和豪门的饕餮盛宴只是他少年时的见闻,俱往矣,“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

刘枋女士把“吃”提升到“艺术”的高度,写得周全而细腻,评论得头头是道、分寸得当,在她的笔下,“吃”不仅是享受,不仅是劳作,不仅是人生与社会不可或缺的内容,还是家庭、乃至民族的文化,甚至还是文明世界特别高雅的艺术。我想,刘枋(fāngbìng?)女士的观念是非常深邃的,这种意识是怎么形成的?与台湾的自然环境、政治氛围有无某种关系?我不懂,老实说她对台湾吃喝的讲述我也不怎么理解,就连她的名字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读。她说她的本名是“赵霞碧”,到台湾后不久就以写《灶前闲话》开拓了思路,一路写来,不可收拾,洋洋洒洒数十万字,终成吃喝巨著。难以理解,不便深究,但我晓得:不管怎么,刘女士是煞费苦心的,我由衷地佩服她。

还是那句“民以食为天”,吃喝不唯关乎人的生死存亡。人,不仅要活,既然没有来世,那此生就要活得有滋有味,尽可能精致一些,是不是?

台湾如此,大陆亦然,世界各地的人们莫不以吃好喝好为乐趣,莫不以以品尝美食为高尚的享受。在没有天灾的和谐社会,好吃好喝本应是不难实现、而且不该忘却的梦想。

作者简介

李晨光,山西临县人,1942年生,中专毕业,高级工程师,就职于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主编《太岳山志》、《关帝山林区志》,编著《儒商常家》、《晋商茶路》、《晋商十大家族》、《晋商堡寨》等。

来源:知彼工作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