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白酒行业的激烈竞争中,洋河股份凭借蓝色经典系列成功进入一线阵营,其中梦之蓝系列更是承担了品牌高端化与市场升级的重要使命。
在中国白酒行业的激烈竞争中,洋河股份凭借蓝色经典系列成功进入一线阵营,其中梦之蓝系列更是承担了品牌高端化与市场升级的重要使命。
然而,梦之蓝M6及其后续产品M6+的市场表现,却成为品牌延伸策略中一个值得反思的案例。尤其是在2023年以来,伴随五粮液普五和国窖1573实际成交价分别下探至800-900元价格区间,M6+在800元以上价格带的竞争力被进一步削弱,据今日酒价的消息M6+在10月14日的渠道价格实际已跌至540元。
这背后所反映的,不仅是产品策略的偏差,更是洋河在品牌力方面与头部企业存在的客观差距。
本文将从品牌背景、产品定位、营销实施、延伸逻辑及市场反应等角度,系统分析此次延伸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最新市场数据,对其深层原因进行探讨。
---
一、洋河酒厂与梦之蓝品牌背景
洋河酒厂始建于1949年,是中国白酒行业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代表性企业之一。凭借“绵柔型”白酒的独特风格和高效的渠道运营,洋河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迅速崛起,成为与茅台、五粮液并肩的行业领导者。
其蓝色经典系列(海之蓝、天之蓝、梦之蓝)实现了从中端到高端的全面覆盖。从销售结构来看,2023年海之蓝、梦之蓝、天之蓝及非蓝系列占洋河中高端收入的比例大致分别为40%、32%、25%和3%。
其中,梦之蓝长期致力于高端商务与礼赠市场,通过精湛的包装、文化内涵的传递以及大规模广告投放,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鲜明的高端形象。M6作为该系列的核心产品,曾在600-800元价格带占据重要地位,成为洋河业绩增长的关键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洋河的产品结构在省内与省外呈现明显差异:省内呈倒金字塔分布,梦之蓝占比最大;省外则呈金字塔分布,海之蓝占比最大。这种区域结构的不均衡,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梦之蓝品牌在全国高端市场的纵深发展。
---
二、M6与M6+产品定位策略分析
M6原本面向的是中年商务男性群体,他们重视社交形象与礼品价值,追求品牌认同与情感链接。而M6+推出时,则试图将目光扩展至“更年轻、更国际化”的消费者。遗憾的是,两者在实际消费场景中高度重合,并未形成有效的客群区分。
从产品层面看,M6+在酒体设计和包装上做了些许升级,口感更醇厚,外观微调,但价格直接突破800元,进入与五粮液、国窖1573等品牌正面对抗的区间。问题在于,M6+并未建立起明显区别于M6的功能属性或情感价值,反而因命名方式近似,导致消费者认知混乱。
洋河推出M6+的背后,反映出企业希望通过产品升级提升品牌溢价,并应对头部品牌在千元价格带的竞争压力。然而,这种“以价格定义升级”的思路,显然低估了市场的辨别能力和品牌认知的惯性。
尤其是在2024年消费“双理性”(理性消费、理性选择)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高端消费者“垫一垫脚尖”就会越过M6+直接选择品牌力更强的五粮液或国窖1573,导致M6+陷入“有价无市”的尴尬局面。
---
三、营销与品牌主张的落地实效
M6始终强调“梦想与成就”,契合传统商务场景的情感诉求。M6+则试图转向“创新与国际化”,提出“更好的时代,值得更好的你”的新口号。但在实际传播中,这一主张缺乏具象内容支撑,消费者难以感知其与M6的实质差异。
渠道方面,洋河仍偏重传统媒体如央视广告、户外大屏和经销商体系,数字化营销与年轻化沟通不足。尽管M6+也曾尝试跨界联名等时尚化活动,但声量有限,未能突破原有传播格局。
广告与公关举措也未能清晰传递M6+的差异化价值。很多消费者视其为“M6的涨价版”,而非真正意义的产品迭代。主张的模糊极大限制了其市场吸引力。
---
四、品牌延伸策略的逻辑与缺陷
成功的品牌延伸通常要求新产品与母品牌在价值主张、受众群体和品质印象方面形成互补或强化。然而M6+更像是一种“线性延伸”,仅借助命名与价格的提升试图实现品牌跃升,缺乏真正的价值创新。
洋河选择这种略显生硬的延伸方式,可能源于高端市场竞争的紧迫感,以及对自身品牌号召力的过度乐观。此外,白酒行业长期存在“高价即高端”的路径依赖,企业往往倾向于通过提价而非价值重塑完成升级。
值得质疑的是,M6+的推出是否做了充分的市场洞察和消费测试。结果来看,洋河似乎高估了消费者对梦之蓝品牌延伸的接受度,也低估了竞品在同等价位已建立的认知壁垒。
事实上,M6+的市场收缩在很大程度上是品牌力更强的五粮液普五与国窖1573价格下沉的结果——这正反映出白酒行业已全面切换到品牌竞争时代,而洋河在品牌力方面的短板正在被放大。
---
五、M6+的市场表现与社会评价
M6+上市后表现未达预期。尽管凭借渠道推力实现初步铺货,但很快出现价格倒挂与动销乏力。相比之下,M6因价位适中反而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此前囤货的经销商也因此面临批价高于电商零售价的困境,陷入“有苦难言”的经营压力。
消费者反馈方面,M6+未能建立起明显优于M6的口碑。很多人认为其性价比不高,甚至质疑其与M6在品质上没有本质区别。在社交平台上,关于“M6+是否值得购买”的话题中,负面评价占据一定比例。
媒体和行业专家多认为此次延伸尝试显得仓促。有行业分析指出,M6+未能建立有效的差异化认知,反因定价策略失当造成品牌价值被稀释。
---
六、品牌延伸失败的主要原因
首先,定位清晰度不足。 M6+与M6在命名、视觉和传播上过于相似,未能建立独立的品牌识别,消费者无法理解其独特价值,反而普遍认为是“变相涨价”。
其次,市场竞争强度高。 在800元以上的价格区间,M6+直接遭遇五粮液、国窖1573等品牌的强势竞争,这些品牌拥有更牢固的品类认知和品牌壁垒,而洋河在该价位段缺乏足够的认知基础。
最后,营销策略存在短板。 M6+的传播未能精准触达目标人群,传统广告方式难以打动年轻群体,数字化营销又未成气候。渠道策略也未与产品升级形成配套,部分经销商因动销压力仍主推M6,进一步压缩M6+的生存空间。
---
七、启示与建议
一是强化品牌核心价值。 洋河应在未来延伸动作中更注重价值重构,而非依赖价格拉动。可通过工艺创新、文化赋能等方式实现真正差异化。
二是优化产品线布局。 建议明确各产品线的市场边界与价格区间,避免内部客群重叠。例如M6+可考虑更名,或独立成系,以摆脱原有产品的认知遮蔽。
三是创新营销传播方式。 加大对数字化营销和圈层传播的投入,通过内容运营、跨界合作、体验营销等方式增强与目标人群的链接,提升品牌活力与传播效能。
---
结语
洋河梦之蓝M6与M6+的案例,揭示出白酒企业在品牌延伸中常见的战略短视与运营脱节。在消费升级与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品牌延伸必须构建于清晰的战略定位、差异化的产品价值以及高效的传播体系之上。
否则,不仅无法实现品牌进阶,还可能反噬原有品牌资产。若洋河能从中吸取教训,重整产品与传播策略,仍有机会在高端市场中找回自己的话语权。
来源:快乐鸿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