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垦故事:三个老兵一台“戏”/东篱夫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8 21:26 1

摘要:在新疆兵团第十师184团,曾经有三位家喻户晓的“老兵”。虽然他们的出生不同、身份各异,但为了履行“屯垦戍边”的神圣使命,都曾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尽管现在他们均已长眠在了一个叫“红山包”的地方,但他们的传奇故事,却仍然在屯南人心中广为流传。

军垦故事:《三个老兵一台“戏”》

作者:东篱夫

在新疆兵团第十师184团,曾经有三位家喻户晓的“老兵”。虽然他们的出生不同、身份各异,但为了履行“屯垦戍边”的神圣使命,都曾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尽管现在他们均已长眠在了一个叫“红山包”的地方,但他们的传奇故事,却仍然在屯南人心中广为流传。

张守元: 智送金条不贪财

1949年9月25日,新疆国民党警备司令陶峙岳将军,率领驻疆部队10万国民党官兵,举行和平起义,史称“925”起义。从此揭开了新疆和平解放的辉煌篇章。

参加“925”起义的国民党官兵,通过开展“三查”、“两忆”活动,极大提高了起义战士们的思想政治觉悟。1950年3月, 为响应王震司令员和党中央"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号召,支持部队发展工商业,解决进疆部队和起义部队物资供给问题,新疆军区在起义部队中发起了“为建设新疆奉献物资”的捐助活动;广大起义军官积极行动起来,将过去在旧军队收藏、积攒下来的金银首饰等贵重物资捐献了出来,交由各团统一上缴各师。

驻扎在石河子的骑七师十九团,共收到起义官兵捐出的银元20块,金条25根。团里决定派团商业合作社会计、骑一师起义战士张守元,负责将这些起义战士捐献的物资送往师部所在地奇台。

石河子距离奇台有三百多公里,当时新疆才刚解放,交通不发达,沿途情况复杂,经常有土匪、残余敌特出没。为防止意外,张守元接到任务后,就用破布条将25根金条包了起来,乔装成一位基层起义军官,搭乘一辆老乡的马车,以出差身份向师部奇台进发。

就在张守元出发不久,奇台师部就发生了一次事件: 隐藏在骑七师内部的国民党特务,煽动1930余名不明真相的起义军人,发动了武装叛乱。

张守元并不知道师部发生了叛乱的情况,他和老乡赶着马车在人烟稀少的荒原土路上走了两个多小时,突见前面尘土飞扬,七八个背枪的骑兵向他们包围过来;他感到情况不对,以为遇到了劫道的化妆土匪,如果发现他带有贵重的金条,自己牺牲生命事小,一但金条被劫,完不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影响部队的经济建设怎么办?眼看对方越来越近,就在他急出一身冷汗的时候,突然发现马车车辕边上挂着一只黑油桶,于是急中生智,立刻将装有金条的布包放入黑油桶中,让黑油淹没了布包。这时,骑兵已赶到马车边,张守元一看这几个当兵的服装打扮,好像是骑一师,于是就主动向他们打招呼说:"哥几个走这么急,这是要到哪里公干?"这些骑兵见他穿着下级军官服,就觉得他不是有钱的人,其中一个长胡子的骑兵操着青海口音对他说:“长官,我们要回青海去,找你借几个盘缠用。”张守元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判断,这一定是对起义不满的叛匪,如果不给他们点好处,肯定走不了路.于是他从随身的军用挎包里拿出20块银元,对叛匪们说:“我总共就这么多,是当兵这些年积缵下来的,原打算寄给老家的父母,既然哥几个需要就拿走吧!”叛匪们见他说得可怜,又如此"仗义",就拿了10块银元说:“给你留下一半路上用吧!”然后骑马绝尘而去。

张守元躲过了叛匪的抢劫,并从他们口中得知奇台发生了叛乱的事情,一路上更加小心,直到天黑才进入奇台县城。为了慎重起见,他不敢直接去师部,而是先找了一个旅社住下来,与师部警卫班取得联系,再由警卫战士打电话报告给师领导,最终安全地把25根金条送到了师领导手中。

后来师里开表彰大会,要拿出物资奖励他。张守元谢绝说,“现在兵团建设才起步,需要的就是这些物资;我连金条都不稀罕,还要这些物资干啥?就留给单位,作为建设之需吧!”

牛世英:文艺兵扛枪打土匪

184团的“老牛”,名叫牛世英。许多人只知道他既是团里的果树技术员,又是一位酷爱书法艺术的"草根书法家";年轻时,是他和上海支边青年通过在海棠树上嫁接苹果,才奠定了184团成为“水果之乡”的基础;退休后,每到逢年过节,人们都贴过他手写的对联。就是这样一位清瘦儒雅、天天喜欢舞文弄墨的文艺老兵,却还有段持枪匪的经历。 出生于甘肃“书法之乡”的牛世英,194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毕业后,就参加了“西进兵团”,跟随王震将军的部队进入新疆;因为他文化水平高,又多才多艺,就在部队从事文艺宣传工作。

1950年3月,隐藏在骑七师内部的国民党特务,煽动不明真相的1930多名起义人员,勾结新疆当地的残余土匪,发动武装叛乱。为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维护新疆的和平稳定,新疆军区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决定进行剿匪平叛,从各部队抽调一批有战斗经验的老兵,组成三个剿匪支队,分别在哈密、阿勒泰等地区进行剿匪工作。时任骑七师参谋、从来没有摸过枪杆子的牛世英,也报名参加了骑七师的剿匪突击队,跟战士们一道,走戈壁、入沙漠,四处出击,追歼叛匪。

一天,剿匪部队得到消息:有一群土匪在我各支队的追剿下,逃窜至群库尔山一带,上级命令骑七师派出一个团,前往群库尔山,配合其它剿匪部队合围清剿。牛世英就和一团战士们骑着战马,带了三天的干粮和水,离开师部,经二台、黄草湖、将军庙,沿着土匪和叛军逃跑的方向追剿。可追了两天两夜,都不见土匪踪影。到第三天,来到将军戈壁,大家已是人困马乏,部队只得停了下来进行休整。

当时的将军戈壁,是一个人迹罕至的荒漠区。剿匪战士们所带的干粮所剩无几,水也快喝完了,如果得不到补充,一旦遭遇叛匪,后果不堪设想!更严峻的是,当时正值北疆三月,将军戈壁正刮着寒流,气温下降到零下二十多度。如果不解决供给问题,剿匪部队即使不被土匪袭击,战士们也会被困死、冻死!

为了解决战士们的饮水问题,牛世英和几名战士冒着呼啸的北风离开营地,四处寻找水源。

找了半天,不但没有找到水源,牛世英和战士们却发现了一件令人惊骇的事:将军戈壁上,出现了一堆堆阴森森的死人白骨!

据骑七师的起义老兵讲,这些白骨,是宁夏的“马家军”留下的。1931年,新疆省主席杨增新遇刺,金树仁上台,各地反金势力纷纷涌现,新疆处于战乱之中。宁夏军阀马仲英乘机率兵进入新疆,想扩大自己的军阀势力范围,却遭到金树仁和盛世才部队的围攻。马仲英战败后,走投无路,只得退守将军戈壁,又被老毛子堵住了白塔山口;由于“马家军”进入新疆时都穿着单衣,退守将军戈壁时天气骤变,又断粮草,许多士兵冻饿而死,在将军戈壁留下了累累骸骨。

牛世英所在的剿匪部队,没有被累累白骨所吓倒,也不因为没有给养而退却;当他们得知叛匪逃进群库尔山后,立即按照剿匪指挥部的命令,进行追剿合围。

叛匪们被逼进群库尔山后,借助茂密的树林作掩护,躲在暗处向开阔地上的战士们开枪,有不少剿匪战士受伤或者牺牲。牛世英和副团长王金玉并排趴在一个土堆后面,一边指挥战士,一边开枪还击,战斗十分激烈!不料一颗子弹飞来,击中了王金玉的头部,这位年仅28岁的副团长,牺牲在了牛世英的面前。

王副团长的牺牲,引起剿匪战士们的极大愤慨!起义战士铁万友端起机枪,跳出掩体,高喊着“为王副团长和牺牲的战友们报仇!”向对方的密林扫射;连长率领其他战士猛扑上去,迅速占领了敌人的前沿阵地,扭转了敌暗我明、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

虽然牛世英所在的骑七师剿匪突击队取得局部胜利,但仍然有近千名土匪躲在林中,依托山高林密负隅顽抗。为了减轻我方伤亡,部队暂时停止了进攻。经与师部联系,两天后派来了6辆装甲车装甲车和给养。牛世英所部和其它剿匪分队分别堵在群库尔山的各个路口,完成了对土匪的合围。土匪被困在山中,粮食、弹药、饮水日益匮乏,最后不得不举起了白旗,缴枪投降。牛世英们将几百名土匪押送奇台后,又逐渐肃清了其它残匪。

至此,新疆再无匪患。而牛世英这个“文艺兵”扛枪剿匪的故事,则被流传了下来。

张二贺:战斗英雄当劳模

1959年4月中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在巴里巴盖宣布成立;紧接着又成立了三十五团(现一八四团)。

三十五团兵团十师的跨地区团场。团部设在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的夏孜盖乡附近,主要负责开发建设查干屯格荒漠区。

“查干屯格”是蒙语,意为“白色的荒草滩”。之所以兵团十师要在这里建立团场,一是由于1958年兵团副政委张仲瀚率兵团屯垦戍边考察团亲自考察的结果;二是这个荒漠区频临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一个只有红柳、梭梭、芨芨草,没有人烟的无人区;三是根据当时的局势,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这里建团场,可以为克拉玛依、和布克赛尔县城等周边市县提供安全保障。

三十五团一成立,就派出了一支三十多人的先遣队,到查干屯格荒原中安营扎寨,负责挖地窝子、寻找水源、规划连队垦荒点等工作,为后面“大部队”的到来做准备。

在这些先遣队员中,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他就是闻名西北的战斗英雄、老八路张二贺。1947年,胡宗南的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张二货在保卫延安的战斗中,一口气用刺刀捅死7个敌人,被评为西北战斗英雄,受到过毛主席的亲切接见。1949年跟随王震司令员解放新疆,来到乌鲁木齐,在石河子农八师一四三团担任劳改队队长;当他得知十师组建新团场,急需大量人力物力时,便主动请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上级批准了他的请求,将他调到三十五团先遣队,继又任三十五团四连连长。

张二货虽然没有文化,但心里却十分亮堂。建团初期,连队要啥没啥,条件异常艰苦。身为四连连长的他,用那双结满枪茧的手,握起了坎土曼,与职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一点也没有“老八路”、“战斗英雄”的架子。

建团初期,物资供应不上,粮食非常紧张,每个职工一个月只有15公斤玉米面做窝窝头或玉米糊糊,为了让大家把饭吃饱,好有力气干活,张二贺就去戈壁滩上套兔子、拔野菜给大家改善生活;连里经常来一些从上海、天津等地的支边青年,地窝子不够住,张二货就和全连职工一道,白天坚持开荒,晚上下班回来打土坯,自己动手建房;为了开荒土地,尽快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他把当年在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宝贵经验“搬”到了连队,开展了劳动竞赛,一天打荒300亩;秋天,他为了解决连队职工冬季取暖的问题,他带领职工挤出时间去戈壁滩上打红柳和梭梭;冬天,荒原上大雪飘飘,气温降到零下三十多度,他和职工们照样不休息,用柴火烧开地面的坚冰,再用十字镐或坎土曼挖引水渠。当时有一位会写歌的支边青年,把他们的创业情形写成了一首歌来传唱。歌中写道:“举起那坎土曼,向地球来开战,一天打荒三百亩,红柳梭梭堆成山....军垦人呀意志坚,不怕天气寒,战天斗地合力干,金河银河手中来....”。

由于有张二货这个连长的精心谋划和带头苦干,两年后,三十五团四连成为了兵团十师第一个拥有粮食种植面积3000于亩的自给自足的连队;第一个住上了军营式住房和职工俱乐部的标准化连队。

1961年春天,兵团司令员陶峙岳亲临三十五团四连,看到昔日的亘古荒原已经变成了条田阡陌、营房排列整齐、生机勃勃的连队,兴奋地拉着张二货的手说:“你不但在战场上是杀敌的英雄,而且在生产建设中是模范,你是咱们兵团人的骄傲!”

从那时起,张二货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三十五团干部职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开拓前行。

如今,早已由三十五团更改番号为184团的团场人,依然保留着张二货当年组建的四连。唯一不同的是,给四连挂上了“军垦艺术生活体验基地”的牌子,开辟成旅游文化景点,供后人观光、膜拜。

作者简介:东篱夫,原名黎佳君,四川射洪人,184团退休干部;联盟文化学院、联合传媒书院客座教授、《文学与艺术》编辑部首席作家(诗人)、《当代文坛》编辑部执行总编。 全国文坛首批文学名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新疆兵团作家协会会员、新疆兵团第十师北屯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电视台中学生频道文化艺术顾问、世界诗人联谊会副主席、。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公开在报刊杂志、文学网络平台累计发表各类文学作品500余万字,其中诗歌200余首;代表作有小说《乱世疑案》、《金芊担传奇》、《古镇上的小人物》等;散文《世上只有爸爸好》、《圣洁的枇杷花》、《大美屯南》等;诗歌《我的兵团老乡》、《远去的故乡》、《伟大的公民特殊的“兵”》、曲艺唱本《目连全传》等,出版有个人专著《魂系边庭》,数十件文学作品被选编入书,由国家正式出版社出版。

“用文字记录时代,把有用的东西留给后人”是其毕生追求。无论是早年漂泊流浪的日子,还是处在人生低谷的时候,都没有放弃过写作;在兵团基层团场从事新闻宣传二十余年,除了在各级媒体发表新闻作品3000余条,还挤出时间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在报刊发表;其作品情感真挚、语言流畅、充满正能量;尤其注重典型人物、重大事件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故事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传承性与启迪性的结合;深受读者欢迎和文学艺术界的推崇。

2013年在新疆兵团第十师184团文体广电旅游部门领导岗位退休后,埋头进行文学艺术创作;近年相继获得“华夏文学奖”、“国际诗歌奖”、“中华文典奖”、“文学精品工程奖”等奖项三十余次;并被授予“全国创作劳模”、“文化摆渡人”、“文曲星”、“共和国文坛脊梁”、“传统文化一级作家(诗人)”、“传播民俗文学博士.教科文传承师”、“世界诗人大会亚洲十大诗人”、“荣耀中国——世界文化艺术大师”等称号;入选“中外华语作家杰出人才库杰出人才”。

来源:文学艺术现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