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兵团?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4 17:52 1

摘要:要理解“兵团”,我们必须将目光投向两千多年前的中国边疆。正是“屯垦戍边”这一源远流长的国策,主导并重塑了边疆的社会形态与结构。它将来自中原的农耕文明与军事防卫体系深度融合,把广袤的边疆变成了一个军民一体、亦兵亦农的社会。这片土地因而既弥漫着浓厚的军事气息,也积

——路生长篇纪实文学《边疆的兵团》代后记

要理解“兵团”,我们必须将目光投向两千多年前的中国边疆。正是“屯垦戍边”这一源远流长的国策,主导并重塑了边疆的社会形态与结构。它将来自中原的农耕文明与军事防卫体系深度融合,把广袤的边疆变成了一个军民一体、亦兵亦农的社会。这片土地因而既弥漫着浓厚的军事气息,也积淀着最为深沉和持久的爱国主义情怀。

新疆的屯垦戍边事业,其历史脉络清晰而连贯。自西汉王朝在此开屯田之先河,此后历经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中华民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事业代代相袭,绵延不绝。

其奠基之举,可追溯至汉武帝时期。元封六年(前105年),随细君公主远嫁乌孙昆莫,汉朝便在乌孙国的眩雷(今伊犁河谷)开启了史称“赤谷屯田”的实践。太初四年(前101年),汉朝驻军更在轮台、渠犁等地屯田,并设置“使者校尉”专司管理。至汉宣帝年间,屯田范围扩展至车师交河,朝廷设置了“戊己校尉”这一专职官员。标志着西域纳入中央政权管辖的关键事件,是神爵二年(前60年)西域都护府的设立,郑吉为首任都护,驻乌垒城(今轮台),总领天山南北。

此后,屯田点如繁星般散布于西域各地,如轮台、渠犁、焉耆、龟兹(今库车)、车师前(今吐鲁番西)、楼兰(今罗布泊周围)、伊循(今铁门关市米兰镇)、姑墨(今阿克苏)、赤谷(今伊塞克湖东南)等,都成为重要屯田区。在近70年的发展中,西汉形成了由都护、戊己校尉、曲侯和屯长构成的四级管理体制,直属中央大司农,体系臻于完善。东汉建立后,基本沿袭了西汉的管理模式。

进入魏晋南北朝的近四百年间,中原政权更迭频繁,对西域的控制力虽有所削弱,但派遣官吏、推行中央政令的努力从未中断。

隋朝短暂而统一,大业六年(610年)在西域设立伊吾郡,并在此大力兴办屯田。

唐朝是西域屯田的一个繁荣期。自贞观三年(630年)始至贞元七年(791年)止,历时161年,以军屯为主力,遵循“有军就有屯”的原则。在当时的11个主要屯田区中,有7个位于西域战略要地,分布于伊州(今哈密)、西州(今吐鲁番)、乌垒、于阗(今和田附近)、庭州(今吉木萨尔县一带)、轮台(唐轮台,今乌鲁木齐南部乌拉泊古城)等地。唐朝专门设置“支度营田使”管理西域屯田,促成了屯田事业的兴盛。然而,随着唐朝中后期国力衰退,以及五代、两宋时期中原王朝势力未能有效覆盖西域,屯田事业也随之衰微。

元朝在西域的屯田持续约二十年,采取军屯与民屯并举的策略,但后来因军队撤出,屯田逐渐遭到破坏,至明代已基本废弛。其主要屯田点分布在哈密力(今哈密西北)、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县北护堡子)、滕竭儿(今阜康)、亦里黑(今伊宁)、曲先(今库车)、可失哈尔(今喀什)、斡端(今和田)、阇辉(今且末)等地。

清朝迎来了新疆屯垦的空前发展时期。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清政府派遣苏德尔募兵前往哈密、巴里坤和木垒等地屯田。至1725年,清军又在阿尔泰地区举办屯田,此后屯田范围迅速遍及南北疆。有清一代,屯田历时195年,其分布极为广泛:东疆地区包括巴里坤、哈密和吐鲁番3地;北疆地区扩及木垒、奇台、吉木萨尔、阜康、乌鲁木齐、昌吉、呼图壁、玛纳斯、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晶河(今精河)、伊犁、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和阿尔泰等13地;南疆地区则涵盖喀喇沙尔(今焉耆)、新平(今尉犁)、卡克里克(今若羌)、库车、阿克苏、乌什、巴尔楚克(今巴楚)、喀什噶尔、叶尔羌以及和田等地。

道光二十年至三十年(1840-1850年),在伊犁将军布彦泰、隆迎阿任内,新疆屯垦掀起了第二次高潮。不幸的是,同治三年(1864年)后,新疆爆发战乱,浩罕国阿古柏和沙俄乘机入侵,屯垦事业遭到毁灭性破坏。直至光绪四年(1878年),左宗棠率军收复新疆。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在左宗棠、刘锦棠的大力倡导下,“戍屯”并举,新疆屯垦事业迎来了第三次高潮。这些屯垦活动不仅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复苏与文化的发展,更从根本上巩固了祖国边疆。

民国时期,新疆屯垦事业在波折中前行。民国元年至十七年(1912-1928年),杨增新主政新疆,侧重于发展民屯。民国十七年至二十二年(1928-1933年)金树仁统治时期,屯垦遭到极大破坏。民国二十二年至三十三年(1933-1944年),盛世才执政,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支持下,执行了两个三年计划,并建立了屯垦委员会,屯垦事业有所恢复。然而,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直至1949年,新疆屯垦事业再次衰落,北疆屯垦完全被破坏,南疆屯垦也陷入瘫痪。

这一时期,也为新中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埋下了伏笔。源自八路军南下支队等革命武装力量,历经南下北返、中原突围等艰苦卓绝的战斗,最终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的第二军和第六军等部队,为解放大西北、进军新疆奠定了军事基础。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所创立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屯垦组织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时,当地经济是以农牧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社会发展停滞,人民生活贫苦。肩负着解放使命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部队,在司令员王震、政治委员徐立清的率领下进驻新疆。与此同时,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命令,原国民党新疆警备总司令部起义部队于1949年12月7日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新疆三区革命的民族军于12月20日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通过从第一兵团抽调大批优秀政工干部到第二十二兵团和第五军,建立了完整的党组织和政治工作制度,为实现部队转型奠定了基础。

1950年1月,为巩固边防、加快发展,并减轻新疆政府和各族人民的经济负担,驻新疆人民解放军将主要力量投入生产建设,当年即实现粮食大部分自给、食油蔬菜全部自给,创造了奇迹。

1953年,军队建设进入新阶段,各师陆续整编为农业建设师,例如步兵第五师整编为农业建设第一师,第十七师更名为农业建设第六师等,标志着任务重心向生产建设转移。

1954年10月,是载入史册的时刻。中央政府命令驻新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第六军大部,第五军大部,第二十二兵团全部,共约17.55万人,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正式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接受新疆军区和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双重领导,其使命被明确为“劳武结合、屯垦戍边”。从此,兵团开始了正规化国营农牧团场的建设,由自给性生产转向企业化生产,并正式纳入国家计划。此后,全国各地大批优秀青壮年、复转军人、知识分子、科技人员纷纷加入兵团行列,投身于新疆的建设洪流。1956年5月起,兵团受国家农垦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重领导。

兵团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62年,新疆伊犁、塔城发生边民越境事件。根据国家部署,兵团迅速调遣1.7万余名干部、职工奔赴边境地区,执行代耕、代牧、代管任务,维护当地社会稳定。并沿伊犁、塔城、阿勒泰、哈密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等地,在长达2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建立了纵深10至30公里的边境团场带,极大地改善了国家西北边防的战略态势,成为永不移动的界碑。

到1966年底,兵团总人口已达148.54万,拥有农牧团场158个。然而,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给兵团的屯垦戍边事业带来了严重破坏。1975年3月,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建制被撤销。

历史的必然选择让兵团得以重生。1981年12月,中央政府决定恢复兵团建制,名称调整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团开始了波澜壮阔的“二次创业”。1990年,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其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提升。

进入新世纪,兵团不断发展完善。2012年,兵团下辖14个师(含1个建筑工程师)及185个农牧团场,并统一将各农业师名称中的“农业建设”字样去除。2014年,建筑工程师正式加挂“第十一师”建制名称。2017年,武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指挥部整编为武警兵团总队,同时兵团军事部负责民兵、预备役等工作,进一步强化了“准军事实体”的属性。2024年10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来贺信,热烈庆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周年。

今日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新疆兵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单列的省(部)级特殊区划,总部驻于乌鲁木齐市。它实行党政军企高度统一的特殊管理体制,在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职责上,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截至2022年末,兵团总人口约360.51万人。截至2023年1月,辖有14个师。

兵团在所辖垦区内,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自行管理内部行政、司法事务。它是一个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重领导的国家计划单列特殊社会组织。其所属师、团场及企事业单位如“插花地”般分布于自治区全境,但实行兵团自上而下的统一领导和垂直管理。

兵团是一个独特的“准军事实体”,它不仅设有军事机关和武装机构,还沿用着兵团、师、团、连等军队建制和司令员、师长、团长、连长等职务称谓,涵养着一支以民兵为骨干的武装力量。同时,它又称“中国新建集团公司”,是一个集农业、工业、交通、建筑、商业等为一体的国有大型企业,承担着繁重的经济建设任务。

这种党、政、军、企四项职能高度合一的体制,体现在独特的“师市合一”和“团(场)镇合一”管理模式上。在垦区核心、发展潜力大的区域,设立了若干个由自治区直辖的县级市和建制镇,与师、团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管理,由兵团统一分级管理,实现了区域治理与开发的高效协同。

从地理与自然禀赋看,兵团分布于东起东经95°34',西到东经75°50',南起北纬35°30'、北至北纬48°34'的广阔区域,东西与南北相距均达1500公里。兵团土地总面积7.06万平方千米,约占新疆总面积的4.24%,是全国最大的垦区之一。

兵团地处“三山夹两盆”的典型地貌之中,阿尔泰山、昆仑山和天山环抱着准噶尔与塔里木两大盆地。其气候属于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但因地域广阔而有所差异,北疆西北部属中温带半干旱区,准噶尔盆地属中温带干旱区,南疆及东疆则属暖温带干旱区。总体表现为干燥少雨、冬寒夏热、日温差大、日照丰富。独特的气候条件,加上丰富的高山冰雪融水,使得新疆虽干旱却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在水文方面,兵团境内河流众多,绝大部分为内陆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叶尔羌河等十大河系均流经兵团垦区。同时,还拥有博斯腾湖(我国最大内陆淡水湖)、乌伦古湖、艾比湖、赛里木湖等众多湖泊,为农业灌溉和生态维系提供了命脉。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兵团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都建立了独具特色的运营与保障模式,成为一个功能完备、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系统。

截至2024年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辖14个师,设立12个自治区直辖县级市,管理着149个团场、76个建制镇、24个街道办事处、1个乡和15个行政村。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庞大而有序的屯垦戍边体系。

在组织架构上,兵团实行兵团、师、团(场)三级管理。兵团和师均设政治委员、司令员或师长。兵团司令部驻乌鲁木齐市。兵团的师大多与自治区的地州市相对应。兵团的人员主要源自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和第二十二兵团的转业官兵。其党务和税收事务由自治区分管,而行政、司法、经济、财政等则由中央政府管理,并依法自行管理内部事务。在司法系统方面,设有兵团、师、垦区三级公安、检察院、法院机构,构成完整的司法体系。

最后,一个常被提及的问题是:对于初到新疆的内地人而言,往往难以清晰分辨兵团辖区与自治区地方行政区划的界限。有时即使身处兵团团场,也可能浑然不觉。恰恰是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深刻地说明:边疆的大地与人民,与兵团早已浑然一体,血脉相连,无法也无须强行区分。正因如此,在本书的叙述中,我们并未刻意去剥离“兵团”的身份,所记录和抒写的,是整个新疆大地上发生的英雄故事、爱国诗篇,以及它所蕴含的深厚历史基因与文明密码。

唯一的遗憾是,本书的足迹目前主要留在了北疆。那么,就让我们将南疆壮丽而神秘的故事,留给下一次的探索与书写。谢谢大家,谢谢每一位关注新疆、关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朋友。那是一片充满热情与美丽的土地,一个真心实意、值得热爱的好地方!

作者

2025年10月

来源:路生观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