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突然发红干涩?医生提醒:或是脑血栓“潜伏信号”中之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4 18:51 1

摘要:有些人突然觉得眼睛又红又干,还以为是上火、吹风、玩手机时间太久。可有时候这事儿没那么简单。眼睛红,不一定是小毛病,也可能是脑里的大麻烦。

眼睛这玩意儿,看着是“心灵的窗户”,其实也常常是身体打出的早期报警。

有些人突然觉得眼睛又红又干,还以为是上火、吹风、玩手机时间太久。可有时候这事儿没那么简单。眼睛红,不一定是小毛病,也可能是脑里的大麻烦。

人们常说“眼睛一红,心里就慌”,但多半也就买个眼药水敷衍过去。问题是有一些“不对劲”的红,不是表皮的小炎症,是血管出了“弯路”。

人体的血管像一条高速路,从心脏盘绕到大脑,一路都有“分叉口”。脑血栓这病,正是因为血液里的“垃圾”太多,把那条路堵住了。如果堵在供应眼部的小血管上,就可能出现眼睛突然发红、干涩、甚至视线模糊的变化。

有研究发现,约有百分之三十的脑血栓患者,在发作前一两周内,眼部会出现异常。有的人眼白发红,有的人眼皮肿,有的干涩到像沙子糊在眼里。这不是巧合,是血流不畅的前奏。

别小看这个信号。脑部供血异常时,眼睛的微血管最容易“先知先觉”。大脑的警报,往往先响在眼睛上。

村里老话说,“血顺百病平”,这话真有理。血一旦“堵”,啥毛病都得跟着来。

脑血栓不是一天形成的,它是日积月累的产物,就像河底的淤泥,一层一层沉。人的血液里若是脂肪高、血压高、血糖高,这淤积速度就快得很。

有些人平时没感觉,直到眼睛出了状况才察觉有问题。医生在门诊碰到,不少这样的例子:检查一做,发现颈动脉已经狭窄超过五成,血流像水龙头被拧了一半。眼睛那点供血,自然也成问题。

眼红眼干不一定是“火上来了”,可能是“血下不去”。这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常识。很多人往往在症状明显时才紧张,可那时脑部的小血管可能已经出现了痕迹性的损伤。

简单说,大脑和眼睛共用一套血管系统。你能在眼底看到的血管,其实就是大脑里“血管状态”的一个窗口。国外有报道说,通过眼底照相能预测脑卒中的风险,准确率不低。这也是为啥医生会建议中老年人做眼底检查。眼睛这面“小镜子”,能照出脑子的健康。

很多人以为脑血栓就是突然倒下,其实它喜欢“悄无声息”地埋伏。

除了眼部异常,身体还可能悄悄漏出几种信号:

一是手脚麻、握物无力。常有人说“早上拿筷子不灵巧”,“写字老掉笔”。这不是年纪大的正常现象,往往是脑部供血不足。

二是说话含糊、一时糊涂。当大脑某个区供血不均,就可能出现短暂的言语障碍,这个短暂的“迷糊”,被叫做短暂性脑缺血,是脑血栓真正来临的前兆。

三是步态变慢、容易晃神。不少人以为自己“走神”,实际上是血流障碍影响脑部控制平衡的功能。

别被这些“小毛病”糊弄了。其实大多数急性脑血栓患者,都有一个提前的“预热期”——从几天到几周不等。而眼睛的红、干、涩,有时恰恰在这期间出现。

在诊间见多了,有人拿着一堆眼药水来问:“医生,咋还不见好?”
问题在于,他治的是眼,却没管脑。

眼睛的血管细如丝线,稍有堵塞,就可能造成血流滞缓。那些长期高血脂、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若发现眼部突然红、干、跳痛,千万别扛。要去查一查颈动脉、脑供血情况。

尤其是老年人,晚上眼红看不清、白天易疲乏,这样的症状不宜拖。及时检查颈动脉彩超和眼底,能查出不少潜在危险。

还有一点常被忽略:吃药治“血”,比滴药治“眼”更关键。医生在处理类似病人时,通常会建议控制血压、血脂、血糖,这是从源头上防止“堵车”。而眼部的红、干,多半也就慢慢平复。

可这事儿说起来容易,真做起来靠自觉。不少人觉得没急事,不查;一查,就成大事。这是临床中一再上演的遗憾。

人老一辈常说,身体的病,不是突然来的,是一点点攒的。火不是着在木头上的,是早有人忘了掐灭的火星。

现代医学说“疾病链”,其实就是那火星。血脂、血压、血糖它们串起来,影响到血管的弹性,尤其是脑部那几根关键“供血管”,一旦弹性变差,血流就慢。慢,就容易沉积;沉积,就容易堵。

当堵塞在到眼球的支脉上时,眼睛首先报警,这是脑血栓最“低分贝”的提示。如果人在那时候能多在意一点,很多灾祸都能避免。

医生的经验告诉我们,眼红不怕查错,就怕拖久。就像水管渗水,你不拧,它迟早要爆。

平时也别瞎补瞎喝、乱用偏方。有些“去火”的药,如果血管本身就有问题,反而容易激发血流波动。对老年人来说,平衡比“去火”更重要。身体讲究个稳,别老想着“清”“补”“调”,先让身体的血顺得开,比啥都强。

脑血栓这事,说白了就是血管和时间的赛跑。眼睛的异常,是那枪响前的一声“咔哒”。不少人明明有信号,偏偏没听懂。

最实在的做法,是定期体检,别怕麻烦。哪怕一年一次的血压血脂检测,往往能提前揪出问题。很多老病号,都是因为一次无意的检查救了命。

另外,咱中国人喜油腻,喜重口,也别忘了血管不分年龄。年轻人喝汽水、吃炸鸡,脂肪照样在血管里囤。到了中年,这些“旧账”就慢慢结清。要稳血管,饮食轻一点、运动匀一点、情绪稳一点。

别信“没症状就没事”,那是自己骗自己。血管堵,不问你忙不忙。

有时候身体的信号就摆在那里,看不见是侥幸,懂看才是真本事。眼睛是大脑的镜子,但更是身体的警钟。听懂了,能少走不少弯路。

也别把预防想得死板。比如散步、晒晒太阳、保持睡眠,都能改善血液循环。中老年人稍微动一动,比吃补药强多了。

医生一句老话留着:没事看看眼底,比天天看手机有用。那不仅是看眼,更是看人生的路别堵上。

想想看,一个红眼,能提早提醒一个脑血管的危机,这是不是身体给咱的善意?

身体有声音,只看你懂不懂听。

——你有没有注意过,自家的这些“小信号”?说不定那就是身体老实告诉你的“救命提示”。

参考文献:
[1]王拥军, 王学义, 等.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4, 57(2): 85-94.
[2]刘建民, 高志刚. 基于眼底影像评估脑血管疾病风险的研究进展[J]. 中华眼科杂志, 2023, 59(4): 301-306.

声明:以上内容仅为健康知识科普,非诊疗建议,如有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本文旨在传播健康生活理念,不涉及商业推广。如涉及版权或内容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将予以修改。

来源:岐黄张大夫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