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大外卖巨头DoorDash押注配送机器人,行业变革暗潮汹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4 18:55 1

摘要:当洛杉矶的居民在美国最大外卖平台DoorDash上下单时,越来越多鲜红身影开始出现在人行道上,这种通体亮红的配送机器人Dot带着大大的LED微笑眼穿梭于街道,精准将餐食送达用户手中。

当洛杉矶的居民在美国最大外卖平台DoorDash上下单时,越来越多鲜红身影开始出现在人行道上,这种通体亮红的配送机器人Dot带着大大的LED微笑眼穿梭于街道,精准将餐食送达用户手中。

如今,DoorDash正试图在美国掀起一场机器人配送浪潮,让机器人技术的落地不局限于一次技术落地,而是试图重构全球即时配送行业的格局。在美国将机器人技术重新放回核心发展位置的当下,此举得到了外媒广泛的关注。

▍巨头落子:当外卖机器人从实验室走进社区

2025年10月,DoorDash的双重动作引爆行业关注:一方面推出自主研发的配送机器人Dot,另一方面与Serve Robotics达成多年期战略合作,在洛杉矶启动规模化机器人配送服务,并计划逐步覆盖全美。这不再是原先的小范围零星试点,部分外媒认为,这意味着成熟商业模式的正式落地。此前,Serve的第三代机器人已在洛杉矶、迈阿密等五城完成超10万次配送,服务2500多家餐厅,故障率低于2%,使得DoorDash推动了机器人进一步的落地。

DoorDash是美国目前最大的外卖送餐服务平台,相当于中国美团,其由三名斯坦福大学华裔学生于2013年在旧金山创立。该平台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和自动路线规划算法实现订单配送,服务范围覆盖餐厅、杂货店、便利店等多元场景,2020年12月,DoorDash在纽交所上市,市值突破600亿美元,同年以900亿元人民币市值位列《胡润全球独角兽榜》第17位,占据美国外卖市场60%份额。

DoorDash的配送价格此前一直饱受诟病,其订单配送收取4美元至7美元的固定费用,虽然DoorDash称主要借助服务费更新合作商户菜单及服务区域,但大多用户依然并不买单。为此,其在2022年推出DashPass订阅服务,很快会员数突破1500万,截至2025年,其业务已扩展至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欧洲部分地区的4000余个城市。

机器人或许是餐饮业持续高涨成本的破局点。有外媒认为,在全球餐饮配送机器人市场规模2024年已达2.99亿美元的背景下,DoorDash的外卖机器人如果规模化运营,将标志着行业从配送机器人技术探索迈入商业验证阶段,为全球即时配送行业提供了人工+机器人+无人机多模态配送的范本。这场落地的行业意义远超单一企业的战略布局。

Dot的产品定位非常明确,送各类日常配送物品为主,其设计暗藏巧思:体积仅为汽车的十分之一,却能容纳16公斤餐食(覆盖95%的外卖订单),32km/h的时速可保障餐食新鲜,多模传感器阵列能轻松应对突然冲出的孩童、随意停放的共享单车等突发状况。更值得关注的是DoorDash的全链路布局——前端通过智能配送秤SmartScale将订单复核人力成本降低80%,后端由机器人完成最后一公里配送,形成从厨房到家门的智慧闭环。

正如DoorDash联合创始人Stanley Tang所言:送一管牙膏或一包尿布,不必用整辆车,这正是为每天数百万次配送量身打造的解决方案。

▍成本与效率的双重倒逼:机器人成为必然选择

外卖平台对机器人的狂热,本质是行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多重因素的叠加,让自动化配送从可选项变成了必选项。

人力成本的持续攀升是最直接的驱动力。全球老龄化加剧使得劳动力市场供给收紧,美国外卖骑手时薪近十年上涨超30%,而机器人单次配送成本仅为人工的1/3,且可实现7×24小时不间断工作。DoorDash的试点数据显示,机器人配送使单均成本降低40%,完成率反而比人类司机高出5-10%。对商家而言,配套的智能设备同样成效显著,即使用SmartScale的餐厅订单投诉率下降62%,而且有效解决了漏放餐具等行业顽疾。

效率提升的需求同样迫切。在城市交通拥堵日益严重的当下,Serve机器人通过AI算法优化路径,平均配送耗时仅18分钟,且能精准规避拥堵路段。更关键的是,机器人与人工配送形成了高效互补:人类骑手负责长距离、复杂地形订单,机器人专注于3公里内的短途高频配送,DoorDash的智能调度系统可实时匹配最优配送方式。

政策与环保压力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进程。各国对低碳发展的要求日益严格,而配送机器人相比传统电动车可减少70%的碳排放。美国得州、韩国等已出台政策明确机器人路权,我国机器人+应用行动更是提出2025年实现服务机器人应用深度提升的目标,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机器人配送仍需跨越多重门槛

尽管前景可期,外卖机器人的规模化普及仍面临不少现实挑战,这些障碍既来自技术本身,也涉及政策与社会层面。

技术的鲁棒性考验首当其冲。目前主流机器人虽能应对常规场景,但在极端天气下仍显乏力,例如暴雨会干扰传感器精度,积雪会影响行驶稳定性,Serve机器人虽已在芝加哥验证了雨雪天气适应性,但实际跑出来的数据显示,故障率仍会随着单量提升持续上升。复杂地形更是难题,在老旧小区的台阶、无标识的小巷等场景,机器人的导航精度会从98%骤降至85%以下。续航能力同样受限,多数机器人单次充电仅能支持20-40公里,难以满足高峰时段的密集配送需求。

政策法规的滞后性成为重要瓶颈。不同地区对机器人的定性与管理标准差异巨大:旧金山曾对DoorDash实施两年禁令,如今虽解除限制但仍有严格的数量管控;韩国将机器人定义为行人,允许其自由通行人行道;美国得州则明确了不同道路的速度限制。这种碎片化的监管环境,使得企业难以快速推进跨区域运营。liability界定的模糊性更令人担忧,若机器人发生碰撞事故,责任应归于平台、技术方还是使用者,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成本与收益的平衡仍是未解难题。虽然长期来看机器人能降低成本,但初期投入不菲:一台第三代Serve机器人硬件成本约10万美元,年维护费用占设备价格的10%,激光雷达等核心部件的更换成本更是高昂。对中小企业而言,这样的投入门槛足以让其望而却步,行业马太效应愈发明显。2023年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行业CR5已达56%。

▍未来已来:从单点配送迈向智慧物流网络

尽管挑战重重,技术迭代与模式创新仍在勾勒外卖机器人的未来图景。随着技术突破与生态完善,一个更智能、更高效的配送体系正在形成,尤其中国企业的进展非常迅速。

中国企业在外卖配送机器人领域以技术突破+场景落地+生态协同为核心路径,例如美团、京东等外卖平台;顺丰等物流平台;推行科技、真机智能等头部科技公司都正与国外创新企业齐头并进,在技术研发、产品迭代、商业化落地等方面形成差异化竞争力,且在末端配送最后一公里/十米难题上实现关键突破,部分指标已领先国际同行。

例如推行科技首创了一种骑手影子系统模式:通过骑手电瓶车、头盔、外套等设备实时采集骑手日骑行数据,20-25名骑手月均产生超10万公里数据,并且采用端到端技术架构,成本、准确性远低于传统路测;2024年升级至2.0版,新增上肢动作捕捉,构建行业最丰富的通识级数据集,支撑机器人按按钮—推拉—抓放核心操作能力。

在合作方面,推行科技在2022年起与达达快送合作,在苏州、深圳为山姆会员店配送,累计履约超5万单;2024年与国内最大外卖平台合作,在上海杨浦区、徐汇区落地楼宇上门配送,在漕河泾园区试运营期间履约率达99.7%,单机日均配送近20单,约为美国Serve Robotics的10倍,部分场景已经实现盈亏平衡。

而北京真机智能累计完成超485万公里配送任务,预计履约率大于99.99%;累计完成订单超300万单;海外To B模式客户实现五次以上复购;机器人成本降至3-4万元,运行寿命约三年,相比人工配送年均薪资超9.8万元,经济优势显著。

国内外企业的进展主要得益于技术融合将打破现有能力边界,硬件层面,激光雷达国产化使得成本年均下降8-10%,4D毫米波雷达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环境感知精度,加速了这类配送机器人的应用落地。软件层面,AI大模型与数字孪生技术的结合,让机器人能提前预判路况变化,在国外,Serve机器人已通过NVIDIA边缘计算模块实现实时决策优化。续航技术的突破更值得期待,目前锂电池的应用已经有望将续航提升至300公里,夜间光伏充电技术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运营,这些都为外卖配送机器人的落地创造了条件。

陆空一体的协同模式将成为新主流。国外Serve Robotics与Wing无人机的合作已率先试水:机器人从餐厅取餐后送至无人机起降点,由无人机完成长距离运输,配送半径从1.3英里扩展至6英里。国内美团也国内试点了无人机+机器人医疗配送,其在上海金山区建立城市低空物流运营示范中心,构建15分钟末端配送圈,计划5年内实现无人机大规模商用,形成骑手+无人车+无人机的人机协同配送模式,将响应时间缩短22分钟,这种模式完美结合了地面机器人的末端渗透优势与无人机的高效跨越能力,在城市商圈、景区等场景潜力巨大。

商业模式的创新将加速盈利闭环形成。除了平台自营模式,机器人租赁+按单分成的轻资产模式正在兴起,降低了商家的初始投入门槛。数据增值服务更具想象空间,例如机器人收集的商圈人流、消费偏好等数据,可帮助餐饮商户优化选址与菜单设计,形成配送-数据-服务的商业闭环。

▍结语与未来

从洛杉矶街头的鲜红身影,到全球配送网络的智能重构,外卖机器人的进化史正是物流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缩影。Grand View Research发布的《全球配送机器人市场报告2024-2030》显示,考虑到全球市场的规模和增长潜力,机器人配送市场的总体规模将达到数十亿美元级。Allied Market Research的相关报告也证实了这一预测趋势。而据国家邮政局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天产生的配送需求超过3亿单。Boston Consulting Group在《中国物流自动化市场前景分析2024》中预测,如果其中10%由机器人完成,每单按5元计算,仅中国市场的日交易额就达到1.5亿元,年市场规模超过550亿元。

DoorDash等企业在外卖配送机器人领域的落子或许只是开始,当技术突破瓶颈、政策形成体系、成本实现平衡,机器人配送终将从补充力量变为主力军团,重塑我们与城市的连接方式。

这场静默的革命,或许将再次悄然改变每一个人的生活。

来源:机器人大讲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