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提升政法工作现代化水平,积极服务政法综治工作创新实践,法制日报社、北京安全防范行业协会已连续八年在北京成功举办了“政法智能化建设技术装备及成果展”。为服务全面深化智能化建设,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对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的支撑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为提升政法工作现代化水平,积极服务政法综治工作创新实践,法制日报社、北京安全防范行业协会已连续八年在北京成功举办了“政法智能化建设技术装备及成果展”。为服务全面深化智能化建设,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对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的支撑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政法装备展配套活动,法制日报社于今年3月继续举办了“2025政法智能化建设案例及论文征集宣传活动”,活动评选出了智慧治理、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警务、智慧司法典型案例各10个,创新案例各20个、创新论文各30篇(总计150个案例、150篇论文)。并于7月23日上午开幕式上举行了颁奖仪式。还在展会上对入选的典型案例、创新案例及论文进行了集中展示,并已编辑整理成册——《2025政法智能化建设案例及论文汇编》。
该汇编分为智慧治理篇、智慧法院篇、智慧检务篇、智慧警务篇、智慧司法篇五个篇章,为政法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供及时、准确、 实用的资讯信息与经验观点。
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特开辟专栏,分别将部分典型案例、创新案例、创新论文进行展示,敬请关注!
以下推出的是《智慧法院篇 | 创新案例之“创新型智慧庭审建设模式——‘云专一体化’”》
创新型智慧庭审建设模式
——“云专一体化”
湖北省咸宁市中级人民法院
一、案例背景
作为全国首批科技法庭建设示范单位,咸宁两级法院在多年大要案审理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数字法院建设推进,司法改革与科技融合成为重塑传统司法模式的关键。为打造现代化、智能化庭审环境,咸宁法院立足实际,探索出“云专一体化”智慧庭审模式,破解传统庭审在技术应用、资源整合和业务拓展方面的难题,推动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
图1咸宁中院第一审判庭(多起大要案庭审现场)
二、主要内容
咸宁法院以提升庭审效率与智能化水平为核心目标,构建“云专一体化”智慧庭审模式。该模式深度融合云计算与专属硬件优势,通过技术创新、资源整合和平台搭建,既实现传统法庭低成本升级改造,又将调查、调解、接访等新业务场景纳入统一管理,同时集成智能硬件设备,实现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全方位满足法院多元化业务需求,为全国法院智慧庭审建设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三、功能场景
1.一体化工作台。一是互联网云端庭审、法院专网传统庭审、法院专网云庭审等多种庭审业务集中在一个界面进行排期开庭操作,避免多个平台的来回切换。二是根据角色及权限设定不同的操作界面,书记员工作台集成开闭庭、笔录转写等多项功能;法官、当事人等角色在此基础上扩展可视化阅卷、举证质证等功能。
2.辅助能力基座。搭建法院专网垂域大模型,深度融合法律法规、案例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一方面辅助法官梳理案件事实、分析争议焦点、生成庭审提纲,助其快速把握案件全貌,如自动分析案件要素、推送相关法条。另一方面对庭审纪律风貌、设备状态进行预检巡查,保障庭审规范、设备稳定运行,全方位提升审判工作的智能化水平与效率。
3.智能签章捺印。配备电子签章一体机实现,书记员记录的庭审笔录,当事人可在液晶屏上手写签名、在指纹采集区捺印,签字和捺印自动叠加到笔录上,笔录可一键流转至电子卷宗。无需将笔录打印出来,找当事人核对并签字后再扫描上传至电子卷宗,提高了效率的同时规避了纸质流转的各种弊端。
4.智能语音识别。搭建“云专一体化”时,同步部署智能语音识别功能,分角色识别陈述内容,实现语音转文字录入笔录,为书记员快速记录庭审内容提供辅助,提高庭审效率,同时可为法院进行庭审改革提供技术支撑。
5.智能归纳笔录。语音识别转文字时一般是实时转换,会记录下大量的语气词和重复内容,通过智能归纳功能,可将语音转化的文字内容一键整理成法言法语,便于核对和查阅。同时可标记核查点,便于庭后校验。
6.视频双向定位。回看庭审音视频时,笔录和视频可双向定位,通过笔录内容能同步定位到对应录像时刻,拖动录像进度条也能定位到相应笔录。方便工作人员快速查找关键信息、校对笔录,提高案件审查效率。
7.开庭调查分流。在庭审管理流程中,日常开庭可通过统一界面完成排期并开庭审理;针对调查、接访等业务场景,系统支持在预定环节灵活选择存储与上传模式,既确保过程音视频完整留存,又规避直播风险,有效降低因不当上传引发的通报隐患。
四、主要做法
(一)创新技术融合路径
将云计算强大的计算、存储和弹性扩展能力,与专属硬件稳定可靠、适配性强的特性深度结合。依托云计算实现庭审数据快速处理与共享,借助专属硬件保障庭审设备稳定运行,为智慧庭审提供坚实技术基础。
图2“云专一体化”总体思路图
图3 专用主机庭审架构
图4云庭审主机架构
(二)推进低成本升级改造
针对已建成的老旧法庭,咸宁法院采用专属主机升级方式,保留摄像机、音箱等基础设备,仅对核心的庭审主机进行升级,换装为“4K智能庭审主机”。这种改造方式使单庭改造费用从25万元大幅降至13万元,且原有设备兼容性达100%,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成本显著降低。
(三)搭建统一管理平台
打造一体化管理平台,将新拓展的调查、调解、接访等场所统一纳入管理。通过法院专网将各场所设备与云平台连接,实现数据互通与业务协同,打破信息孤岛,提升司法资源调配效率。
(四)集成智能硬件设备
引入先进智能硬件,如语音识别系统可将当事人发言实时转化为文字记录,准确率超95%;电子捺印硬件实现法律文书线上签署,简化办案流程。智能硬件的集成有效提升庭审记录准确性与业务办理便捷性。
(五)开展试点示范工作
选取市中院和案件量较大的咸安区法院作为试点,先行开展“云专一体化”智慧庭审建设与应用。建立动态评估反馈机制,根据试点运行情况持续优化系统,待模式成熟后在全市法院推广,确保建设成效。
(六)强化技术支持保障
组建“咸小蜂”专业技术运维团队,涵盖软件、硬件、网络安全等领域工程师,为智慧庭审系统的建设、运维和应用推广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持,保障系统稳定运行。
(七)完善应用培训体系
针对法院干警开展专项技术培训,定期组织“集中服务日”活动,走访了解干警系统应用情况,现场收集问题并提供指导,提升干警信息化应用能力,确保智慧庭审模式顺利落地。
图5“咸小蜂”和厂家技术人员为干警培训现场
五、主要特色及亮点
(一)显著的成本效益
在有限经费条件下,“云专一体化”模式通过创新升级路径和资源整合策略,大幅降低智慧庭审系统建设成本,为全国法院提供兼顾成本与业务需求的可行方案,减少设备采购和系统开发费用。
(二)全面的业务覆盖
该模式适用于刑事、民事、行政各类庭审,以及调查、调解、接访等全流程司法业务场景,实现司法服务全场景覆盖,满足法院多元化业务需求。
(三)先进的技术支撑
采用前沿云计算、智能硬件等技术,保障系统高效稳定运行,并根据司法业务发展和技术进步持续优化升级,确保智慧庭审模式始终保持先进性。
(四)科学的管理体系
统一管理平台实现司法资源统一调配和业务流程标准化管理,案件排期、人员调度等工作更加智能合理,有效提升法院整体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六、建设成效
(一)经济成效
在硬件建设方面,“云专一体化”模式针对不同场景采用差异化策略:老旧法庭专属主机升级降本增效,单庭改造费用从25万元大幅降至13万元;新建法庭采用云主机部署,单庭硬件成本降至17.5万元,且新增指纹签章和智能语音识别功能,较传统模式节省48%,同时云主机的弹性扩容特性可快速应对业务量波动,实现资源灵活调配。
(二)社会成效
智能语音识别、电子卷宗随案生成等功能显著提升办案效率,节省调查、开庭等环节时间;优化庭审体验,当事人和法官操作更加便捷;通过内网直播点播增强司法透明度,促进司法知识传播,提升司法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
七、先进性与创新性
技术层面,创新融合云计算与专属硬件,系统性能大幅提升;管理层面,构建统一平台实现多业务场景协同,业务协同效率提升约50%;应用层面,覆盖调查、调解、开庭、接访等全流程司法场景,充分满足新时代司法业务需求。
八、可复制推广性
“云专一体化”模式提供了清晰的低成本升级范例,不同地区、层级法院可结合自身实际借鉴改造;其业务适配性强,能满足各类司法需求;同时,咸宁法院分享成熟建设经验与技术架构,助力其他法院加快智慧庭审建设进程,为全国法院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来源:小辰看科技